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币理财产品入市门槛适中(一般为1万元),收益稳定,适合于偏好低风险、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各家银行在营销中也无一例外地以该类产品的收益率大大超过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推荐投资者购买的理由。其实,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性质为委托理财,任何委托理财类投资产品都有自己的收益比较基准,超越此基准是这类产品起码应该做到的。  相似文献   

2.
王峰  李江 《工业会计》2006,(10):30-31
在今年股市持续向好、基金创出惊人回报率的情形下,收益相对较低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逐渐受到投资者的冷落。为了变革图存,人民币理财产品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投资范围已不局限为货币市场,而开始与指数、股票、信托等金融产品挂钩,收益和风险也相应扩大,投资者在选择时也要将各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区别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希 《工业会计》2005,(3):26-28
在孕育着春天气息的2月里,人民币理财产品就像发芽的柳枝一样。在理财市场上显现着勃勃生机。在产生并热销近半年后,不只股份制银行继续发行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四大银行也不甘寂寞,纷纷投身其中。  相似文献   

4.
于一 《工业会计》2004,(11):92-92
存款负利率时代。股市基金不景气。人民币的投资渠道又有限。不少人苦于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式使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需求决定供给.各家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创新,推出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多层次的理财需求。最近出现的首个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光大银行的“人民币理财B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于一 《工业会计》2005,(6):34-36
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推出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财富不断增长的广大投资者的较好投资工具之一。然而,近期关于商业银行暂停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报道频见报端,一时间,人民币理财产品从倍受推崇到低调黯然,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  相似文献   

6.
《工业会计》2011,(4):20-20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2月共发行了918款个人理财产品,环比减少327款。在信贷类产品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债券类投资工具仍是银行理财产品最主要的投向。当月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款数为737款,市场占比下降至80.28%。银行间市场资金相对放松,  相似文献   

7.
《工业会计》2005,(2):42-42
产品特点1、安全。确保收益稳定和本金安全。2、收益水平高。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限定期储蓄存款和凭证式国债20%~80%。3、可办理质押贷款。办理”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后,客户可申请质押贷款,也可办理资信证明业务。  相似文献   

8.
《工业会计》2011,(11):26-27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9月,75家银行在境内共发行1717款个人理财产品。其中,69家中资银行发行1666款,中资银行中的6家国有银行发行624款,占发行总量的36.34%;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664款,  相似文献   

9.
银行理财产品在2007年可谓“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然而,随着国内A股市场震荡加剧,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加大。是选择继续在国内资本市场获取收益,还是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抑或干脆远离资本市场进行固定收益产品投资呢?  相似文献   

10.
《工业会计》2011,(12):24-25
盛世普益监测数据显示,10月,711家银行在境内共发行1512款个人理财产品,较9月减少205款。其中,67家中资银行发行1477款,中资银行中的6家国有银行发行571款,占发行总量的37.76%,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586款,占发行总量的38.76%;4家外资银行发行了35款。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投资理财,如何应对市场风险,既是资本市场上永恒的话题,也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投资理财需要规避风险,其核心在于如何能够合理地搭配投资产品。与往届年会不同,本次“理财之夜”增加了主题对话环节,请专家、资深专业人士与投资者代表面对面解惑答疑,共同探讨如何合理地搭配理财产品,才能更好地应对资本市场震荡风险。  相似文献   

12.
叶波 《工业会计》2006,(7):50-53
美欧资本市场本就引人遐想.近年来美欧经济触底反弹.美联储和欧洲各国央行加息连连.更是推动境外投资收益水涨船高。而扛着大把人民币、对境外收益“分外眼红”的中国境内投资者.却一度只能蹲在人民币资本项目限制的“三八线”外,“把酒问青天,不知境外投资.松绑是何年”。  相似文献   

13.
傅瑜 《工业会计》2006,(1):28-30
从理论上讲,风险和收益总是对等的.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受预期、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一些投资产品的价格常常偏离应有的价值,这就使投资市场中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寻找并发现这些风险收益不对等的机会,也不妨是一种理财收获。  相似文献   

14.
李晓均 《工业会计》2008,(4):I0007-I0009
与2007年国内投资理财市场火热表现相比,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陈先生心情却极度冰凉:2006年底投入10万元购买浦发银行“汇理财2006年第9期F2计划”人民币理财产品一款。1年后该产品到期收益为零。 遭受“零收益”之惑的陈先生其实并不孤单。另据媒体报道,除浦发银行外,目前仍有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平安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东亚银行等5家银行的10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为零。许多投资人也和陈先生一样提出了诸多质疑,诸如产品设计是否合理,条款陷阱是否存在、风险披露是否完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