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名青年演员,我特别崇拜豫剧大师常香玉,特别喜欢常派的戏,尤其是<花木兰>一剧.这部戏唱、念、做、打,四功并重,非常吃功,最能体现全才旦角演员的实力.  相似文献   

2.
胡赳赳 《走向世界》2009,(36):94-94
花木兰第一次被搬上银幕是在10年前,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了动画片<花木兰>.当时在北美票房位居1998年第13名,一部"中国"动画片在全球票房创造了3亿美金的神话.这让中国电影人想不通了,中国的文化资源被西方挪用、大发其财,而且还是"虚拟"的一个动画形象.于是在随后的四、五年间,坊间一直流传有导演要将真人版的花木兰拍成电影.但是除了袁咏仪主演过电视剧版的<花木兰>外,花木兰的这个电影梦还没实现过.  相似文献   

3.
王文元 《西部人》2004,(2):20-21
花木兰的故乡,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   ……  相似文献   

4.
<正>舞台中央,一面巨大的铜镜,血色渐渐漫溢,花木兰身穿盔甲从舞台深处慢慢走来。一个转势,挥斥方遒,剑气如虹,瞬间把观众带回到那风起云涌的战火岁月。在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舞剧《花木兰》为观众演绎了一个荡气回肠的巾帼英雄传奇。自2017年5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后,舞剧《花木兰》获得诸多好评,并于2018年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可以说,《花木兰》既有金杯也有口碑。舞剧《花木兰》由宁波市演艺集团与中央歌剧院、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合作打造,这部演到哪火到哪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她女扮男装5年,冲锋陷阵,鏖战疆场,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被誉为“现代花木兰”。她是著轺小说和电影《战火中的青舂》主人公“高山”的生活原型。  相似文献   

6.
袁明菊 《魅力中国》2014,(20):117-117
世界上任何一种器乐也无法取代优美的人声。人声以其变化自如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音色惟妙惟肖地表达出声乐作品的内涵、风格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与变化,为声乐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成为与听众心灵沟通的有效桥粱。常香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她创新的音色表现,使每一个戏曲人物形象都相栩如生且具有极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本文以豫剧《花木兰》、《拷红》、《断桥》为例,对其音色的创新表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萍 《魅力中国》2013,(10):77-77
“一个剧的永恒价值在于它塑造的形象。”此话一针见血地指出,经典戏曲的艺术魅力所在就是舞台上鲜活的人物形象。虽然戏曲是集唱、念、做、打、舞等各种表现手段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具有很强的程式性,但这种程式性并不非意味着人物是类型化的、脸谱化的。一个优秀剧目能够广泛流传,无一不是因为它有着令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形象。比如,豫剧《花木兰》中妇孺皆知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曲剧《卷席筒》中深人人心的善良、纯朴、可爱的小苍娃,  相似文献   

8.
华裔美国文坛后起之秀伍慧明处女作《骨》中大女儿莱拉无论是在对家庭的保护方面,还是在对自己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层面,亦或是在与所处主流文化的碰撞中,都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木兰代父从军守护家庭、女扮男装挑战男权社会、英勇杀敌而成民族英雄的精神,可以被看做是异国语境下的"花木兰"。  相似文献   

9.
赵宝萍 《魅力中国》2012,(29):24-24
清末民初是豫剧红脸艺术的辉煌阶段,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伴随着豫剧女演员的兴起,豫剧旦角艺术即跨人了她的黄金时代,旦角剧目繁盛,流派众多,群星璀璨,迅速成为支撑豫剧艺术的中坚力量,自此豫剧艺术逐渐走向规范化。也使我感受到豫剧艺术的新的探索、新的追求、新的境界,标志着豫剧在走向成熟,以及对美学价值新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范丹鹏 《魅力中国》2013,(19):143-143
豫剧传统曲牌音乐,作为豫剧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或看做是豫剧艺术的一个分支,一个子系统,它理应和豫剧艺术的生成发展相同步。  相似文献   

11.
牛利如 《魅力中国》2013,(14):102-102
豫剧古典戏《三哭殿》是一出中国豫剧的经典剧目,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唐派艺术创始人唐喜成,豫东红脸王刘忠河,河南省豫剧三团五大主演之一王善朴,当代中国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都曾领衔主演过这部戏。其中,艺术成就最高、艺术影响最大、观众最喜欢看的还是河南省豫剧院二团唐喜成大师的演出版本。我们济源市豫剧团任家波老师师承于豫剧大师唐喜成,曾将此剧较好地继承了下来,又传承了下去。  相似文献   

12.
张梨娟 《魅力中国》2013,(17):118-118
豫剧是我国分布地区最广、欣赏群体最多的地方剧种,更是最具河南特色的传统艺术瑰宝。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多元化,豫剧也面临着强烈的冲击。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我们豫剧工作者和文化主管部门应该考虑如何继承与发展豫剧艺术,重新焕发她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胡仪萱 《魅力中国》2013,(10):22-23
摘要;“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是一首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古老歌谣。这首古老歌谣中的主要人物花木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变成了河南省虞城、湖北黄陂、陕西延安三个地区炙手可热的人物。花木兰这个中国舞台上耳熟能详的戏曲人物,刹那问被三地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而花木兰究竟居住何处?是哪里人氏?争论中的各地均列出了言之凿凿的论据,虽然这一文化现象已过去多年,但它如今还是这几个发生地相互间争论的焦点之一。而随之参与其中的当地众多文化学者的争论,更将这一文化现象推向了高潮,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和遗产。  相似文献   

14.
刘云龙 《魅力中国》2014,(24):103-103
从古代农业文明诞生的古老的豫剧艺术,以勃勃的生命力,迈步跨入了二十一世纪之门,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我想到的对策之一就是要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努力拓展豫剧艺术的表现空间,以多种艺术表现样式、多种表现手段来传播豫剧,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15.
李文殿 《魅力中国》2010,(19):62-62
豫剧是中国戏曲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一颗璀璨的明珠,自清代中叶产生之处至今已有三百余载的历史。占据全国大半个河山、备受几亿人民推崇的中国豫剧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因此才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因此,凡梆子腔所共有的艺术特色,它都同样具备。但是豫剧在音调变化方面也有它独特的一面,自成一统的。  相似文献   

16.
李红晓 《魅力中国》2013,(17):95-95
河南豫剧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居全国地方戏之首,在中华民族戏曲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为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河南豫剧,不能不说豫剧音乐,更不能缺少在豫剧音乐伴奏中占有半壁江山的豫剧锣鼓,也就是打击乐。因为打击乐是戏曲乐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翟艺兵 《魅力中国》2014,(10):85-85
在中国豫剧艺术的发展长河中,豫剧一代宗师唐喜成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唐派艺术,确立了在整个豫剧史上的位置。他曾经创造了一个生行流派与六大旦行流派相抗衡的神话,成为那一时代叱咤豫剧舞台的领军人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派艺术在传承上令人堪忧。我认为,一个流派能不能被较好地传承下去,是以它的演出剧目的多少与社会影响为标准的。其次,就是它的声腔感染力与表演征服力能不能被当今的豫剧观众所接受、所熟悉、所传播。  相似文献   

18.
<正>5月17日,由宁波市演艺集团与中央歌剧院、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共同制作出品的大型民族舞剧《花木兰》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这是2016年我市演艺集团与中央歌剧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合作出品的首台剧目,也是宁波市演艺集团继《十里红妆·女儿梦》之后,推出的又一台原创舞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豫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演员姓氏命名的流派艺术,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常香玉创立的常派艺术、陈素真创立的陈派艺术、马金凤创立的马派艺术、阎立品创立的阎派艺术、崔兰田创立的崔派艺术、桑振君创立的桑派艺术、唐喜成创立的唐派艺术、李斯忠创立的李派艺术、牛得草创立的牛派艺术、王素君创立的王派艺术等.以这些大9币为代表的老一代豫剧工作者为豫剧艺术在全国的兴起与发展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晁勇军 《魅力中国》2014,(15):63-63
本文笔者就豫剧男声唱腔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豫剧男声的训练两方面浅谈个人的看法,以引起大家对此问题的重视,促进豫剧艺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