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文化遗传的自然机制使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特质得以保存,文化的变异是文化竞争的必然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外来文化的输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社会环境和条件。而毛泽东的儒学功底,农民运动领袖,实事求是的处世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人条件;传统文化的习得,文化的同化、重释和转换,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和途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国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国情下,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既继承又批判的态度,吸收其精华成分,警惕其消极因素的渗入,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视角下具有一定的优劣两重性.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大量的文化基础,但是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给其造成了一定的困境.那么如何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视,结合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使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好的助力作用,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大多缺乏系统性,其学术成果多半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成果重复多,缺乏那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性辩证研究。其热点和焦点集中在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历程研究。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受人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实质思想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以及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一脉相承的文化,同时还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7.
吴立红 《黑河学刊》2013,(10):1-2,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机制研究存在着单一、肤浅的不足,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机制研究的突破口,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静态的,其更强调的是一个具有逻辑的历史过程,动态的.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难以避免要与长久以来本国土壤生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尤指几千年来占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即具有儒家文化色彩的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对话与融合.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已是当前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关键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决定的.本文从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上入手,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和思想道德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的关系等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渊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丰富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儒教中国     
张天文 《中国经贸》2009,(18):259-259
儒学是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相结合。本文分析了儒学对中国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与整合创新,从而使文化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中发展、超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为其实现中国化提供重要资政,鲜活的民族语言风格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实事求是更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学风.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实现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视角的研究不断升温,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大都注重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中国化中的作用,西方文化的作用很少涉及。先行的中国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先接触的是西方文化,经过器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历程后才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这说明西方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助推作用。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西方文化背景是必要的,可以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野,也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文化观念、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进行理论创新以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期推介     
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其形成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源泉,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与成果创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军荣,通过《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一文,指出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但从总体上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中,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上,毛泽东比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造,实现了语言的转化,邓小平则是在毛泽东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着重抓住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真正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第二次的成功结合。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其形成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源泉,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与成果创新。  相似文献   

17.
李朝阳 《魅力中国》2013,(20):283-283
摘要: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其理论在中国不断地发展壮大,其中与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开始的粗浅片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系统化.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与具体的革命建设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研究热潮,逸一系列的中国化过程,彰显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而这个中国化的过程中,自然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密不可分。本文尝试以三个重要人物为例。简单揭示马克思主义中田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段历程,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作一个大胆的预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要。对其内涵的阐释也有多种角度,从哲学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政治范畴、文化范畴和历史范畴。它是一个不断生成、转化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受人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实质思想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以及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一脉相承的文化,同时还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20.
如何对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需要文化根性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本土文化需要现代性的"激活"。而这二者并非彼此孤立的机械运动,而是互动结合的过程,预期结果是深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