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英 《西部大开发》2010,(2):119-119
本研究通过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教师工作倦怠问卷》对233名小学教师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①小学教师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精力、松弛与紧张、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其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居民在物质生活条件上远远超过农村居民。但一些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却强于城市居民。将这种悖论式的事实置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现实之中,运用多分类模型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一方面,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城乡幸福悖论主要源于城乡居民不同程度的收入水平、抑郁程度和健康水平。分析结果得出,虽然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城市居民,但是收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客观基础条件,仍然制约着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因此分析存在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对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谢云天  钟美珠 《魅力中国》2014,(27):141-141
目的:研究高校处级领导干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174名高校处级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结果:男性干部(79.35±12.62)和女性干部(81.80±13.06)的幸福感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31-40岁干部的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其它年龄段;等。结论:重视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的幸福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李雪 《魅力中国》2011,(10):238-239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使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总体幸福感量表,对400名新乡医学院学生进行测查。结果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受惩罚、健康适应等生活事件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而性别、年级和年龄段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不显著。结论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影响医学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文中研究选采用单项目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来测量扬州居民的幸福水平。采用4级记分法。调查结果表明,幸福感指数最高的是党政机关,为3.3,其次分别是学生、事业单位和军人/警察,分别为3.23、3.16、3.17,而失业人员的总体幸福水平只有2.33。失业会减少失业者的收入、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失业者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6.
邵玲  丰旭红 《魅力中国》2010,(23):177-178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以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对于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随834名学生作为被试。结果(1)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2)重点中学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上存在的差异,职高学生与重高以及普高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都无显著性差异。(3)对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各因子的年级之间的比较发现,总的来说三个年级的主观幸福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4)男生和女生在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上并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高中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高中生对生活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对哈尔滨师范大学四个年级共200名本科生进行测量,收回有效问卷192份,得出如下结论:自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检测在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工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独生子女、生源地、年级和生活费上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人格特征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对随机选取的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试.结果表明:除了对健康的担心该因子外,神经质与总体幸福感量表的其他各因子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外向性的人格特质与总体幸福感量表的其他各因子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相关.学生个体需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幸福感水平;学校应完善有关设施和职能,多方面提升服务质量;国家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优化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环境;进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同于以往。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日渐受到重视,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类与整理。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的内涵随着其研究的深入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多以传统的社会统计调查方法为主。以整个社会的大的发展背景而言,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为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取得了不少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是两个非常相似且在实际研究中常常等同起来使用的概念。然而,虽然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2006年的CGSS调查数据(该数据对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均有单维度的测量),对我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相应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的人口统计学因素、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区满意度状况均与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但是,性别、出生队列、婚姻状况与政治面貌对两者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1996-2000年间下岗职工主观幸福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下岗职工认为自己比较幸福,69%的下岗职工主观幸福感得分在4以上(最高分为7),女性比男性幸福,受教育程度高反而幸福水平低,年龄越大则主观幸福感越高,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发现,收入、健康、婚姻、社会支持、再就业状况等因素对下岗职工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旅游发展作为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能否有效提升当地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井冈山地区414名居民,对获取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旅游经济获益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第二,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第三,旅游环境获益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拓展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对象群体,理清了老区旅游发展与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原理。最后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三个层面提出旅游发展背景下老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结构等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及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方向,旨在更好地认识和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分析,梳理和评述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相关心理机制的研究现状,了解目前该领域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全面、深入地了解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5.
对员工主观幸福感形成机制模型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员工主观幸福感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它通过影响员工的满意度而影响组织绩效。文章通过构建员工主观幸福感的系统模型,分析了组织承诺、心理所有权、全面薪酬以及工作安全保障四因素与员工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在具体实践中的难点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三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主观幸福体验进行深度访谈,旨在探讨维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他们的特殊之处是既有母语和信仰,又有特殊的求学经历,这些都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深刻影响。研究主要从求学经历、人际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探索维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谢建军  康武 《重庆与世界》2010,27(12):113-115
目的:通过实验干预,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方法:以深圳大学附属幼儿园的24名女教师为被试,并将她们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12人;采取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测量工具主要使用牛津幸福量表;在实验干预过程中,实验组被要求写幸福日志而控制组只写一般的日记。结果:实验组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结论: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写幸福日志的方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园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包燕芬 《黑河学刊》2011,(6):196-197
对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因素进行了研究,针对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条件等相关因素提出密切关系、改善方式、创造条件等对策,以期提高青少年家庭生活满意度,从而增强他们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王雅  张伟 《理论观察》2013,(12):136-137
本研究利用2013年武汉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生活与思想状况调查的原始数据,运用定量模型分析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男生的主观幸福感低于女生,社会交往和个体人格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作用,而经济状况不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围绕"多代同堂是否增进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这一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家庭同住人口数量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负向关系,即家庭同住人口数量越多,老年人越倾向于不幸福;(2)同住孙子女数量和同住重孙子女数量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向关系,而同住子女数量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3)与子女配偶同住会显著降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4)与城市相比,家庭同住人口数量对乡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显著.因此,适当引导并加以控制家庭同住人口数量对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