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国安盟保险集团成都分公司推出的农村家庭保险产品创新性强、价格较低,保单设计简洁,并对农村保险产品实行“捆绑”销售。同时,该公司充分利用中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资源和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建立了独特的营销网络,实行县、乡、村分级管理,扩大了农村保险产品的销售,降低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本文认为,中国农村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保险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而分业经营体制是导致农村保险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困境及农险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建国之初即开办农业保险,在上世纪70年代停止该项业务后,于1982年恢复。长期以来,农业保险一直以纯商业营运的模式存在,国内仅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两家公司经营少量的农险业务。统计资料表明,农业保险经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1982-2001年,人保在农业保险这一产品上,亏损达6亿多元090年代后期以来,  相似文献   

3.
陈新文 《山西农经》2020,(9):41-41,45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和国家林草局4部门201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将继续推进农业保险提高标准,增加险种,扩大覆盖面,加强推进小麦、稻谷、玉米保险覆盖率,支持各地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助力农户奔小康。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20年农村经济改革的基本成就中国农村改革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改革的实质进展,要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说,20年改革与发展所以能取得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概出于此。农村改革一开始,并没有也不可能提出解散“一大二公”的农村...  相似文献   

6.
建立我国农业风险保险保障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又是个充满风险的弱质产业。要真正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风险的研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一一般来说,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农业所面临的风险多于其他产业。尤其是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发展的环境也相对不利,这种状况近年来不仅没有迅速扭转,而且还有不断弱化甚至恶化的趋势,因此农业风险更为频繁,所造成的损失更大,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也格外猛烈。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业风险的研究却不够充分和系统,尤其是对农业风险与其它各类经济风险不同的特点缺乏科学和全面的分析,因此就难以寻找到既符合农业自身发展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过去20年中,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矛盾与新问题。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并选择可行的政策措施来化解这些矛盾和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险行业面对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但由于高风险和高赔付率,自身缺乏保障等诸多原因而日益萎缩,处境尴尬。因此,急需对这种现状做出变革,以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业发展新阶段与农村深化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这半个世纪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结束了人民不得温饱的历史,迈向人民向往的小康目标。正确认识农业发展所处的新阶段与农村深化改革的问题,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建国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的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有三点:第一,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从总量上看,告别了短缺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实…  相似文献   

10.
一、现状与问题 发展农村保险是保障实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风险保障机制,促进农业增长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保险事业得到了恢复发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民政部、农业部在发展农业保险、增强农村的综合保障能力方面,积极地开展了农村保险的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状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村的资金供给不能满足农村的资金需求。究其原因,既有经济性的,又有体制性的。对于经济性的原因,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所以解决问题的对策应重点放在体制和机制上。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行为选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短缺”问题的路径,因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短缺”所归咎的原因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与一味要求增加政府的直接投资不同,本文认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创新、变公共品供给的政府主导为市场诱导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政府行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91,自引:0,他引:91  
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的措施 ,诸如成立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运作和经营上的商业化、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等 ,旨在克服农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强化对于“三农”的金融服务。但是 ,中国农业投入资金短缺、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的仍较突出。其根源在于严厉的金融管制和半封闭的金融环境的存在 ,政府又是金融制度的主要供给者。这些措施均是政府从金融供给角度对农村金融市场所做出的制度性安排 ,在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及均衡路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改清 《农村经济》2005,(11):53-54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主要表现为金融供给难以满足金融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与农村金融供给的单一性的矛盾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性,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是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对农村企业信贷需求与供给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90年代中期以来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村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 ,多种因素导致企业对信贷资金需求旺盛。大体上看 ,只有不到 50 %的农村企业可以获得正规部门提供的融资服务 ;一些农村企业从非正式渠道获取资金 ;样本企业对贷款利率不敏感 ;企业与特定银行及其职工间的关系资源是企业决定选择哪个金融机构贷款的最重要的因素 ;信用社和农行仍是农村企业的信贷资金的主要供给者 ;企业经营绩效已逐渐成为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决策的主要依据 ,但企业是否负债及其负债率大小似乎并不影响其信贷资金可获得性。解决农村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从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和矫正城市偏向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20 0 1年 1 2月 2 1— 2 5日 ,由华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广东省农垦总局共同主办的以“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花城广州召开。来自4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近 1 0 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40多篇大会论文和 2 0多场专题报告会 ,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动向和前沿。现就会议普遍关注的主要问题、重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形势的基本判断  充满巨变的百年已经成为历史 ,一个多极的、激变的、竞争和大发展的新世纪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农村经济金融的非线性发展特征,本文运用分形方法定量地考察了各类地区农村金融诸因素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各类农村地区的这种影响存在差异,但也存在共同的规律。一是农村贷款的增加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对发达地区农村影响更大;二是与实际利率相比,农民对名义利率较为敏感。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更敏感一些;三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不大。主要是由于投入过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的中国粮食供需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问题是关系到社稷安危、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而粮食问题又集中表现在生产与消费的平衡状态。故研究粮食的供给与需求变化趋势及其对策建议,是粮食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采用数据分析、灰色理论预测等方法,对中国粮食进行供需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Demand for Food Quality in Rural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ny studies of food demand do not use actual prices but unit values, obtained by dividing expenditures by the quantity consumed. This can bias empirical analyses because unit values are not exogenous market prices; they reflect household food quality choices within each food category. This article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resulting bias in income and price elasticities of demand and applies the framework to data for rural China.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households in rural China tend to consume higher-quality food as income increases, with a greater sensitivity to income for basic foods than for luxury foods.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与政策走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农业发展的外向关联度等6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指出中国政府在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5个方面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