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董海荣  董谦  贾雪莉 《北方经济》2012,(13):107-108
土地作为农业投入的四大要素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000万亩,这种大规模的闲置浪费对于我国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在目前耕地资源严重稀缺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对于那些耕作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正在持续退化的耕地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耕地都存在着田块分割过碎现象,许多农民的耕地分布到10多个甚至20多个地方。田块分割过碎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行,不利于农民的耕种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进行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人为地增加了农民的耕作成本。  相似文献   

3.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占补平衡是维持耕地存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然而补充的新增耕地却存在大量弃耕、撂荒的现象,因此分析新增耕地撂荒原因,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渭北台塬地区为例,利用357个地块的实地调研数据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利用耕作距离、耕作高差、新增耕地年龄、灌溉排水设施、防护林网、地块大小等新增耕地属性指标对新增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增耕地撂荒情况较为普遍,耕地利用效率较低;耕作距离、耕作高差对新增耕地撂荒情况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灌溉排水设施和地块大小对新增耕地撂荒情况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灌溉排水设施、耕作距离、地块大小、耕作高差对新增耕地撂荒情况的影响作用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4.
粮菜轮作三模式改进耕作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途径。笔者从农民群众充分开发利用有限的耕地夺取粮食和蔬菜双丰收的经验中总结出粮、菜轮作三模式。这些耕作模式可使粮菜互相促进、增产增收、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模式是:一、早熟春...  相似文献   

5.
关于保护农业耕地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经济》2004,(10):37-38
耕地资源是当前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它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必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生产的总量,从而进一步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及安全水平。多年来,水土流失、工业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影响了耕地资源的有效、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灵台县作为农业大县,“十三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显得尤为迫切. 一、坚守耕地红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应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大力推进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重点建设小麦、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到“十三五”末,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19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7.
张亨明  尹小贝  傅之琦 《改革》2023,(12):128-137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提升粮食产能以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我国耕地保护取得的成就和经验,针对耕地供求矛盾突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生态保护任务艰巨、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等问题进行分析,从树立新型耕地保护观、强化耕地科技支撑、提升耕地抗灾能力、提高耕地种粮效益等方面提出建议,以增强耕地生产能力、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或是解决传统农业耕地数量、粮食质量和农业效益等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农业成就,无疑是利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随着农业产业的更新换代,中国农业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耕地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如何更高质量地解决中国的粮食供应问题,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增强中国的农产品竞争实力,均是中国农业迫在眉睫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1994年6月17日,联合国在巴黎通过了《与荒漠化作斗争公约》,其目的是控制沙漠化进程、恢复利用荒漠化的土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哈萨克斯坦55%的国土被荒漠覆盖,所有的农业耕作地区经常遭受周期性的旱灾;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共有66%的国土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在农业地区,耕地丧失了30%的腐殖土;在工业地区,数千公顷的土地遍布着采矿点  相似文献   

10.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加强耕地管理,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纠正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的现象。”这一措施在“两会”的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回应。“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可以为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为更好地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依据。文章以华池县怀安乡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项目实施使得耕地综合质量分值从42.01提高到84.48,耕地质量状况显著提高;土地整治是提升耕地质量最主要的途径,需强化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土地平整工程建设,重视耕作层土壤改良工程并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投资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2.
何丽 《中国经贸》2023,(20):45-47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耕地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短缺,并伴随耕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保护耕地成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分析我国国情,如果农业经济不能一直持续发展,就不能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粮食需求,且将动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本文分析我国当前耕地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实现耕地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统一,以确保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问题长期困扰农业生产。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人们的"动土"能力随着拖拉机马力的增长而增强,保护性耕作的问题很快就成为农业人士积极探索的问题。保护性耕作被称之为耕作技术的第四次革命,将扭转传统耕作发展了生产,损害了环境,降低了土地生产力的局面,转变为发展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局面。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焕文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将  相似文献   

14.
日本型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以山区半山区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为基础,以环境保护型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和农业多功能性直接补贴政策为支撑,呈现出"三位一体"的融合性以及保障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村生态的"三生合一"功能等特征。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山区半山区等条件不利地区的农业提供支持,在边际耕地耕种,保障耕地农地稳定,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升地域资源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基本国情所构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体系,重视丘陵山区等地理不利地区并强化该地区的农业直接补贴力度,进一步增强绿箱农业直接补贴的比例、制定明确而可操作性强的农业直接补贴标准等,既满足日本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还顺应全球农业直接补贴向绿箱转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体现在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粮食数量和粮食质量四个方面,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趋势,应该重点考虑包括创造条件规划实施绿色农业研产销战略,创造条件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依靠科技提升生态农业产品质量,建立粮食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等几个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据缅甸农业部日前公布的最新数字,迄今,缅甸全国耕地总面积已达1215万公顷,其中,靠农业机械耕作的土地面积已达283.5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3.34%,其余的76.66%,即931.5万公顷耕地仍靠牲畜耕作。  目前,缅甸全国共有农业机械5.76万台,其中,拖拉机占8600台,这些农机少部分为国产,其余绝大部分是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口的。  农业是缅甸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国63%的劳动力均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25%。  缅甸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国家。缅甸正从传…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绝大部分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且众多农村人口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形成了过剩劳动力压迫生产力的状况。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可耕地面积为1300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54%,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公顷。按照目前5亿农业人口计算,每公顷可耕地有将近4个人在耕作。相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与我国国土面积相差不多,  相似文献   

18.
吴遵新 《北方经济》2011,(11):92-93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成为我国主要的农业耕作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地碎化成为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目前的农业持续发展所处的基础环境并不良好。其一是土地流失严重,耕地数量下降,经营规模狭小而分散。但是,多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土地流失严重,耕地面积有减无增,人地关系不相协调而逆向发展。尤其是作为质量良好的耕地长期以来是减少的重点,修路占、建房占、娱乐场所用地占等等,都是以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优质耕地为对象。虽然与此同时加强了耕地的复垦工作,但是,复垦或新垦耕地的质量却远远不如被占耕地,耕地减少的势头仍将难以遏止。良田被占,农业生产活动失去条件,农业生产在困境中艰难发展,更难持续发展。与耕地数量减少相伴生的目前土地经营上的极度分散,全国平均每个农户6.21亩的土地分散在9个地块,贵州湄潭一农户6口人的6亩责任田共计88块。这种数量分散,土地不集中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田间作业,致使效率低下而束缚农业发展。其二是农民负担加重,生产积极性降低。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利益的保障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农民生产积极性,而农民负担加重是近年来农民利益流失的重要表现形式,各种名目繁多的集资摊派、生产资料的轮番涨价,使农民不堪重负。特别是近5年,一些农产品的卖难和白条子的充斥,更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积极性。主体积极性的降低是意味着支持和保证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的丧失和基础环境的不良。  相似文献   

20.
一、农业规模经营是提高湖南国民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形成了极度分散的农户小生产结构。分散的农户小生产结构有许多弊病。弊病之一:经营规模小。据报道,我国农村户均耕地仅有0.42公顷。在双峰、邵东、涟源等县市的有些地方,户均水田仅有01公顷、旱地0.06公顷。全国每个农户平均年产2750千克粮食,8.48亿衣村人口仅向3.63亿城镇人口提供粮食。弊病之二:产品单一。农村千村万户以同样的方式耕作,生产同样的产品,没有专业分工。农户以种粮为主,经济作物和家禽家畜的养殖在投入和产出上都只占很小的比例。除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