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空间依赖性。[方法]文章构建DEA模型测算2003—2015年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各类因素进行空间依赖性分析。[结果](1) 2003—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基本稳定,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性显著,综合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华南、华北和西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空间格局特征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为东北及华东的浙江、江苏等地,"低低聚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等地区;(3)粮食单产水平是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除涝面积、机械总动力投入、农业化肥投入、人均收入水平等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和高中以上劳动力比例则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再依赖于大量中间生产要素的投入,今后应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揭示出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驱动力,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管理和科学的布局调整提供政策指导。[方法]文章综合使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泽普县农村居民点2005~2014年用地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地形与自然资源因素、区位与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泽普县的农村居民点扩张明显,集约程度较低;农村居民点的斑块形态指数趋于规则,人为管控和村镇选址规划的效果初步体现;空间上斑块聚集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大斑块低密度分布和小斑块高密度分布的景观格局;但是从整体来看泽普县近10年来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局部有聚集趋势,尤其是在海拔适宜、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集中趋势更为明显。[结论]农村居民点居住的景观格局变化主要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但在时间和空间的微观层面上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条件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揭示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区域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采用了非期望产出SBM模型、Tobit模型、变异系数法、K均值聚类法。[结果](1)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不高是制约综合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2)1994~2014年间耕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总体呈现增大趋势;1994~2005年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差异较小,但变幅较大,该时期综合技术效率区域分异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2006~2014年耕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较大,但变幅较小,该时期综合技术效率分异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3)经聚类,齐齐哈尔、伊春、牡丹江、大兴安岭为I类地区,为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高效率区,纯技术效率略高于规模效率;鸡西、双鸭山、大庆、佳木斯、七台河、黑河、绥化为Ⅱ类地区,为中效率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相当;哈尔滨、鹤岗为Ⅲ类地区,为低效率区,纯技术效率远低于规模效率;I类地区投入要素利用率Ⅱ类地区Ⅲ类地区;(4)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依次为劳动力比例、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对耕地利用效率为正向影响,其余均为负向影响。[结论]1994~2014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差异较大,主要受劳动力、农机、化肥及播种面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为中部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文章采用EBM模型克服DEA法和SBM超效率模型的不足来测度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结果](1)整体来看,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随着时间的变化整体呈现出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但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值仍然不高,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投入水平较低,投入结构不太合理,期望产出较低,非期望产出仍然较高;(2)省域来看,中部地区6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均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增幅较为明显,其中江西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上升态势最明显,高于其他5省,2015年江西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值最大,安徽次之,山西最小;(3)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计算发现,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的省域差异较为明显,但呈收敛趋势。[结论](1)中部地区及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较低的省域需加大城乡一体化投入,优化投入结构;(2)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提高环境规制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降低非期望产出;(3)深化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的城乡金融、土地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缓解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等各种不平衡现象、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城镇化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期望产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是小农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二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为此研究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的协调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方法]文章基于2016年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实证研究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的耦合协调度、协调发展效率及其区域差异,而后利用Tobit模型实证研究协调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6年23个样本地区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499 6,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并呈现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区域差异;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协调发展的平均综合效率效率为0.852,协调发展效率较好,区域差异较小,东部略优于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农业技术发展及农民合作社发展对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协调发展效率有正向影响。[结论]应强化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民合作社的高效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与农村居民收入,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麦主产区生产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2006—2015年我国15个小麦主产省(区)小麦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对小麦主产区生产效率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及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对我国小麦生产效率演变的时空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1)在时间异质性方面,2006-2015年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 928,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 943,规模效率均值为0. 984,均未达到有效水平,主产区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介于0. 920和0. 977之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受到了技术进步更大的制约。(2)在空间异质性方面,不同省(区)在纯技术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而在规模效率方面则较为接近。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超过半数的研究省(区)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的趋势。(3)在生产效率的空间相关性方面,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小麦生产效率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黄淮海小麦优势区存在较为显著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结论]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生产禀赋优势、提高小麦主产区技术的有效投入,是提高小麦生产效率的关键,同时,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小麦生产的空间布局优化,是整体提升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国柑橘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柑橘种植行业效率评价和政策引导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利用我国8个柑橘主产省市2007—2015年的柑橘种植经营的面板数据,分类测算了柑橘种植技术效率、时序演变规律,并对影响因素了进行了分析。[结果](1)柑橘种植技术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橘类生产技术效率整体平均水平高于柑类,柑类的生产种植技术效率由0. 26提升到0. 85,橘类的生产种植技术效率在0. 83-0. 95区间窄幅振动;(2)柑橘生产种植技术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东部省份和西部省份的柑类生产种植平均技术效率基本持平,中部省份的柑类种植生产技术效率相对处于低位,而西部地区的橘类生产技术效率整体上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3)化肥和农药为主的直接物资与服务投入对柑橘产出的增长效果具有负效应;(4)橘类的种植经营中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柑类的规模经济效应不显著。[结论]技术进步在柑橘生产种植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单纯的依靠化肥、农业和劳动的投入增长,会带来效率的损失;生产规模的提高有助于柑橘生产的技术效率提升;在柑橘生产种植需要转换增长动能,更加注重柑橘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绿色属性,提升生产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技术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柑橘种植者的收入水平,实现产业扶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我国粳稻产量现阶段呈连续增长的态势,然而粳稻生产效率却存在无效率或波动剧烈的现象,研究我国的粳稻生产效率,有助于提升和稳定中国粳稻区域生产效率和水平从而间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法]使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中国13个粳稻生产省份的生产效率,分别从时间和区域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中国粳稻生产技术效率在时间趋势上逐渐趋于平稳,但是在2004—2007年间存在短暂的波动;在区域上主要是西南和东北粳稻生产区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西北区在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虽然河南、湖北、宁夏3个省份出现技术无效率,但规模报酬都处于递增的状态,仍有提升生产效率的潜力,应通过减少要素投入冗余来改变其无效率状态。[结论]粳稻生产技术无效率主要是由于种子费用、农药费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冗余造成的;若将来在保持纯技术效率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升规模效率水平会进一步提升我国粳稻的整体技术效率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制定粳稻生产区域规划、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3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法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京津冀整体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较低,耦合协调平均值为0.425,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并且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2)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为0.217 928,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形态;(3)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主要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等影响,京津冀3地仅有北京、天津2个城市处于协调发展状态,河北省整体都处于失调衰退状态。[结论]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应制定差异化策略,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度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效率,解释其空间溢出效应,提出促进城乡统筹效率提升的建议,以期为江苏省改变城乡统筹发展方式,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5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横截面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其城乡统筹效率,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解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效率普遍不高,仅有无锡、镇江和宿迁达到DEA有效状态;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空间差异显著,呈苏南苏北苏中的分布格局;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技术效率平均值高于规模效率平均值,城乡统筹规模效率低是制约城乡统筹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无锡、镇江和宿迁的城乡统筹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南京、泰州、盐城、淮安和连云港的城乡统筹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苏州、常州、南通、扬州和徐州的城乡统筹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效率存在弱空间正溢出效应。[结论]江苏省各市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加强技术创新,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以促进城乡统筹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提高乌鲁木齐市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明确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C-D生产函数,以2005—2015年乌鲁木齐市统计数据为样本,借助EViews6.0和SPSS20.0软件测算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Logistic曲线极限点。[结果](1)资本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6.72%)最大,建设用地投入要素贡献(32.81%)次之,然后是劳动力投入要素贡献(13.25%),技术进步投入要素贡献(-2.78%)最小,但拥有很大的挖掘空间;(2)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Logistic曲线极限点位于第二、三产业产值为1 522亿元处,对应2011年产值,2005—2011年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增趋势,2011年之后贡献速度呈递减趋势,逐渐趋于平缓。[结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依资本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以东北地区3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11、2015年为研究时点,运用综合赋权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人口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及两者的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析,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时间稳定性较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有小幅度提升,二者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2)一半以上的城市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同步发展,但基本公共服务滞后的城市占有较大比重。(3)两个系统耦合度水平较高,时间稳定性强,地域差异较小;两个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上实现了从较低水平协调向中等水平协调过度,但提升幅度较小,省际空间差异小,而城市之间地域分异明显,但呈减弱态势,趋向均衡发展。(4)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集聚性,但积聚性逐渐减弱,协调发展度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辽中南地区,范围逐渐减小,次热点区域变动较小,次冷点区域不断向南收缩,冷点区域则不断由西向东扩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生态经济的本质是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而中国西部农村作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研究其区域之间的生态经济差异尤为重要。[方法]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尺度,分析1998~2012年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经济的时空变化及差异特征。[结果](1)从时序特征上看,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经济整体上波动下降,但各省份存在"稳定型""缓慢增长型""缓慢下降型"的不同变化趋势;(2)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波动中减小,而相对差异由扩大向稳定的趋势演变;(3)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四川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降低的格局,而且农村生态经济等级比例从"中间大两头小"向"头重脚轻"发展,有利于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经济的整体提高。[结论]中国西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空间差异小且发展最好的区域位于西部地区的东南部,并呈现向东、北发展的趋势。空间差异大且等级变动大的区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的西北部,并均向更高等级方向变动,说明该区域在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生态经济的整体上升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作为新兴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有效促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4R"原则对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期为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方法]采用层次分析从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4个方面综合评价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得出了权重值并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稳中有进,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4年发展趋势较为缓慢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2015年发展速度显著提升,2015年后又趋于稳定。在4个影响方面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属于核心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影响作用最大,其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农户沼气池普及率及复种指数等方面;而资源减量投入指标与环境安全指标作用相当,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农用药品物品(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强度控制、农村用电强度、农业能耗指标控制以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方面的控制。相对而言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影响较小,推动力较弱。[结论]重庆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4点对策与建议:(1)建设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开拓技术型市场;(2)调整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新政策、新结构;(3)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4)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加大信息透明力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ESDA的河南省县域烟草生产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分析烟草生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为河南省烟草生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用1990—2015年河南省县域烟草产量数据,采用区域重心计算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烟草生产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1)从空间分布上看,烟草高产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中,豫南有少量分布,低产区则集中在豫北和豫南地区;(2)从重心格局上看,河南省烟草生产重心整体呈西移的态势,南北波动幅度较小,空间格局趋向稳定;(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河南省烟草生产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性特征,空间聚集性逐渐减弱;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河南省烟草生产大部分地区呈现无显著相关性,高—高类型主要分布在豫中和豫西地区,高—低类型和低—高类型分布变化较大。[结论]1990—2015年河南省烟草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高产区分布范围较小,且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烟叶、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推动河南省烟草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四川水稻产投特征和技术进步对单产的影响,促进水稻可持续生产。[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水稻产投特征和技术特征变动,并基于索洛余值法测算了1980~201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对水稻单产的贡献情况。[结果](1)全省水稻单产水平及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均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人工投入逐年递减,但人工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较大;(2)四川省水稻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技术、推广技术、稻作经营方式和农业政策不断变迁,更适应当前以普通家庭生产和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的局面对技术的需求;(3)整体来看,近36年技术进步对四川省水稻单产水平提高的贡献率较低,生产经营较为粗放;(4)分时期看,2005年前,技术进步对全省水稻单产水平提高的贡献率较高,但之后尤其是近5年,技术进步并未对水稻单产水平提高产生影响,要素投入是水稻单产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结论]提出了加强科技研发及投入水平、"一主多元"联合推广、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和丘区节本增效生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柑橘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5年全国柑橘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和资源禀赋系数模型,定量测算了2005—2015年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指数及资源禀赋系数,结合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柑橘主产区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结果](1)我国柑橘各主产区比较优势明显但差异较大,柑橘产业有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的强劲趋势;(2)我国柑橘生产的资源禀赋优势较为集中且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福建、浙江、四川及湖南4省处于下降趋势,其他主产区均有所上升;(3)资源禀赋、资本投入对柑橘区域比较优势有正向的影响,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在动态中显现,经济水平对区域比较优势有负向影响。[结论](1)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受到资源禀赋、资本投入、技术创新、经济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要根据各主产区的现状条件进一步优化柑橘产业区域布局,提高科技含量,并且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资源禀赋条件使柑橘产业能够在主产区脱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3)南方沿海地区柑橘产业近年受黄农病影响严重,柑橘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相似文献   

18.
基于SFA模型的河南省粮食产量时空变化及投入要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粮食问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农业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对河南省粮食产量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2005—2015年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和投入要素为研究对象,将研究数据面板化,利用线性相关、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脱钩分析等方法,运用ArcGIS 10.1、Eviews 8.0和SPSS 19.0等软件,对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时空变化、投入要素影响程度和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模型运算结果表明文章选用模型效果较好,能够反映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其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且符合河南省粮食产量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 2005—2015年河南省粮食产量总体呈线性上升趋势;(2)从空间上来看,河南省中部、北部、东部和南部粮食产量较高,西部受地势因素影响粮食产量较低;(3)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折纯量、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经营性收入、农药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乡村农业人口呈正相关关系,与农村用电量呈负相关关系;(4)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农药施用量存在脱钩效应,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经营性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存在脱钩效应。[结论]应保持目前粮食播种面积不变,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突出投入要素的影响,同时对河南省各县进行区域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麦生产布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其生产布局变化影响市场供给的均衡性,关系小麦生产稳定,也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方法]采用1978—2014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规模指数、集中度指数、生产重心指数及重心转变路径全面分析中国小麦生产布局空间演化特点,通过莫兰指数检验各区域小麦播种面积的空间相关性,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小麦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时间迁移,小麦生产布局由分散逐渐变集中,主要集中于中部、黄淮海地区,该地区的面积和产量对全国小麦生产的贡献最大;(2)无论是从播种面积还是产量角度,中国小麦生产重心都表现出自北向南再向东的趋势;(3)小麦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随时间变化越来越显著;(4)灌溉水平和化肥投入对该区、相邻地区和全国的小麦播种面积均有正向作用,机械投入、政策和技术水平对该区、相邻地区和全国的小麦播种面积均产生负向影响,比较收益和非农就业机会对该区和相邻地区的小麦播种面积均有影响,但作用方向相反。[结论]建议小麦生产布局优化要注重发挥相邻区域农民的学习效仿能力,促进小麦品种研发技术提升,增强小麦生长的环境适应性,提高小麦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关注非农就业导致的小麦播种面积波动,保障主产省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20.
新疆棉区生产空间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2000—2015年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分析新疆棉区生产空间格局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方法]采用空间自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1)棉花生产空间差异显著,呈南北两侧向天山南北递增趋势,在业已形成的天山北坡和南坡主产区格局下,"南增北减"趋势增强;(2)植棉区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在时序上表现出持续的稳定性,高值聚集区集中分布于南疆区域,低值聚集区空间范围显著缩小;(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人均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非农就业机会、人均粮食产量、与小麦产值比、受灾面积、单产水平、目标价格改革、临时收储政策等对棉花生产均有显著影响,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形成当前棉花生产空间格局。[结论]建议发展标准化规模经营,加强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农业保险及综合性补贴,为棉花生产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