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燕涛  黄江伟 《品牌》2006,(5):31-37
<正> 在体育用品市场,耐克与李宁,在中国市场上演了一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争夺与融合……在体育品牌争夺的无硝烟竞争中,李宁能够创造几个"自由动作"?如何从全国冠军走向世界冠军?也许这才是这个民族品牌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伴随着体育用品市场的井喷,以晋江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本土运动品牌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然而,2010年末李宁公司订货量下跌与关店整合,引起了业界对本土运动品牌发展的深层次思考。市场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李宁公司订单的减少只是一个导火索,市场做出强烈反应,是因为担心本土运动品牌以新开门店增厚业绩的方式碰到了“天花板”,本土运动品牌如果不改变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发展路径,将很难突破成长瓶颈。  相似文献   

3.
北京奥运会给所有的体育用品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李宁公司把它作为一个发展的黄金契机,这势必将进一步稳固李宁公司和李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领先位置,并借此进入国际知名运动品牌的行列  相似文献   

4.
2010年,中国本土体育品牌的老大——李宁公司在创立20周年之际高调宣布品牌重塑战略,发布全新的标识和口号,并对品牌DNA、目标人群、产品定位等做了相应调整,开始了李宁品牌的新时代。这标志着李宁将以新的面孔来面对当今高竞争的体育休闲市场,展现新的品牌形象。在这种大规模品牌的全面转型中,李宁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考验,其重塑品牌的举动,给现今其他体育品牌的品牌策略提供了典型的实例,其成功与否都将对当今体育休闲市场产生巨大的震动。  相似文献   

5.
2011年对于我国名牌是一个困难时期。2010年底国际投行高盛发布报告指出的李宁品牌定位失策,可以说是李宁这个品牌20年的付出换来的只是尴尬的地位。其实纵观国内企业品牌,会发现不光是在体育行业的李宁品牌有这样的情况,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存在品牌定位不清的问题,或者说,国内大部分品牌都是介于大众品牌与中高端品牌之间。很多的管理学者认为这是企业在品牌战略和企业跟随战略上的失误。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被忽略,即企业定位失败了,可企业市场为什么还存在,企业为什么还能生存?  相似文献   

6.
林淳 《中国广告》2010,(1):25-25
每年夏天,很多国际国内的运动品牌都会尽力去争取市场。每个品牌在每一年都会做一个夏季篮球联赛。比如NIKE、李宁,都是对adidas具有很大威胁力的品牌。即使不是运动品牌,  相似文献   

7.
根据李宁公司选择的不同目标市场,其市场定位可以是:在以价格划分的中端细分市场上"通吃"。根据李宁公司现有消费群体的特征,市场定位可以是价格适中、亲和的带休闲感的运动装备。针对年龄跨度比较大的中等城市大众化消费者,生产中等价位产品,突出质量价格比优良的特点,产品线可以比较长,以满足不同年龄和风格要求的消费者需求。立足中档市场,逐渐向中高档市场转移,并退出低价市场。  相似文献   

8.
事件一:体育品牌“洋退中进”,李宁品牌国际化再加速入选理由:近期,中国最大的体育服饰零售商李宁对外宣布将全面布局东南亚市场,年内在东南亚地区开设最多达100家门店早在1999年,李宁公司就把“品牌国际化”提上战略议程,公司调整架构,开始开拓国际市场、此次的扩张计划是李宁开始海外征程的标志性事件、与国内品牌高歌猛进相比,经历了大规模扩张的国际品牌在中国的生存状况似乎不太乐观李宁若能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  相似文献   

9.
李宁品牌作为国内运动品牌的老大哥,自1990年成立以来,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但在2012年,李宁公司由于库存过高等各方面原因,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了全年亏损,金额达到19.79亿,关店1821家,自2011年之后,再一次痛失国产第一的宝座。而通过对李宁公司亏损原因的分析发现,李宁公司2010年6月宣布开展的品牌重塑战略是整个亏损的导火索。所以,李宁公司要想摆脱当前的艰难处境,必须要从品牌营销着手,重新进行品牌定位,彻底放弃"90后李宁"的发展战略。通过互联网、线下宣传、赛事赞助等方式,打造专业的、全新的运动品牌形象,彻底摆脱品牌策略失误带给李宁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1990年以来,李宁成为国内运动产品第一品牌的地位。随着中国加入WTO,李宁为适应国际市场及时地调整了销售策略并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目前李宁是继耐克,阿迪达斯之后国内年销售额最高的运动品牌。  相似文献   

11.
声音     
《国际广告》2011,(5):13-13
“产品价格定位是李宁品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他们不愿在低端与匹克等品牌在二三线市场上竞争,但高端又比不了耐克和阿迪达斯,在体育品牌的夹缝中生存,经销商也会比较难受。”  相似文献   

12.
从当初跟随阿迪、耐克的小品牌,到成为国际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世界品牌,李宁公司用其独特的营销策略演绎了中国民族企业飞跃的神话。在产品自身方面,李宁公司的运动鞋质量上乘且注重细节的设计。在营销策略上,运动明星的代言,提升了产品的国际声誉。赞助体育赛事和网络营销,加深了消费者对于李宁的印象。李宁以奥运为契机,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收益。在公益事业中,李宁公司诠释了对社会的担当。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运动鞋品牌的体育营销做了剖析,还针对其现实存在的弊端及发展方向提出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3.
《新财富》2008,(7):52-55
在“奥运经济”的推动下,中国本土运动服饰企业开始向国际品牌发起进攻。三大运动服饰巨头李宁体育、安踏体育和中国动向选择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业务模式上,李宁体育与中国动向采用“轻资产运营”,安踏体育则是“垂直整合”;产品定位上,中国动向瞄准“运动、时尚、性感、品味”的差异化产品,李宁体育定位于高端专业运动市场,安踏体育则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市场推广策略上,李宁体育和安踏体育采用赞助体育赛事以及体育明星代言的策略,中国动向走的则是“流行时尚”的推广路线;销售渠道上,李宁体育和安踏体育主要依靠扩张经销商数量,而中国动向则借助与零售巨头和主要经销商的“资本合作”扩展销售渠道。不同的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财务效果,目前来看,安踏体育收入增长最快,中国动向盈利能力最强,李宁体育运营效率偏低。  相似文献   

14.
李宁文化特色对我国运动品牌营销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运动品牌市场开始探索并逐渐形成。特别是本世纪初,大量运动品牌的出现带来了我国运动品市场发展的春天。在各种品牌层出不穷的今天,李宁作为上个世纪体育品牌的领军人物,一直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的地位。一个企业的发展,与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李宁品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气息。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对李宁的文化特色进行分析,为我国运动品牌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范旭光  肖可 《中国市场》2012,(34):58-59
<正>李宁创立之初一直主张以完善的公司制度来替代个人,主张公司去李宁化的李宁,终于还是高调现身来整顿困局。2012年7月5日,李宁公司CEO张志勇卸任,多年来一直淡出公司具体业务的"体操王子"李宁,回归"挽救"公司。49岁的李宁依然双目有神,略染白霜的双鬓和眉宇透露了他的年龄,也宣告着这家由李宁创办的公司已经诞生22年。李宁品牌诞生、成长于本土,又要打破本土的拘束成为一个世界级品牌。2010年之前,受益于经济发展,李宁公司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纳爱斯集团公司的品牌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牌就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识、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品牌定位就是为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树立一个明确的、有别于竞争对手品牌的、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形象,其目的是在潜在消费者心中占领一个有利的位置。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纳爱斯公司品牌定位的特点及品牌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改进纳爱斯公司品牌定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国产运动品牌在与国外知名品牌的竞争中处于下风,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成了我国运动品牌挽回劣势的重要契机,快捷方便又吸引眼球的网络营销被很多国产运动品牌认为是加强品牌建设、争夺消费市场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梳理著名国产运动品牌李宁网络营销的成功经验,全面深入地分析其网络营销策略,为我国国产品牌的网络营销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体育运动品牌市场已经相当拥挤了,从高端的国外品牌阿迪达斯、耐克到相对低端的李宁、安踏,再到更低一些的特步等,似乎已经没有位置可供新来者站立。但斐乐还是进来了,以它独特的运动理念——在运动中社交,在社交中运动,开辟了运动品牌的另一块赛场。  相似文献   

19.
《广告大观》2010,(9):60-60
李宁品牌重塑项目进行了3年2个月,最终选择在保留原有品牌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品牌变脸并非彻底颠覆,但是它寓意着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背后,是李宁20年来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品牌故事和文化。  相似文献   

20.
日用消费品     
《新财富》2008,(5):119-126
陈义红曾任北京前门鞋厂销售科长,1989年进入国家体委下属十佳运动鞋公司,1991年加盟李宁公司,一直做到执行董事。2002年,他推动李宁代理意大利运动服装品牌Kappa,并成立北京动向,陈义红持股20%。2005年,李宁因考虑风险等因素出售北京动向80%权益时,陈义红接手,将其更名为中国动向,并通过定位于运动时尚做大市场。2006年,摩根士丹利成为中国动向第二大股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