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洁芹 《老区建设》2007,(11):31-33
期刊一直以来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涉农期刊面对的读者群体大部分是农民,在信息传播上有其独特性.认识到涉农期刊在信息传播方面的重要性,解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编者、读者、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地发挥其信息传播的作用,更好地为广大农村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2.
王颖 《魅力中国》2010,(14):126-127
移动多媒体电视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受众群体也在迅速增加。移动多媒体电视的兴起对传统电视传播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反映在传播控制、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方面。在移动多媒体电视的影响下。电视传播模式未来将趋于分众传播、双向传播和个性化传播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3.
杨威 《理论观察》2009,(4):157-158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也往往更加注重迅捷,于是有人提出新闻媒介传播正在进入“读题时代”——拿过报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标题,如果标题引人人胜,则会吸引受众进一步去阅读新闻内容。新闻标题的“首因效应”在这里就显得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4.
陈柏涛 《理论观察》2010,(3):156-158
一张报纸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大众的视线,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版式和色彩是否具有冲击力。如今各大媒体越来越重视版式设计.版式设计是一种多层面的、丰富的系统信息传播形式。我们在把握好新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编排、图形选择、色彩的配置,以及设计独具特色的版式形式及创意,不仅能够吸引读者阅读报纸内容。  相似文献   

5.
岳军 《魅力中国》2013,(9):28-28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数字信息化时代,艺术的生态有了全新的机制,歌舞剧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样式,在新时代的大众化传播具备了全新的特征、模式和策略。本文对歌舞剧艺术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源、渠道、受众进行分析,探索基于数字媒体平台的大众化传播模式和策略,指出手机等数字媒体已成为歌舞剧艺术大众化传播的主要平台,应当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促进歌舞剧艺术的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摄众传播时代——有人撂下这句话并草草地将“营销”与“摄众”(engage)结合在了一起,并认为在当下无孔不入的信息轰炸环境之中,企业在营销推广中如果不能通过内容创新、沟通方式的创新、品牌体验的创新有效吸引消费者,必然难以成功征服市场,并指出有消费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业信息传播的关注兴趣取决于五秒钟的时间(无论是电视广告、报纸新闻还是网络信息),说如果不能在五秒钟的时间之内让消费者对你的信息产生兴趣,消费者的下一个关注点可能就会落在你的竞争对手身上。姑且不去评论该说法是不是存在过分的夸张成分,但至少笔者并不完全认同。摄众传播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媒体的创新、内容的创新、传播沟通方式的创新去摄服你的目标受众,让受众愿意与你的品牌进行互动沟通,让他在获得良好品牌体验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让品牌占有他的时间,最终潜移默化地将品牌或产品的价值植入他的心中,但仅仅依靠这种理念且通过五秒钟的视听去摄服目标受众,就有可能帮助企业成功地征服市场吗?  相似文献   

7.
贺勇 《理论观察》2010,(2):173-175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也称为受传者。新闻传播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传播者传递的有关信息,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情绪、价值取向和行动决策等。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以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为终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微媒体以其自身特性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信息交流沟通的习惯和偏好,从单纯的社交媒体平台华丽转身,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沟通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在政治经济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轻奢餐"在利用微媒体进行品牌推广方面最为引人注目,精准定位微媒体受众、实现微媒体传播渠道互补、发挥微媒体名人的品牌传播效力、借助微媒体打造营销活动亮点将成为微媒体时代"轻奢餐"品牌传播可资借鉴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张珊 《老区建设》2023,(5):23-29
红色文化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运用视觉化方式传播红色文化是顺应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从理论逻辑看,契合政治传播具象化转向、满足受众视觉表达需求及先进的视觉技术使红色文化视觉传播成为可能;从过程逻辑看,红色文化视觉传播主要通过编码、媒体传输、解码与反馈四个环节实现无意识的嵌入;从实践逻辑看,推进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视觉传播需从建构平等对话、优化内容供给、完善把关机制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0.
《宁波通讯》2012,(8):22-25
以QQ、MSN.飞信、微博等新媒体和时尚文化为代表的传播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穿透力,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型的时代元素对青年发展和共青团工作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敏智 《理论观察》2010,(1):161-161
新闻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它对传播信息,沟通受众,表现主旨.引起舆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新闻标题的发掘.一向被各家媒体及其广大新闻工作者高度重视:尤其当今各媒体都跻身于市场残酷的竞争中,新闻标题作为受众第一视觉冲击波,存拼力争夺受众的战场上,是决定胜负的一个重要关口。  相似文献   

12.
王传伟 《魅力中国》2014,(11):280-280
我国农村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在视听成本和对受众个人要求上有明显优势。本文就市级电台如何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使节目更合乎农民胃口,得到农民朋友喜爱,并实现市级电台广播事业的大发展做了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徐敏 《中国经贸》2014,(17):116-117
以新媒体时代企业的营销变革为研究出发点,介绍了新媒体对现代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为了更好地认识新媒体,对新媒体的内涵做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全面分析了新媒体的特征,包括信息传播受众的分众化、传受关系交互性增强、新旧媒体实现优势嫁接等;以这些典型特征为依据,提出了提高企业广告的精准度、重新审视新媒体背景下的企业品牌公关活动、做好新媒体时代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等几条企业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苗沂 《北方经济》2006,(2):25-26
广告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标志之一,它已走进千家万户。我们感觉社会就是广告的海洋,无论电视、书刊、广播、网络都是广告的世界。并且,现代广告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行为从商品生产与销售中分离出来,在商场中独占一席之地。“广告是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对商品、服务、观念等信息的非人员介绍及推广”,“是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和表达方式,广而告之特定的受众(消费者)有关商品和服务的信息,引起其兴趣并诱导其购买的这样一种推广和介绍的活动”。广告简单地说,就是广而告之,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5.
栗子 《发展》2006,(12):54-54
综观我国当代媒体市场,总体上是以电视媒体为主体,以报纸、杂志、书籍等为延伸。以广播、音像制品为补充,以互联网多媒体为方向的多元媒体相互竞争、并行发展的格局。其中,报刊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杂志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化和人特征,属于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将杂志业归为信息服务业与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它具有相对垄断性、增值性和独特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6.
周婷  郑志英 《老区建设》2023,(12):57-64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可有效增强我国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目前,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存在传播主体国际化传播意识薄弱,传播受众文化交流意愿低迷,传播内容微观叙事视角不足及传播媒体国际化影响力较弱等问题。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要在文化自信中构建传播主体传播意识,在价值对接中提高传播受众交流意愿,在创新创造中优化传播内容生产模式,在立体传播中加强传播媒体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17.
苗军生 《魅力中国》2014,(17):275-275
新时期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社会矛盾的重大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坚持理念创新才能取得实效,宣传教育工作不能重“说教灌输”轻“信息传播”。新形势下,掌握信息传播服务的主动权,坚持在第一时间尽早、尽快向受众对象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传播服务。是增强宣传教育效果的制胜之道。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对信息化网络教学进行深度改革.文章通过对网络信息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主动利用信息传播的方式为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提供改革方法,以期从教学方式上解决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定位不够准确、教育内容与考核目标不够明确、应用实践教学不够灵活等问题.并基于网络信息的单向传播、双向传播、...  相似文献   

19.
金雨峤 《发展》2016,(4):62-64
所谓强制性传播,就是新媒体的运营机构或个人在没有征求公民意愿的情况下,以强制手段扩散信息已达到某种目的的传播行为.作为一种强制性传播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将有效实用的信息提供给了参与新媒体活动的受众并在同时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到达率,但这种强制性的传播事实上是侵占了公共的传播空间,使受众失去了选择信息、接收信息的自由和权利,降低了信息的传播及接收的有效性.而大学生作为最为积极地参与新媒体传播或被传播行为的群体,更是每天都在受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带来的影响.本文以大学生为例,进行了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汤红  李璐 《黑河学刊》2011,(5):38-38
电视消息信息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以及节目主题的展示。在采编过程中,要多用一些能准确表现主题的文字和画面,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为受众及时传播信息,增加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