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在法下"是英国宪政传统的早期形态,法律造就了国王,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王在法下"宪政传统萌芽于盎格鲁-撒克逊人所导入的日耳曼社会原始民主习惯;发展于诺曼征服后,英国特有的封建制度;最终形成于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确立的普通法体系中,对英国现代法治原则有着深厚影响。  相似文献   

2.
儒家是内圣之学,更是外王之学。诚心、正意、修身,指向齐家、治国、平天下。晚近以来之儒者如现代新儒家,虽有外王的民主指向,究竟侧重发展儒家内圣之学。至其后学,更将儒家化约为"儒学",从"哲学"、"文化"、"教育"等角度探讨儒家,刻意回避儒家之外王面相。这必将导致儒家与现代社会脱节,令其沦为可有可无之点缀。我们相信,今日儒家并未亦也不可能"博物馆化",她必将参与现代中国治理秩序之塑造和再造。此乃儒家之天命所在,亦为中国之天命所系。2011年5月14日至15日,由《开放时代》杂志社和广东信孚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儒学与现代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从化举行。此次会议旨在凸显儒家之外王面相,以儒家精神与智慧,参照儒家治理规划之历史实现形态,探究儒家治理现代社会之可能性、技术和制度。与会学者就现代社会转型、宪政实践、普世价值和社会制度建构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对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地位、儒学在当今国内外政治格局下面临的困境及其在未来世界秩序形成过程中肩负的使命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为儒学资源参与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路。以下内容根据会议现场录音整理编辑,因时间关系,未经发言者校订。  相似文献   

3.
宪政税收是以宪法来控制和限制国家税收权力、保障人民财产和自由权利、实现税收正义的一种社会治理机制.我国在法治国家和宪政国家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之后,更应该及时进行税收立宪,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法治国家和宪政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4.
5.
儒学就其原生结构来讲,是一个普世主义的体系。但近代以来儒学的普世论立场逐渐丧失,形成了儒学特殊主义的论述。特殊主义的儒学受到两种力量的直接推动,一是中国处于国际竞争的弱势状态,儒学要为这一处境脱困;二是西学对儒学所处的观念优势,使得儒学陷入观念自辩的窘境。加上儒学中人以抵抗现代西学为职志,西方学者以理解的心态为儒学做特殊主义的解释,使儒学的特殊主义逐渐定型并被人们普遍接受。但特殊主义儒学对于儒学的现代转进发挥着消极影响。普世主义的儒学保持自己古典形态的儒学特质,它是一种完备性的道德—哲学体系,但这一体系在理论上与其他完备的宗教、道德与哲学学说和平地进行理论竞争与平等对话;在实践上支持自身蕴含的民权理念的自我实现,维护现代基本政体,从而促成儒学支持而不是反对中国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6.
宪政是现代社会一种最合理的政治制度,实现宪政是现代国家政治的根本标志和常规形态,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必须加强我国的各项制度建设,积极培育公民的宪政意识,并且切实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  相似文献   

7.
宪政维度的纳税人权利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出发 ,作者认为纳税人权利不仅仅是具体的实体与程序权利 ,更应该从制度层面进行契约之初的建构。而这只有在宪政的条件下 ,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才能得到最根本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宪政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成为现代人类普遍的信仰和生存方式。由于其饱含着对人类自身尊严的尊重,而使得立宪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尤其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为中国融入宪政这一过程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宪政大环境的完善和土地征收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土地征收中所引发的宪政与民主是否能够兼容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本文仅从宪政与民主的关系角度分析,论述了二者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的兼容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新儒家在复兴儒学上专注于心性儒学有两个问题。第一,他们保守得太多,在多元社会中试图保守一元价值。第二,他们又退让得太多,在器物和制度层面全盘接受西方之科学与民主。作者认为,保守、发展儒学应着重于政治层面。但是蒋庆所做的政治儒学,因其认可心性哲学的先天普适性,故也保守过多。其政治建构,是将儒家的一个情境化表达(汉代公羊学)当成儒家的神圣教条。他和其他一些人的努力,是建筑在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也失去了儒家政治思考的普适向度。作者指出,我们所应回到的,是儒家之精神,并由新情势演绎出一套适应当代情境的、面对全球问题的儒学政治建构,以达成阐旧邦以赋新命之目的,而不是将“旧命”强加在新邦之上。  相似文献   

11.
郭焘 《时代经贸》2008,6(8):49-5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民主制度作为宪政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随着后现代法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宪政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不仅没有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反而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民主制度的发展。本文就从宪政发展的发展史以及民主制度发展的概念出发分析和梳理宪政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不成熟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与其说是"全盘西化",还不如说是"全盘日本化的西化"。中国虽曾有"全盘西化"的愿望,但事实上却没有被真正地"西化"过,传统还在,儒家文化也依然存在,当代的文化转型中儒学的复兴才因此具有真实的基础而成其为问题。儒学的复兴取决于它能否成功地把启蒙思潮转化成儒学的内在组成部分,而启蒙的未来则在于通过儒学的复兴而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转型。化解启蒙—儒家的二元论或许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最大的文化工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梳理了从行政行为法制化、行政法到宪法、宪政的逻辑关系,再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缺乏宪政背景的这个现实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在当前中国,行政行为法制化具有极大的宪政价值,推动行政行为法制化的过程也就是推动宪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许纪霖 《开放时代》2012,(1):44-49,52,53,55,59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制度之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如果说这些政治智慧表现为某种有别于欧洲的儒家宪政的话,那么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儒家宪政是残缺的礼治型宪政,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限制。儒家宪政是否可以落为现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三纲为核心的礼治秩序,依赖于圣君贤相的个人德性,无法从根本上落实宪政所应该解决的统治合法性、权力的有效限制和权力的有序更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宪政在现代社会之中不再具有独立的光复价值,但其中的政治智慧有可能通过与自由主义的审慎的嫁接,在现代民主宪政的基本架构之中实现创造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对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讨论了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影响下形成的三种主导价值取向:重视稳定恒久、重视内敛谦退和重视外在权威,并认为这三种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我国传统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儒学之中。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公共财政的框架模式在我国的逐步确立与完善,同时也随着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深水区",如何更全面更深入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全面发展,是关系每一个财政工作人员所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课题。笔者作为基层财政工作人员,欲从宪政意义的角度对公共财政改革的特性作一简要描述与分析,以期使大家对公共财政的改革能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传统理论认为公有制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产生、必须靠无产阶级革命来创建的原理 ,与实际情况不符 ,与基本原理不合 ,与时代潮流有悖。对这个传统理论观点重新审议 ,有利于对世界经济的研究和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  相似文献   

18.
陈清芳 《发展研究》2007,(1):103-10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建儒学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民众的道德水平;儒学的重建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是,重建还需要依靠儒学自身的与时俱进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理念,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新转变。实际上,“和谐”正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宪政社会的本质一宽容,而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就是民主与法治的宪政社会的建构过程。从“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开始,分析和谐社会的内容与本质,最后从制度层面探索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宪政经济学的国家观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小卫 《财经研究》2005,31(3):79-90
在经济学世界里对国家问题的认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文章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观念的检讨,重点从宪政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家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有可能成为经济衰退的根源.政府与市场之间并非是简单的互补或互替关系,宪政秩序是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平衡机制,也是"国家悖论"的制度之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