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贸易概况和商品格局两个方面,综合运用SITC Rev.3商品分类法,从UN Comtrade数据库中选取相关数据,分析1992—2020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的双边贸易。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从贸易发展趋势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长期保持良好的贸易合作,除个别年份外,两国的双边贸易总额年增长率均为正值。(2)从贸易顺逆差角度看,共经历了4个阶段:1992—2004年,中国处于贸易逆差;2005—2009年,中国处于贸易顺差;2010—2013年,中国再次处于贸易逆差;2014年之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3)从商品格局角度看,中国主要向哈萨克斯坦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原料密集型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两国双边贸易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利用1992—2004年中国对166个国家的SITC(Rev.2)四分位出口数据,本文分析了中国出口中的零贸易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论发现:中国出口中存在大量的零贸易,中高技术产品以及对欧盟的贸易中,零贸易极其普遍;零贸易的分布受到地理距离、关税水平、贸易费用、收入水平和产品替代弹性的影响;地理距离越远、关税水平越高、贸易费用越多、收入水平越低、产品替代弹性越大,零贸易发生的概率越大,反之越低。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样本和回归方法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计算了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表明SITC第0类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SITC第1类、SITC第2类以及SITC第4类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规模经济、GDP、外国直接投资等。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1997Q1-2008Q4期间SITC二位数水平下的中国进出口贸易分类季节面板数据和GDP季节时序数据,本文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异质面板和单时序季节单整和协整检验,并进一步构建异质面板季节误差修正模型,对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动态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中国当前的对外经贸和宏观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结构升级呈现放缓的趋势.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变动对于中国整体对外贸易结构、经济结构的升级以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选取中国与东亚国家间1992-2009年SITC7类产品的四位数贸易分类数据,通过对制成品和零部件的细分以及高、中、低不同技术含量产品的划分,引入相应权重,构造出产业内贸易优化指数.随后建立计量模型,检验FDI流入、高技术品出口、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对这一优化指数的影响情况,进而解释近年来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结构升级放缓乃至停滞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出口相似性与东亚发展模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运用建立在第三市场上商品域的出口相似性指数分析了东亚经济体间的贸易联接.计算所用数据得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为覆盖1965年到1996年的四位数SITC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同亚洲新兴工业体(NIEs)、东盟(ASEAN)和中国之间已经形成一个清晰的贸易专业化模式,反映出日本在东亚工业化进程中的领导地位.同时,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后三类国家也分别在三个不同的阶段朝着日本的出口结构收敛.这些变动可以被解释为亚洲各国要素禀赋的根本性差异和地区间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动.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具有出口相似性的经济体在第三市场上的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7.
欧阳秀 《北方经济》2013,(12):77-79
贸易立国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两大支撑.本文利用战后日本货物贸易的数据,分析了1950-2011年日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以此为基础,揭示日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变化,并结合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贸易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日本贸易结构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刘钻石  张娟 《亚太经济》2015,(6):103-110
本文把635个贸易行业SITC 4位分类数据转换成27个工业行业ISIC 3位分类数据,利用工业品外部金融依赖度、实物资本密度、人力资本密度和自然资源密度4个行业特征指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和贸易不平衡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在这27个行业中大部分是贸易顺差,这种顺差的变化趋势是向外部金融依赖度高的行业、实物资本密度低的行业、自然资源密度低的行业转移。根据贸易整体要素密度指数可以看出,中国四个维度表示的贸易结构中,多年来都是进口要素密度指数高于出口要素密度指数,进出口贸易结构不断升级,出口贸易结构升级更为显著。本文还分析了中国与9个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双边贸易的净要素密度指数。  相似文献   

9.
日本高科技产品贸易模式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取决于该产业的比较优势,但究竟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以及贸易条件之间存在何种作用机制仍需探究,故本研究采用SITC Rev.3三位数层次的1988~2009年日本的高科技产业贸易的年度数据,运用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面板协整和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如下经济现象:第一,日本高科技产业出口比较优势在短期内具有外生性,但在长期则受到来自进口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条件的影响;然而其进口比较优势在短期和长期均受到其它变量的影响;第二,产业内贸易指数在短期和长期与进出口比较优势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三,在短期和长期,贸易条件具有外生性。  相似文献   

10.
程晨  臧新 《亚太经济》2007,(4):49-53
本文针对中国入世后2002-2006最新中美贸易数据,主要通过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平衡状态的商品构成份额及其贸易类型性质的分析,并采用劳伦斯指数、G-L指数等指标的计算来探索入世后这几年中美贸易商品结构的状况及趋势,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18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数据,将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进行对比分析,从进口和出口两个角度研究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变化特征,并与服务贸易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占总体贸易比重偏低,服务贸易逆差额不断扩大;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渐趋优化,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则呈现两极分化的不平衡发展态势,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依旧占据主体部分.因此,应高度重视国内服务业发展对服务贸易的基础性作用,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扎实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拓宽服务贸易合作新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东亚经济出口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先从贸易的总量指标方面比较了东亚8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贸易差额及贸易结构状况;其次从行业分析方面研究东业经济的出口竞争力,分别采用ITC 国际贸易数据库测算了东亚经济的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分析了东亚国家或地区在1位数SITC产品分类上的出口竞争力强弱状况,另外也利用ITC衡量贸易绩效的TP指数从14个产品部门比较了东亚经济的出口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对于东亚经济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了关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强弱的一些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已经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核心特征,但尚缺乏对该生产网络系统勾勒的研究。本文借助投入产出表对国际贸易分类标准中的零部件划分进行修正,以产业链为基础系统总结了SITC(Rev3)第7、8类四分位最终产品所对应的零部件,进一步探讨了东亚产品竞争力的来源、区域生产网络的变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1)东亚零部件贸易是其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来源;(2)诸多生产链交织形成了东亚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并呈现出不断强化、加深和技术升级的趋势;(3)中国经济的融合推动了东亚分工网络的发展和调整,成为区域内主要的零部件出口国,日本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14.
扩大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研究——基于新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过贸易结合度分析双边贸易关系基础上,基于SITC Rev.3分类标准,利用RCA指数对新疆与中亚五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和比较,针对性地提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继续扩大双边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文治  扈涛 《世界经济研究》2013,(1):47-52,66,88
本文通过建立SITC五位数分类商品与制造业28个行业的对照表,基于微观贸易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价格贸易条件,并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从行业层面分析了FDI对制造业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不是所有制造业行业的价格贸易条件都恶化,科技含量较高行业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改善;其次,实证研究证明FDI与中国制造业价格贸易条件正相关,FDI不是造成中国制造业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最后,增加制造业各行业的资本和科技投入,实施规模生产是改善制造业价格贸易条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虹 《特区经济》2011,(1):17-18
本文以工业制成品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依据SITC一级分类统计数据,对比分析了 1980~2007年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情况,重点阐述了中国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悖论"与"统一"相伴而生的发展关系.最后指出,如果剔除中国出口结构中外商直接投资作用的影响,中国的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涂澄 《北方经济》2006,(12):76-77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中韩两国进入了直接贸易阶段.此后,两国贸易关系发展非常迅速,远远超过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十多年来,中韩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但两国的国际分工关系仍具有明显的垂直型分工特点.中韩贸易关系中,也存在着贸易不平衡、韩国对中国产品歧视性限制较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调查研究报告》2002,(23):1-26
1995-2000年期间,中国对日、韩贸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中日、中韩 双边贸易增长幅度明显回落;二是中国对日贸易商品结构基本没有改变,中国对韩贸易规模最大的商品的排序发生圈套变化,电机电气设备在进口和出口方面均上升为第1位;三是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中韩贸易的重要性逐步上升,中日贸易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1994~2005年分行业经济统计数据和详细的贸易数据考察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国民经济行业两位数分类、HS两位数分类、SITC三位数分类三种分类标准,构建了微观产业层次的面板数据。经验检验表明,技术升级是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技术复杂度越高的行业,出口增长速度越快;出口增长中存在显著的本土市场效应,相对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能对中国出口增长提供更为合理的解释。此外,本文还检验了出口企业所有制结构、贸易方式、行业发展前景、行业盈利能力、国际贸易形势等因素对行业出口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日本经济在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后走上了一条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利用1976~2011年的SITC三位数分类产品的贸易数据,本研究根据产品的技术结构将其重新聚合为10大类别,进而深入分析了日本在各个产品类别上"净出口比率"、"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贸易模式背离倾向指数"的静态分布和动态演进特征。在样本期间内,日本的货物进出口贸易普遍存在着净出口相对能力超出比较优势实际水平的贸易模式"正背离倾向"。在1985年"广场协议"和1986年"前川报告"后,日本的贸易模式开始明显地向均衡方向回复,但直至2011年,日本在绝大多数产品类别的贸易模式上仍然存在"正背离倾向"。本研究认为,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难以一蹴而就,并且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