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媒体最近披露的几桩国企改制腐败案件,再次引起公众对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广泛关注。通过解剖“麻雀”可以发现,代表国有资产管理方的改制领导小组成员职务犯罪问题,是造成国企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最大的闸门。  相似文献   

2.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郎顾之争"引发了人们关于国企改革的经久思考,国企该不该改制、如何改制,也似乎成为了一个敏感的话题。毋庸讳言,在对有些国企实行改制的过程中,会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等弊端。但如果改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改制不仅必要,而且应早改。改制不一定要局限于某一种形式,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黄石华信机械的发展过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7月24日,吉林通钢数千名职工因不满重组而聚集上访,反对建龙并购通钢。建龙驻通钢总经理陈国君被职工殴打身亡。专家称,通钢事件触及中国转型期敏感"神经"国企改制,改制中职工归属焦虑会致不稳定,疏导不利轻则牢  相似文献   

4.
陈继 《上海国资》2007,(5):64-65
如果说企业改制行为失控、改制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是国企改制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那么,国有企业内在的改制冲动和利益冲突引发的道德风险、中介机构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诚信缺失引发的诚信风险、国有企业所有者在改制中监管缺失引发的监管风险,则是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钢重生     
2009年7月24日,因国企改制而引发的“通钢事件”震惊全国。2010年7月16日,首钢集团(下称“首钢”,000959.SH)以25亿元入主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通钢集团”),拥有77.59%的股权,并将其纳入到酋钢统一规划之中。2011年7月16日,重组正满一年的首钢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首钢通钢集团”),从连续三年累计亏损26亿元的“谷底”一跃而出,今年前7个月累计盈利3。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利4.09亿元,不仅扭亏为盈,并且实现利润翻番,完成了惊人的“乾坤大挪移”。两年时间,三个7月,重组后的通钢集团究竟发生了什么,又将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6.
200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两年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春节前,国务院办公厅又再次转发了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国有大型企业管理层成员持股问题作出了规定。此番高调亮出国资新政,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新一轮国资改革路线图究竟如何描绘?是国企管理层持股禁令解除还是对空白地带进行规范?本刊特编发两篇对《实施意见》理解各异的文章.旨在引发读者的思考。——编者  相似文献   

7.
鲁宁 《上海国资》2005,(9):12-13
由于中国国企的改制任务远未完成,即便是围绕国企高管们“该拿多少钱”这样一个枝节问题,没有答案的愤慨与争吵也只能持续下去中国的国企太多,国企高管们该拿多少薪酬就成了一个社会公共话题。又由于一些企业“内部人”运作——“自我定价”获取的薪酬实在太离谱,譬如中航油那个陈久霖年薪开到2350万元人民币,这个话题又逐渐演变成一个社会焦点话题。在民间,特别是国企内部的一些职工,对国企高管薪酬的无节制充满了愤慨情绪。指斥差距加剧、国企高管薪酬腐败,是他们发泄愤慨的两大出气孔。在学界和新闻评论界,也充斥着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8.
李洁 《黑河学刊》2011,(1):59-61
2009年爆发的吉林通钢事件作为劳资关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产生强大的社会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和反省,总结了事件的特征、爆发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以通钢事件为代表的企业改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留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吴汉顶 《产权导刊》2006,(10):50-50
一谈及国企改制,最大的话题就是改制费用。“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难点在于一个“钱”字。“钱”的问题解决好了,改制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0.
马华 《北方经济》2009,(23):70-71
2009年7月24日,吉林省通钢集团通化钢铁股份公司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部分职工因不满河北建龙集团对通钢进行改制重组.在通钢厂区内聚集,一度造成工厂内7个高炉停产.建龙集团派驻通化钢铁股份公司总经理陈国军被殴打,不治身亡.事情发生后,政府高度重视,当晚便紧急并永久地叫停了这桩重组并购.通钢事件透露出的诸多信息值得我们检讨.  相似文献   

11.
宜茂庆 《浙江经济》2006,(14):52-52
资产评估是国企改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改制成败的关键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国企改制中的财务会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财务问题,为了推进国企改制的顺利进行,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必须进行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正确处理好股权设置以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多年国企改制的实践证明,国企改制过程当中所需要支付的成本是无法回避的,决不能认为这种必要的成本支付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因成本问题而延缓了国企改制进程,就可能导致更大的国有资产损失。  相似文献   

14.
寒皓 《上海国资》2009,(8):56-59
“国企改制改出了人命。”2009年7月24日,一条爆炸性新闻从吉林省通化市传来。 坐落于该市的吉林省最大省属企业通钢集团职工因反对公司被民营企业建龙集团控股,在聚集抗议中,将建龙集团派驻的高管陈国君围殴致死。一起看似温和的股权调整,染上了暴力色彩.最终演化成一次流血的惨剧。  相似文献   

15.
改制成本支付,本质上是为了在补偿过去、凝聚未来之间架起一道资本的桥梁4月3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企业研究所召开的关于“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调研成果发布暨政策研讨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指出,国企改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改制成本问题,就国企改制企业员工身份置换而言,全国大约需要8000-10000亿元。近万亿改制成本已成为我国国企改制的最大拦路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规范、有序、健康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与国企改制大局关系的视角,对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作了深入的解读分析,提出了国有企业改制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在国有资产重组过程中最为关键。本文通过对个国有中型企业改制前后状况的调查,切实叙述企业在引入民营资本实现资产重组的同时,妥善安置原国企职工的情况。以此成功案例为解决我国国企改制中的职工安置问题提供借鉴,从而推进国企改制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王茹 《中国经贸》2012,(8):98-99
我国企业改制进行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国企的改制,研究其在市场条件下的破产改制现状对我国当前经济的迅猛发展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们对国企改制报以极大热情的同时,对刹住国有资产流失风的呼声也十分高涨。这充分说明国企改制不仅涉及到经济效率,更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正与稳定。应该说,改制是一把双刃剑,搞好了,企业出资人到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搞活了企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搞不好,国有资产大部分流入极少数人手里,严重两极分化,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本文就我市国企改制的迫切性,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各环节,如何认识改制中国有资产的流失,以及加强监管减少流失等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陈海州 《发展》2010,(4):24-24
查处国企改制中贪污贿赂犯罪的方法,总体上与其它职务犯罪并无两样,但这类犯罪又有自身独特之处。比如,作案时间方面,一般是国企提出改制意见至资产评估基准日前的一个较为集中的时间段为犯罪多发期;犯罪主体方面,多是在国企中的掌权派、实权派,或是改制后股份企业中的主要受益者;犯罪手段和方法,大多表现为串案、窝案。所以。国企改制中贪贿犯罪在侦查策略上也有不同于其他职务犯罪的地方,且有自身的规律可循。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