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利用拓展的D-S模型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采用2012—2020年中国地级市跨期截面模型对数字经济影响城市集聚阴影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存在城市集聚阴影,而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可以缓解城市集聚阴影。在区域异质性分析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城市集聚阴影,而中部和东北地区基本不存在城市集聚阴影,其中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对城市集聚阴影具有缓解作用,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却强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从而加剧了城市集聚阴影的程度;北方地区存在城市集聚阴影,其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对城市集聚阴影具有缓解作用,而南方地区基本不存在城市集聚阴影。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引导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地打造新的增长极,从而缓解城市集聚阴影,加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3.
4.
绿色发展是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文章基于2006—2019年京津冀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正、负外部效应双重作用下,产业协同集聚对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倒U”型影响,同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影响效应存在产业异质性,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作用效果以及更高的拐点值,且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绿色技术效率及绿色技术进步“双引擎”作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可为如何依托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城市群金融集聚与合作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利用区位熵、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等测量方法,对北部湾城市群11个地级市2007—2022年的金融发展和集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北部湾城市群金融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金融集聚效应较弱。同时,文章通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威尔逊模型和引力模型,分析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金融竞争力、金融辐射效应和金融联系度。结果表明,北部湾城市群金融联系度较低,金融合作基础较弱。据此,文章提出加快构建金融协调机制,注重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吸引异地金融资源流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有利于技术创新,也只有不断创新的产业集群才能获得持续竞争力。如何实现产业集聚并且使集聚区的产业具有创新能力是理论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发现外源集聚和内源集聚方式都不能适应我国发达地区园区的发展,而混合集聚方式才能使园区的集聚产业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7.
8.
数字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了长三角各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对数字经济影响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效应评估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降低了长三角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不同省份、不同产业的这种负向影响具有异质性,劳动力越丰富的地区和产业,抑制效应越明显;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抑制效应是通过劳动生产率提高效应和就业削减效应两大路径实现的;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边际抑制作用随着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而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为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10个国家级城市群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与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存在地区异质性,其中对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通过提升城市群吸收及转化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各维度指标对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创新能力的作用效应不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最大,对东部地区则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数字素质对西部地区区域创新的推动作用最强,而对中部地区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资本投入对东部地区城市群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第三次工业普查的75万家企业数据,通过估计四个行业112个产业的生产函数,研究制造业的集聚经济特征、产业最优集聚规模及集聚水平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集聚经济的存在形式为市级范围的本地化经济,省级范围的城市化经济虽然存在,但实际影响很小;企业层面规模报酬递减说明集聚经济更可能来源于城市经济理论所强调的技术外部性;随着集聚规模的上升,集聚经济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各产业存在一个集聚效应最大化的最优集聚规模,但实际集聚规模普遍远小于最优集聚规模;与最优集聚规模相对应,以指数衡量的产业集聚水平也具有内生性。 相似文献
11.
中原城市群的产业集聚网络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网络化能使产业集聚达到一定新的高度,成功的网络能使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有效结合起来产生协同效应,使产业集聚区科学可持续发展.中原城市群在建设过程中依据自己地区的比较优势,构建了不同的产业集聚区,文章从复杂网络结构特性出发对这些产业集聚区内部厦不同产业集聚区之间网络化的构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基于网络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以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机理以及数字经济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创新水平之间具有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水平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先增加再降低;并且数字经济能够对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创新水平之间的倒U型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高水平的数字经济会使得倒U型曲线趋于平缓、拐点右移、整体水平更高。这表明发展数字经济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出新的趋势,四大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总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1978-2004年四大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从2004年至今四大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逐年缩小。从产业层面看,服务业扩散的速度慢于制造业扩散的速度,制造业更容易从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十大城市群内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城市;发展阶段较高的城市群,经济活动开始从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周边城市扩散,而对于发展阶段较低的城市群,城市群内部经济活动则向核心城市集聚。 相似文献
15.
以北部湾城市群中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截取2011年至2020年的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城市创新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水平、城市创新水平对城市经济水平的增长具有显著作用;创新水平在数字金融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以及实体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在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中西部地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地区实体经济的增长。因此,国家应该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而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民生,提高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中心—外围”城市之间逐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以及制造业向外围城市迁移的功能分工,并影响金融在城市群内部的集聚效应。文章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运用空间计量SAR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发展水平越高,功能分工水平越高,金融集聚程度越高;欠发达城市群分工程度较低,使金融资源由外围城市向中心城市集聚(虹吸作用),但是快速发展和发达城市群分工过程导致金融资源由中心向外围扩散(辐射作用);中心城市地方政府干预会加剧欠发达城市群中心对外围金融的虹吸作用,同时抑制发达城市群中心向外围的金融辐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对外围城市的制造业进行支持而促使金融向外围城市扩散。因此,加强城市群功能分工和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弱化政府干预和促进区域金融一体化,这是文章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19.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着辩证关系,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虚拟经济业绩暴增。并就此提出相关性建议:努力发展实体经济;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适度性;加强监管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外部性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国外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经济理论在空间外部性假设下,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及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共同构成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本文从研究范式与特点、空间外部性的提出与发展、空间外部性来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基于外部性假设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历史脉络、最新进展及主要结论等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