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CEPS数据,考察了寄宿与农村青少年不良学习行为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寄宿会增加农村青少年不良学习行为,即使处理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仍然稳健;第二,该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对父母教育期望较高、家庭文化资本较丰富和男生群体影响更大;第三,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寄宿会导致农村青少年更可能饮食不健康、抑郁程度加深和谈恋爱,从而增加不良学习行为。本文探讨了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方法,即政府通过增加教育财政投入改善寄宿制学校的资源禀赋,破解寄宿增加不良学习行为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沉溺于互联网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互联网成为困扰家庭和社会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的数据,运用工具变量(IV)法实证研究了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时间对学业表现的影响,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本文按照“要求”和“反应性”两个维度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专制型、权威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研究发现,(1)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时间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呈倒U型,其阈值为平均每天使用1小时,农村青少年长时间使用互联网通过“时间挤压效应”“健康损失效应”等途径恶化其学业表现;(2)相较于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其他三种教养方式都可以正向调节学生互联网使用时间和学业表现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权威型的调节效果最为明显,溺爱型次之,而专制型相对较弱。因此,净化网络环境、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对子女的关心程度等都有利于积极引导农村青少年合理使用互联网,避免产生“过犹不及”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陈光燕  司伟 《农村经济》2020,(3):110-117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文章识别了家庭代际经济支持中的邻里效应,并对相关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估计结果表明:在控制子女、父母等一系列特征变量后,社区邻里效应对家庭代际经济支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影响因家庭所在区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社区邻里效应对农村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明显大于城镇家庭。此外,研究还发现:社区邻里效应对多子女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明显大于独生子女家庭,对男孩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的作用显著大于女孩家庭和既有男孩又有女孩的家庭。最后,机制检验表明:在社区内部,子女追求社会地位,希望赢得他人尊重是社区邻里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文章从社区内部不同家庭互动角度解释家庭代际支持行为,为理解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的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研究随迁早晚对农村青少年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分析随迁年龄对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并探究这一影响在不同成长阶段、居住方式和家庭经济条件下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农村青少年随迁时的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其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相比于学龄期随迁,学龄前随迁的青少年人力资本提升更为明显;早随迁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需要建立在父母双方陪伴的基础上;相较于富裕家庭,早随迁更能促进非富裕家庭子女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家庭和政府层面提出了提升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社会角色理论、代际支持理论和依恋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子女为农村老年父母提供日常照料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利用"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和社区层面分析影响子女为老年父母提供日常照料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子女为老年父母提供日常照料受子女个体特征、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和对父母依恋行为的影响,同时受到老年父母的个体特征、对子女依赖程度的影响,但是并不受社区层面正式照料机构的影响。子女依恋行为在子女提供日常照料中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曹锐 《农业经济》2022,(2):81-83
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打工经济的盛行,农村婚姻的高消费已转变为以女性为中心的婚姻市场要价。通过对一手实证数据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农村婚姻女性市场要价高于城市且逐年上升,支付内容主要为婚房和彩礼,支付主体主要为男方父母和家庭。金钱至上的婚恋观念对婚姻市场要价具有推动作用,婚姻女性市场要价与家庭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成正比,与家庭现代社会性别意识成反比,家乡文化对婚姻市场要价影响较大,而个人和原生家庭收入、女性个人的社会性别意识以及打工经历对婚姻的市场要价影响不显著。可见,农村婚姻市场要价更多的是家庭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其更多的是受到农村家乡文化的影响,相比经济理性,农村婚姻女性市场要价更多的是一种家庭社会理性。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2021,(8):80-88
本文利用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测量了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实证检验了医疗保障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医疗保障显著降低了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效应对于不同禀赋以及不同区域的家庭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暂时性贫困以及处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家庭可以通过医疗保障显著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但是对于慢性贫困和不贫困家庭以及东部地区的农村家庭而言效果则并不显著。此外,医疗保障政策主要通过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本等渠道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产生影响。以上研究发现在稳健性检验和采用其他回归方法后依然成立。据此,本文认为,医疗保障是降低我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保投入力度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农村地区老龄人口独居现象普遍,老年贫困问题突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中国城乡社区治理调查(CGGS)2013~2017年的数据,对农村老人居住模式变迁引起的老年贫困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选取贫困脆弱性指标来衡量个体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有利于对老年贫困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居住模式显著影响农村老龄人口的贫困脆弱性,独居老人陷入贫困的概率远远高于合居老人。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1)相较于老年男性,独居对老年女性的致贫作用更明显;(2)相较于儿子,女儿在缓解老年父母贫困问题上发挥的作用更大;(3)同村有直系血缘亲属能够显著缓解独居老人的贫困。最后,本文从消费行为理论出发,探讨了居住模式影响农村老龄人口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居住模式的变迁显著改变了农村老年家庭的收入结构,独居会使家庭非农收入占比显著下降,从而引起消费倾向降低,进而导致以消费为基础的贫困脆弱性指标升高。对此,本文建议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从不同渠道增加对独居老人的转移支付,提升老人的消费倾向,彻底缓解农村老年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力量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影响下,隔代照料和代际赡养已经成为现代家庭分工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隔代照料对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研究发现,隔代照料对祖辈代际赡养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组结果显示,其一,隔代照料对农村户籍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略低于城市户籍祖辈;其二,隔代照料对55岁及以上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边际效应呈阶梯型增长趋势,但对55岁以下祖辈的影响不显著;其三,隔代照料对不同居住安排的祖辈代际赡养预期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对与子女同住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大于不与子女同住的祖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先是阐述了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两厢城市转移后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是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再联系自己的分析,说明了这种大趋势下的消极作用,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后使得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然后还有对农业生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以及农村社会稳定方面的负面影响,对其产生这种负面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人多地少、农机推广服务薄弱、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农村的社会制度保障不完善、城市用人单位的不合法行为,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做到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又保证农村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平衡,这样就不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世界银行的社会资本指标体系对山东、河南和陕西三省461个农村家庭进行调查,分析了农村社会资本的结构和性质。结果发现,农村社会资本的来源虽然有了较大转变,但以传统文化维系的关系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农村家庭的社会资本具有差异性,开发越早的区域农村家庭社会资本水平越高;户主受教育水平和政治面貌影响社会资本水平;4口及以上人口家庭的社会资本水平明显低于小家庭,但大家庭有大于小家庭的幸福感,表明农村家庭对于多子多福的传统文化仍然有根深蒂固的认同。从经济绩效方面来看,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家庭收入水平,传统的家族信任和社会信任对家庭收入的作用最为显著,而公共认同和能力认同等体现现代市场秩序的社会资本在农村家庭收入中的作用则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流出地的视角研究流动范围对农村外出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选取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农民工主要输出省份河南省和安徽省的流出人口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跨省流动和市内跨县流动,省内跨市流动具有最高的长期居住意愿,因此更容易实现城镇化和市民化。按性别、年龄分样本回归以及使用混合估计模型和PSM检验解释变量的内生性,回归结果间略有差异但不会改变基本结论。本文从收入预期、融入成本和社会关系网络三个方面解释流动范围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影响机制的检验符合预期。  相似文献   

13.
提升农村家庭消费是扩大内需、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数据,检验了农村家庭消费的同群效应,并进一步探究了互联网使用在同群效应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第一,农村家庭消费具有显著的同群效应特征,互联网使用能够促进农村家庭消费、弱化消费的同群效应、优化农村家庭消费结构。通过对互联网使用方式的划分发现商业活动使用对农村家庭消费及同群效应的作用最显著,经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通过消费水平分组后发现,消费落差对低于同村平均消费水平家庭的影响显著为负,消费顺差对高于同村平均消费水平家庭的影响显著为正;互联网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消费落差对低消费群体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升消费顺差对高消费群体的消费促进作用,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消费水平的提升效果在低消费家庭中更显著。第三,进一步划分群体后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消费同群效应的影响在受教育水平较高、户主年龄较低、家庭规模较大的群体更为显著,互联网的社交娱乐使用可以对低教育水平和低家庭规模群体消费的同群效应产生抑制作用。本文研究表明,同群效应的存在使农村内部产生了消费分化...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提留统筹资在一些地区越来越难收,农户往来欠款越来越多,其发展态势令人担忧,带来了不良的后果:一是农民的合法负担久拖不交,不仅其负面影响渐趋显露,而且使农民承担应尽义务的观念渐趋淡薄,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二是由于实行“定项限额”,该收的钱收不到,党在农村的优、供、补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势必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声誉,同时将诱发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和社会的不安定;三是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的兴办受到制约,有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四是辛苦在基层的村组干部拿…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始于1979年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作为外生的冲击,基于断点回归设计,估计子女数量对农村老年人精神状况的影响,同时还检验了相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生育一个孩子而言,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明显更好一些,具体反映在感到沮丧悲伤的概率更低,幸福感明显更高一些。异质性检验则发现,相对于生育多个孩子而言,当独生子女为女性时,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明显更差。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相对于生育多个子女的老年人来说,生育独生子女老年人的收入更低、身体状况更差。文章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当下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下,农村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需要政府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支持力度,在养老保险和医疗方面给予农村独生子女父母更多的支持以改善其经济和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考察了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的强度对其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对其自评身体健康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精神健康没有显著影响,两种不同的效应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处理样本选择效应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成立;第二,隔代照料的效应存在性别、年龄、两代同住、城乡居住安排的异质性,即隔代照料对女性和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对与子女不同住的老人和小于70岁的老人的精神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第三,子女的情感支持、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和人际互动是隔代照料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作用机制,上述机制在精神健康的路径中没有得到验证。本文从照料补贴、社区建设等角度提出改善老年群体健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白钰  宣智翀  刘承芳 《中国农村经济》2023,(8):148-167+185-190
本文基于2019年和2020年对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891名3岁以下婴幼儿及其家庭实地调查所形成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农村父母外出状况及其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2019年样本婴幼儿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滞后的比例分别为52.2%、54.2%、32.2%和51.0%,上述四种能力至少一种发展滞后的占86.2%。第二,2019年7-12月或2020年1-6月期间父母至少一方外出、仅父亲外出、父母都外出累计超过3个月的婴幼儿比例分别为55.3%、33.8%和21.5%。第三,与父母都未外出的婴幼儿相比,父母至少一方外出使得婴幼儿的语言和运动能力得分分别降低0.197和0.192个标准差,这一结果主要由父母都外出的婴幼儿驱动(语言和运动能力得分分别降低0.319和0.277个标准差),仅父亲外出对婴幼儿的上述能力无显著影响。第四,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外出并没有给婴幼儿早期发展带来正向的收入效应,反而减少了家庭对婴幼儿早期发展有利的支出,加之主要照养人的养育参与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变差,故不利于留守婴幼儿早期发展。建议在加大农村地区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投入的同时,加强对农村...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回流客观上拉近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势必会对原来因子女外出务工导致的农村养老难、农村留守老人等问题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安徽、河南、四川3省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OLS估计以及有序Probit模型,分别从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满意度3个方面检验了农民工回流对其父母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总体上,农民工回流显著改善了其父母的心理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但对父母的经济状况无明显影响;回流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则对父母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外经验表明,寄宿制学校会对弱势群体儿童的学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随着中国农村地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政策制定者也试图通过寄宿制学校部分解决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本文试图利用2015年河北和四川两省5县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寄宿对贫困地区农村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寄宿会显著降低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阅读成绩,且与适龄寄宿儿童相比,低龄寄宿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寄宿时间越长,孩子在阅读能力方面的表现越差。上述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对不同留守状态孩子的估计结果表明,寄宿对农村儿童阅读能力的抑制作用仅存在于父母双方都在家或者父母一方在家的孩子身上,而对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来说,这种负面效应并不显著存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文章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效应。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首先从经济水平、精神富裕和生活质量等5个维度对农户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检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讨论了劳动力流动范围和就业稳定性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 (1)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显著促进了农户共同富裕,在通过采用有序响应模型Ologit和倾向值匹配(PSM)方法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2)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范围来看,县域内的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最大,而跨省流动的促进效应最小。(3)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来看,稳定就业对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大于非稳定就业。结论 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确保其在教育、医疗和社保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真正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合,从而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