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际竞争政策冲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世界航空工业的最大一起并购诞生了,占世界航空市场份额第一位的波音公司与占世界市场份额第三位的麦道公司合并成为一家企业,同为世界航空制造业的领头羊。这两家美国企业的合并,制造出了美国乃至全世界航空制造业的“巨无霸”。并购之前,由于这两家企业的相互竞争,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尚能在二者你争我夺的夹缝中拥有一些竞争优势。并购之后,空中客车公司的优势便被大大削弱。因为相对合并后的企业来说,空中客车公司无论在开发、制造、市场方面都明显地处于劣势,这无疑将使其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要求达成《国际竞争政策协议》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只有在一国竞争政策的外部性使得该国国内竞争管理部门应当改变其竞争政策 ,并且根据国际竞争政策协议采取的措施能够提高世界福利水平的情况下 ,才有必要建立此协议。本文还指出该协议并不一定能使世界贸易体制更具竞争性。  相似文献   

3.
市场准入问题不仅仅与贸易政策有关,与竞争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与限制竞争行为有关的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的市场准入壁垒主要表现为企业限制竞争行为、政府行为和混合型限制竞争行为,讨论了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在市场准入问题上互相替代的方式和效果,并指出二者如何在市场准入问题上实现互动。  相似文献   

4.
国际竞争政策协调与我国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国家与区域间竞争政策的协调及对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已愈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越来越多地成为世贸组织(WTO)和区域安排的重要议题。目前,世贸组织已将竞争政策列入今后谈判的重要议程。亚太经合组织(APEC...  相似文献   

5.
李燕燕 《商业研究》2004,(11):153-156
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融合,竞争政策对贸易的影响日益增大,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政策正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课题。但竞争政策的协调是一个关系到各国经济状况的敏感问题,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多边竞争框架,随着贸易、投资与各国国内竞争政策的磨合,多边协调特别是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将担负重任。  相似文献   

6.
李宁  李明 《商业研究》2004,(21):168-170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深层次的一体化迄今在内容上尚有“缺位”,造成这一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国别竞争政策在协调国际竞争问题的政策失效而引起国际矛盾,利用竞争政策充当贸易工具,各国政府普遍存在民族保护倾向,造成国际协调的困难.我国要从完善竞争政策法规,加强竞争政策协调与合作上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7.
国家贸易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规制国际贸易活动以促进本国国民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自由贸易以及广阔且自由的市场。自由贸易意味着对市场准入的政府障碍的消除或减少,外国企业引入国内市场与国内企业的竞争可以对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提高全球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产生促进消费者利益的结果,贸易政策是致力于贸易的自由化以及提高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8.
在竞争政策国际协调问题上,金砖国家可以在已经形成的基本架构中探寻新的契机:第一。双边协作问题。由于双边协作是在一对一谈判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上可以根据不同国家之间合作的信任基础,选择不同程度的菜单式合作:可以根据专门处理竞争法执行中合作问题的协定、关于相互提供竞争法方面技术支持的协定、双边司法协助协定以及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反托拉斯协作规定,分别就国际卡特尔的规制、跨国并购的规制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达成相应的协议。金砖国家应当进一步建立互信,开展全方位的双边协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零和博弈——外资优惠政策的国际竞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力 《国际贸易》2002,(2):46-4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逐步改变了过去对外资的排斥甚至敌视态度,转而采取允许和吸引外资流入的做法.一方面不断取消对外资流入的歧视或限制政策,另一方面又采取各种优惠或鼓励政策来吸引外资流入.世界各国实行外资优惠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享有外资所产生的各种正(积极)效应.对于东道国来说,外资进入带来的正效应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效应,另一种是外部效应.外资的直接正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对竞争政策国际协调的原因、困难及当前协调机制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扩大,欧盟各国普遍采用税收竞争的手段来吸引外来投资,改善本国企业竞争力,对于这种税收竞争所带来的后果,各国评价不一.文章试图通过对欧盟各国税收既有竞争又希望协调的现状进行分析,来探讨如何在欧盟内部消除有害税收竞争,实现税收协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WTO框架下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是复杂的,表现为互补性、不一致性和替代性:两项政策之间的关系是WTO“贸易与竞争”议题的逻辑起点,而“贸易与竞争”议题可能导致世界贸易体制的重大发展,因此全面了解它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国的经济产业政策有其存在和实施的必要性,但政府所采取的优惠措施可能面临他国反补贴审查的风险。我国加入WTO后,他国针对我国反补贴案件数量增加,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因素。当前我国经济产业政策与SCM的冲突主要体现在部分地区存在的不合理补贴和中央针对特定产业颁布的优惠政策可能遭遇反补贴调查。我国政府应采取措施,转变产业政策制定思路和方法,及时整理和调整现行产业政策,充分利用不可诉补贴,加强与贸易伙伴国的沟通和协调,积极积累经验,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一些结合部,深入研究这些结合部对于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减少政策摩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我国政府已经能够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主动选择适当的政策组合,运用间接手段调节供求关系,并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宏观调控体系。文章强调,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一直是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政府“财政货币双稳健”宏观调控思想的确立,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将从以总量调控为主转向以结构或制度配合为主。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其大豆产业是黑龙江省农业的重要组织部分。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步减少对进口征收关税和壁垒,大豆产业将面临进口大豆的冲击。运用博弈理论对黑龙江省大豆与美国进口大豆进行博弈分析,大豆出口商在采用高价格策略时,黑龙江省应采用高技术策略,从而使大豆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获得较高利润促进大豆的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竞争中性原则是当前中国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竞争中性原则在目前国际博弈中的经济和政治双重内涵,然后分别从国企改革、市场深化和国家崛起三个视角研究推行竞争中性原则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最后,从双重承诺接受竞争中性原则、创新优化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引导多元经济协同演进及消解美国打击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推进这一原则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地区)间对于税基的竞争日益激烈,税收竞争导致参与竞争的主体税率降低、公共品支出减少。但是,公共经济学对于税收竞争的负效应提出了挑战,同时福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学科也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税收竞争理论源于由财政分权制度引发的政府间竞争流动资本的效率问题,在回顾标准税收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国际税收竞争的效应问题和税收竞争与税收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吸引外资与产业扶持政策的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超 《财贸研究》2006,17(3):15-20
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构造一个三阶段的完美动态博弈模型,利用该模型在引进外资与扶持产业之间找到一个纳什均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应该加大市场整治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整体环境,如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法制与产权保护、基础设施等,既适用于外资,也适用于内资。有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根本无须对外资实行减免税等特殊优惠政策。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可以同时刺激外资的流入与国内投资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通信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选择互联互通对于通信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文章提出,在电信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20.
Competition in Markets and Competition for Market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This paper builds on a distinction that is sometimes made between competition in a market and competition for a market. Competition for a market refers to the struggle to create a new market, or to erect a new standard, and it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that brings new displacing technologies to market. Competition in a market is the conventional view of competition, and concentrates on the actions of incumbents and imitative entrants in well-established markets. The paper reviews some of the issues that competition for markets raises for anti-trust policy makers, and then asks whether competition for a market is a perfect substitute for competition in a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