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市场》2009,(7):64-65
今年5月1日起,尼日利亚港口实行新的集装箱储藏收费制度,旨在减少集装箱在港口的停留时间。 按照储藏收费制度规定,集装箱可在港口免费停留1-3天;停留4-12天的20英尺集装箱收750奈拉,40英尺收2000奈拉;停留13-20天的20英尺集装箱收1500奈拉,40英尺收4000奈拉.  相似文献   

2.
陈志卷 《商业科技》2013,(26):99-101
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港群间、港群内部不同港口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偏移增长与竞争格局的演变是互为因果的。本研究借助偏移一分享技术,对近12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集装箱港口群主要港口的偏移增长量进行测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三大集装箱港口群竞争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人物风云榜     
《中国海关》2013,(7):2-2
中囤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6月18日发布2013年全球Top20集装箱港口预测报告,从全球前20大集装箱港口的预测结果来看,今年将有11个来自中国,前10大集装箱港口则有7个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外商注入我国集装箱港口业,使我国港口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外资注入我国集装箱港口业的动因是投资港口业潜力巨大,港口投资体制改革已见成效,有各项利好政策的驱动。外资注入我国集装箱业在扩大了我国集装箱港口业的对外开放度的同时也引发了港口资源的外溢效益。为此,我国政府应针对这些效应采取相应对策,以更好地拓展我国港口投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5.
亚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近来大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集装箱吞吐量2007年刷新纪录 据英国伦敦2008年3月出版的《集装箱化国际》援引国际战略分析中心的数据:中国和欧洲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最近一年继续大增长。 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以上海为首的中国十一大港口2007年集装箱吞吐总量达1亿1807万标准箱,与2006年同比增长17.6%,为1994年以来年增长率的新高,  相似文献   

6.
《财经界(学术)》2004,(4):14-15
天津是中国北部最大的港口,也是全国第4大港口,去年的货物吞吐量为1.6亿吨。虽然它处理的货物吨位比中国其他港口大,但是它的很大一部分吞吐量尚未进行集装箱化,因此未能很好地融入全球供应网络中。高速发展到2006年,中国可能成为亚洲集装箱发展的最大动力,到2011年为止,中国集装箱港  相似文献   

7.
集装箱港口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水平,直接影响到贸易物流效率和商品成本,是决定一国或地区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传统而言,我国集装港口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承担,由于许多地区的地方政府财力十分有限,没有能力投入充足的资金进行集装箱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因而无法满足区域贸易发展对集装箱港口基础设施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出可以在集装箱港口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中引入PPP模式,并且集中分析了集装箱港口PPP模式项目的收益来源。  相似文献   

8.
众多不确定因素不仅影响到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也在逐步改变全球集装箱运输业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9.
崔豁然 《市场周刊》2005,(40):18-18
打造长江最大集装箱港区 今年8月26日挂牌开业的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仅仅是南京港做大集装箱运输的一个缩影。早在1987年,他们就成立了中美合资集装箱装卸有限公司,龙潭集装箱港区的建成投产,更进一步强化了其集装箱发展的优势地位,使港口发展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描述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现状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近些年我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给集装箱运输提供了充足原动力,另一方面是港口集装箱作业效率的提升;然后,将集装箱港口的作业效率作为分析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海、新加坡、香港、深圳、釜山五大港口的集装箱作业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上海港和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虽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其港口作业效率的竞争力相比新加坡港、香港港和釜山港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据英国伦敦出版的《集装箱化国际》报道,2006年世界前30家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达242,100,000TEUs,相当于同年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总量440,000,000TEUs的55%。(附表一)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高雄在内的大中国地区港口,在全球港口排名表前30名中达10家。  相似文献   

12.
李娜 《商》2014,(11):51-51
伴随着湖州地区内河集装箱码头的建设,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必然激增。本文在分析湖州地区港口物流人才需求结构基础上,探索符合港口物流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增强港口竞争力,提升港口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准确预测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对于港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1995年~2010年南通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数据,在灰色预测模型和三次指数平滑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加权组合,建立组合模型预测2011年~2015年的集装箱吞吐量,通过对比分析,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比单一模型的预测结果更接近于实际值。最后,利用组合模型对2016年~2020年南通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进行预测,并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南通港发展现状,对南通港今后的发展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十三五"期间南通市港口更好地发挥在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作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集装箱运输方式在国际物流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宁波市的集装箱港口自然条件优越,腹地经济发达,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完善,港口建设现代化。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宁波集装箱港口要加快腹地的经济发展和拓展港口物流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加快建设信息化平台,加强与国内外港口的合作与联系,更好地促进宁波集装箱港口建设。  相似文献   

15.
经济寒流不仅让外贸量急剧下滑,也让装载这些货物的集装箱出现了大范围的空置。截至3月26日,全球集装箱船闲置创新高达484艘、141万个标箱。这些空箱散落在全球各个港口,堆积如山。如何处置这些占地面积不小的集装箱——目前中国港口做起了空箱生意。  相似文献   

16.
王锦莉 《商》2013,(11):198-198
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是港口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趋势,货物通过集装箱化的运输,可以极大的提高物流效率,可以促进贸易和经济的繁荣。目前,我国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还有很多集装箱港口仍然存在规模小,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如何看待港口集装箱发展的趋势,如何使集装箱运输量进一步快速增长,下面重点论述港口发展集装箱运输的几个关键方面。一、集装箱航线的稳定和拓展班轮运输的定点定时的特点可以固定大量的货源,  相似文献   

17.
《市场周刊》2005,(1):25-25
记者近日从宁波市人民政府新闻发会上获悉,宁波港200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2.2亿吨,同比增长22%,排名连续5年保持中国大陆港口第二的位置。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400万标箱,同比递增44.5%,增幅连续6年位于我国主要集装箱港口之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和物流的发展,沙盘模拟培训在物流规划和物流教学中被迅速推广,集装箱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节点,集装箱港口沙盘的开发备受关注,但现阶段行业中应用的大都是集装箱港口码头模型或软件。码头模型主要功能是展示,可操作性差,软件则偏重流程,两者的局限性大,教学效果不佳。集装箱港口沙盘的开发,能够提高学生集装箱码头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港口沙盘模拟教学方案设计研究主要针对初始状态、分组及角色分配、竞争对抗、实践效果的操作步骤及量化衡量标准等设定进行。沙盘项目模拟实践中突出沙盘模拟的对抗性、趣味性、仿真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良好,但沙盘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固有问题在集装箱港口沙盘中同样存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广州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与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一体化以及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集装箱国际航运市场日益蓬勃发展。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国际集装箱港口业务也发展迅速,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国内集装箱水路运输也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作为华南地区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的广州港,近几年集装箱吞吐量呈较强的上升势头,2007年更是创下历史新纪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快规划和发展华南地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 本文从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国内集装箱港口的发展概况、广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现状、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有利条件、广州集装箱港的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以及广州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今后发展的若干建议等方面对广州集装箱枢纽港发展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而贯穿全文主线的是,针对广州港集装箱运输目前的发展现状及本身具备的条件,明确发展目标,提出忠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广西港口与香港的转口运输条件 香港作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集装箱流主要是国际集装箱的转口运输,中国大陆集装箱进出居于次要地位.因为香港正处远东国际主航道的居中部位,这是香港海运的一大优势.广西港口偏处于北部湾,不靠近远东国际主航道,这是广西港口的一大劣势.但是北部湾集桂、粤、琼、越两国四方众港口而成一整体,具有"牵"来和开发自己国际新航道的区位和时常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