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经历程朱理学、明代心学的发展,应用于当代,其核心内涵与中国铁建企业作风“说到做到”有着惊人的一致。本文就“知行合一”如何与建筑企业文化的统一进行了探讨,以此提高建筑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邢章萍  张健 《经济》2012,(4):140-142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他自己的建筑,随着建筑文化而兴盛衰亡.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长寿的体系.”这是我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梁思成的话语.这位我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我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但现实却跟这位学者开了一个玩笑:梁先生的故居在历经两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后,却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 为更好地了解民居保护的相关问题,《经济》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风貌与民居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强.  相似文献   

3.
吴国瑞 《城市建设》2010,(7):344-344
众所周知,北京“798”艺术区是由“718”联合厂的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一个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在改造翻新之下,赋予了新的活力于这些旧的工业建筑,甚至将这些旧工业建筑成为时尚前沿的新亮点。通过翻新改造,这些建筑不仅承担着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现代生活的新的社会功能也被赋予给这些“旧”的工业建筑,不仅成功、有效地保护了旧工业建筑。还为城市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本文中,笔者从旧工业建筑的各个方面出发,对其改造翻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黄时兵 《经济月刊》2010,(10):125-125
为创建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自2009年底以来,浙江省长兴县开展了“学弟子规、做文明人”系列活动,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号召全县人民“学精髓思想、悟道德礼仪”,“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以《弟子规》指导日常行为规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发展将近三十年,其发展模式已不再局限于“农家乐”模式,“洋家乐”模式的发展对三九坞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变迁产生了影响。通过阐述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对乡村文化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探析三九坞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理念方面在乡村旅游“洋家乐”之后的变化,最后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文化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民族建筑历来主张尊重自然,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这也是现代“生态住宅”的基本取向。本文从研究和探讨民族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入手,剖析了民族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解读了民族建筑中的生态情节,旨在传承民族文明,弘扬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7.
徽州文化以徽派建筑、儒商文化、宗法制度和民俗艺术文化为主体,深切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的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等基本内容,体现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古村落地域性的传统 文化景观基因及其内生机制对于推进古村落的有效保护与活 化意义重大。集佛山14个古村“八景”文本,引入文化生态 学理论和“四层一体”的古村落分析方法,透过景观元素的 析取与分析发现:“八景”集合是一个完整的地域性文化生 态系统,既表征了地域性文化基因,又自成体系,且与环境 “互适”发展。这启示我们:古村落的保护当以整体性为原 则,其活化实践当兼顾自然生态、乡村产业、村民组织与乡 村文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汪丹 《开放时代》2013,(6):209-220
色彩是人类认识、感知世界与美的重要形式与媒介。色彩之美在于对各种关系的感受,每个族群都有其心照不宣的社会文化密码,这套“内在”的社会文化密码可通过“外显”的色彩去读取。白马藏族人在衣饰、建筑上对不同色彩的混搭运用,形成生动直观的“色彩编码”。色彩的编码是社会文化的灵动表达,透过对色彩编码的解读可以领略一个族群独具特色的审美取向与社会文化的文法之美。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与建筑是一个社会当下文化,经济和科技状况的真实写照。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他还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阅读中国的城市和建筑,同样能发现许多东西。  相似文献   

11.
冼玉清生逢文化凋敝的晚清末世,却以其天赋的才情与后天的勤勉,深得精研传统之学的岭南文化宿耆的认同与鼓励,这批旧学功底深厚、文化情怀深远的岭南学人凝聚成一股不容小觑的文化力量,承担起岭南文化的传承重任.冼玉清在广东文献整理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正是植根于以上多元因素构成的文化土壤中.她的诸多著述将个体生命和文化使命相融合,她的研究文字古雅耐品,治学风格扎实严谨.她坚持遍索群书、亲勘史迹、深索渊源,讲究客观求实,绝不随意褒贬、妄下结论,处处详加考证.洗玉清近乎“殉学”、“殉道”的学术人生,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背景下一代杰出学者坚守岭南人文精神的风骨和操守.  相似文献   

12.
历史处于跨世纪转折的重要关头,未来文化发展走势究竟如何,是文化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本文就此谈点肤浅认识,就教学界。 一 “文化”一词的内涵,根据《辞海》对“文化”条目的解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总称为“文化”。当然,也有把一般知识泛指为“文化”,如“学文化”、“文化水平”等等,我  相似文献   

13.
吴所 《江南论坛》2007,(7):44-44
日前,由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与无锡吴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在无锡吴文化公园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4.
建筑是风景中一种独特的存在。“风景”在建筑学语境中应被拓展为更广义的“景观”,当代建筑和城市研究与景观已形成多重维度的互动,中外建筑师与艺术家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表达出不同的自然建造观念和思考,既有对自然哲学的追求,也有对自然资源和风景的利用。景观与建筑、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共构的复杂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与自然关系的双重关照出发,尝试论述将一种更深入的自然观作为价值的维度引领当代设计的可能性。 关 键 词:风景园林;自然;建造;建筑  相似文献   

15.
以灵隐寺为代表的杭州郊居山寺,是杭州传承最久、地理位置最稳固的历史建筑组群,也是杭州清代以前历史建筑仅有的留存。它们既是城郊山地开发的文化核心,也是山与城市之间水体联系网络的山中“锚固点”。这些山中的联系终端,帮助杭州城与山寺及城郊诸山紧密连接为一体,而对这种“山·寺”-“水·联系纽带”-“城市”共生模式的分析,也有助于研究者把握山水城市的建设策略与规律。  相似文献   

16.
“礼不往教”并不符合文化的特性。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往教”而不是“来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其本身是具有扩张性的,因而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扩张性也是必然的。文化的扩张性必然导致文化的冲突,在冲突中使先进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7.
绿色建筑理念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当今,“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文化与经济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值得借鉴。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框架基本确立,但在评价标准的整体性、层次性、经济可行性、定量分析所占比重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评价体系要由标准走向细化、评价方法要由定性走向定量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殷雄 《经济导刊》2023,(4):93-96
<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研究隋唐制度渊源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北朝胡汉之分,不在种族,而在文化。”他举南北朝时期北魏文字训诂学家江式的例子,“其家自西晋以来避乱凉州,文字之学,历世相传不坠诸事实,足知当日学术中心在家庭而不在学校”;不独江氏一族,许多秦凉学者的“家世之学亦无不与江氏相同”,因此,“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相似文献   

19.
傣族干栏式建筑的保护对弘扬傣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指出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建筑保护的难点,并从各个不同方面对传统竹楼与新式现代“洋房”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和分析,最后提出其保护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力量     
“文化”有力量吗? 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句话所能解释清楚的,因为它的含义有好几个层次。比方说,最基本的,人们说“学文化”,这个人有没有文化,人的文化知识水平,等等,是指包括识字在内的语文等最基本的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又比方说,一个地方的“文化”工作做得怎么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