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为适应会计形势变化,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陆续出台:1998年1月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首次规定上市公司计提“四项资产减值准备”;2001年12月29日,财政部印发的财会字[2000]25号文《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中,将计提减值的资产扩大到八项。在会计准则、制度及其相关的政策、法规中不乏我们目前还感到比较陌生的东西,各上市公司在年报的制作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加之企业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给我们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范明 《时代经贸》2007,(8Z):145-145,147
我国财政部1998年1月27日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为适应会计形势变化,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陆续出台:1998年1月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首次规定上市公司计提“四项资产减值准备”:2001年12月29日,财政部印发的财会字[2000]25号文《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中,将计提减值的资产扩大到八项。在会计准则、制度及其相关的政策、法规中不乏我们目前还感到比较陌生的东西,各上市公司在年报的制作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加之企业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给我们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是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关键年。从陆续出台和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来看。会计发展趋势突出了谨慎性原则。根据资产新的定义。于是就有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下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使资产减值成为会计人员关注的重点。为了对资产减值准备透彻理解,并在会计运用规范合理,下面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的会计规范体系包括法律规范、准则规范、制度规范等,即《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补充规定,本文就会计规范中有关资产减值会计处理问题作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裴虹  谢剑 《经济论坛》2004,(22):128-129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此规定一方面使我国的公司挤出了资产包含的水分。夯实了资产基础,为下一步的经营环境的改善及来年扭亏创造了良好的资产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在现实条件下,规定计提的八项  相似文献   

7.
金健文 《经济师》2004,(7):187-188
文章分析了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有关规定 ,并对应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新税法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背景下,出现了在实际处理资产减值相关的税务工作时与之前大相径庭的情况.为了缩小这种差异,保障基本利益,会计人员需要及时掌握相关资产减值的具体处理办法.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之间的差异现状,深入探讨分析资产减值的具体差异及处理办法,为相关的会计税务处理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虽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历史演进过程,但资产减值历来是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空间之一。2006年财政部新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进行了较系统的规范,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范与按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规范的资产减值会计相比在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遏止了利润操纵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需要,它为我国的会计信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断改革,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方法也得到了不断地更新。本文主要从"合理认定资产组,分配资产组减值损失"、"合理理解资产可收回金额"、"合理认定减值后不得转回的资产,可予转回的资产通过权益转回"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孔瑞兰  季增国 《时代经贸》2010,(12):197-197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取得的各项资产,应当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准确的进行计价,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合理的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合理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本文对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以期为资产减值的学习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取得的各项资产,应当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准确的进行计价,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合理的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合理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本文对赉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以期为资产减值的学习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为:如果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各项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这无疑使企业资产在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各项内容更符合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也体现了资产应当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的特征。但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若干具体会计准则,与现行税收政策,由于各自的出发点、目的和依据等不同,存在不少的差异,尤其是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和税收政策存在更如的差异,理解此差异对会计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中国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则中的第8号准则——资产减值,与旧的会计准则有了显著的变化.本文简要介绍了新旧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处理上的差异,分别分析了新准则下相关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并发现减值准备计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加深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梁杰  赵莉  武华 《经济论坛》2007,(5):114-116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逐渐摸索出适合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会计准则。在资产损失方面,通过不断改进,也历经了几个阶段。我国在1998年之前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对于上市公司资产损失准备金的计提,规定简单,缺乏强制性的要求。财政部1998年初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资产减值政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对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存货及长期投资提取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金,但其提取方法、提取比例等由公司自行确定。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2001年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对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等四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2002年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减值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些准则都允许资产减值转回。直至近期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称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不包括存货、投资、建造合同资产、生物资产及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准则的出台将抑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17.
2001年度,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将减值会计应用到固定资产的期末计量。为配合企业会计制度的具体实施,2002年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企业在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发现固定资产发生诸如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或经济性贬值等有形或无形损耗时,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2004年5月28日财政部财会[2004]3号《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以下简称“解答四”)又对转回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作了进一步的规定。相关法规的有关规定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化是财会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资产减值在新准则体系下的变化以及可能产生的一些影响,并探讨与此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企业会计实务中资产减值会计在确认时间的规范程度以及流动资产减值和长期资产减值处理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分了来自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如今中国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和金融风险在不断加大,我国的会计工作也在进行着巨大的变革,资产减值会计也成为各国会计规范的关注焦点.为了实事求是的反映企业资产的财产价值,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操作依据,在会计操作中优化完善资产减值工作是当务之急.鉴于以上原因,持续提高资产减值在实务操作中的探索力度,将会产生巨大的运用价值.本文结合当前对资产减值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