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际产业关联反映一定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联结、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结构关系、经济相互依赖性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AIIOT2000的IRIO模型,应用产业后向关联效应、最终需求的产出效应、最终需求的增加值效应等3个基本模型,分析东亚10个经济体(含美国)的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在中间产品市场和最终产品市场上的地位。研究发现,中国通过巨大的中间产品需求增量为东亚产业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后向关联效应,而美国和日本则为东亚提供了主要的最终产品市场,带动区域内各产业的产出增加和增加值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同时,新增价值在产出中比例不断下降。本文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框架下,分别运用结构分解方法和迪氏指数分解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增加值率1987—2007年下降的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中国增加值率从1987年的0.480下降到2007年的0.323,下降幅度达到32.63%。从行业结构角度来看,中国增加值率的下降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两次变迁有关,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从最终需求角度分析,初次投入结构变动以及生产过程中进口中间品比例增加是导致增加值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还结合分析结果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现状、度量及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龙  葛飞秀 《新疆财经》2012,(4):18-24,40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需求结构的内外需失衡、消费投资失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失衡的现状,然后从三大失衡入手构建我国的需求结构失衡指数。研究表明,从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的权重来看,内外需结构失衡的权重最大,历年均超过40%。从不考虑权重的失衡指数来看,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主要是消费和投资的失衡;从考虑权重构建的需求结构失衡指数来看,消费和投资的失衡仍旧构成了需求结构失衡的主要部分,且需求结构出现过两次大的失衡高峰期,第一次是1993年前后,第二次是2000年以来。最后结合中国实际和本文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将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和加权夏普雷法相结合,运用1992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比较研究中美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国内最终需求的成长、中间需求的成长和出口的成长均是两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的正向驱动因素,中国的正向驱动效果强于美国;(2)技术进步和进口替代均是负向驱动因素,中国的负向驱动效果弱于美国;(3)国内最终需求的结构变化、出口的结构变化是美国能源消费增长的负向驱动因素,在中国却为正向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Wang Zhi等(2013)提出的一国部门、双边和双边部门总出口分解框架构建了总进口分解模型,将各个层面的进口分解为增加值进口、返回国内的增加值、被出口国和第三国吸收的出口国增加值以及纯重复计算的中间品贸易等组成部分,并根据贸易品的价值来源、最终吸收地和吸收渠道不同,区分为16种不同路径。通过将进口增加值分析框架应用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论述了如何利用分解结果分析各国进口行业结构、国家分布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生产地位的差异;此外,文章利用该框架对中国进口技术复杂度以及进口结构变动幅度进行了重新测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Wang Zhi等(2013)提出的一国部门、双边和双边部门总出口分解框架构建了总进口分解模型,将各个层面的进口分解为增加值进口、返回国内的增加值、被出口国和第三国吸收的出口国增加值以及纯重复计算的中间品贸易等组成部分,并根据贸易品的价值来源、最终吸收地和吸收渠道不同,区分为16种不同路径。通过将进口增加值分析框架应用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论述了如何利用分解结果分析各国进口行业结构、国家分布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生产地位的差异;此外,文章利用该框架对中国进口技术复杂度以及进口结构变动幅度进行了重新测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2008年统计年鉴昕列的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法并结合线性规划的思想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通过消耗关系、最初投入结构、最终使用结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和感应度来分析我国经济的结构比例、各产业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并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孙玉荣  陈奇 《特区经济》2013,(2):113-114
本文应用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11年农村金融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省份农村金融投入产出效率低下,导致农村金融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偏低,且我国农村金融投入产出效率不容乐观。最终,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提高农村金融投入产出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视角,根据江苏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42个产业部门的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江苏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最终出口需求对各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各产业对最终进口需求的依赖系数,对江苏支柱产业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合理指数。研究结果发现,江苏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其支柱产业基本相匹配;但是江苏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存在关过度依赖于第二产业的现象,第三产业的外贸比重较低,其对产业的拉动和诱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技术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组织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引发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失衡,导致了失业率升高,收入差距拉大,经济发展失衡。通过协调投资消费关系,改善需求结构,注重公平效率,缩小收入差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是现阶段我们必须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贸易的往来中隐含着环境成本在国际间的转移。新一轮国际分工中,中国进出口贸易不平衡,更多地扮演了生产者的角色,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要对世界环境污染承担更大的责任,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中国42个部门生产的完全产污系数和进出口贸易中包含的污染物排放量,基于同一技术水平检验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2.
We decompose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from 1987 to 2005 by examining six partial factors (both supply and demand): changes in value-added coefficients, labor inputs, shares of sectoral demands that are fulfilled domestically, input mix, and the intra-sectoral shares and intersectoral mix of final demand. Our analysis confirms that simply by virtue of its size and extremely low level of labor productivity, China's farm sector continues to weigh heavily in China's overall economic advances. Labor savings have levied the largest influence on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n all sectors across all three study subperiods. We find that this transition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capital deepening that accompanies China's opening up process. Still, changes in the intra-sectoral shares and the intersectoral mix of China's final demand also have become quite strong, especially in recent periods. Due to ever-increasing competitive pressures as China continues to open, changes in industries value-added coefficients have tended to counteract some of the positive benefits of labor savings for most sectors. The effects on changes in labor productivity of technology change and changes in the use of imports have been comparatively negligible and any variation in their sectoral effects have been waning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two related trends shaping global trade during the past couple of decades: the increasing role of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s and the rise of China. Increased complexity in global trade has generated a need to construct more processed trade data — trade in value added — in order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 broad picture of trade in value added between the EU28 and East Asian countries. We find that East Asia is important as a final demand and supply chain export destination, especially for Nor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while for CEE countries it is more important as an import source for both final demand and supply chain trade. Trade with East Asia is least important for Sou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The production structure of an EU country seems to be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explaining the importance of supply chain trade with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data also suggest that supply chain trade could support the growth of domestic value-added exports to the supply chain trade partner country as well as to oth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国内价值链(NVC)与全球价值链(GVC)联动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界定和区分了外需对中国国内各区域在GVC和NVC中增加值收益及增值能力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外需对国内区域垂直分工和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首先,1997-2012年外需对中国各区域增加值收益攀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拉动作用占主导地位但呈快速减弱趋势,而发展中经济体和世界其他地区(ROW)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这为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经验依据。其次,外需驱动下中国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京津地区在增加值收益快速提高的同时却陷入了NVC增值能力不足甚至为负的困境,而中西部地区受益于外需驱动下的国际和国内垂直分工效应增值能力得以提升。此外,我们还利用结构路径分析方法识别了外需对区域间增加值流转的生产层级特征以及关键生产路径分布,为价值链互动视角下中国分区域-分阶段的产业升级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aiwan from an input-output perspective for 1966–91, a period marked by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e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by examining the coefficient changes of both demand- and supply-side IO model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rowscaler-cum-columnscaler method. Empirical results based on the deflated data with shifting-base scenario show that significant changes exist in interindustry transaction, final demand and value-added coefficients for the majority of industries. Extensive variations in industrial pattern are detected across various developmental stages.  相似文献   

16.
黎峰 《南方经济》2015,33(8):77-91
通过构建双边贸易收益核算模型,从总体规模、行业结构、实现方式等层面对中美双边贸易收益进行核算。本文发现中美双边出口中均包含着大量的对方国内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差额比较,传统统计口径的中美贸易差额出现明显高估。其中中国对美货物出口的贸易顺差被显著高估,而服务出口的贸易顺差被明显低估。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对美出口包含的本国国内增加值比重不到七成,而美国对华出口包含的本国国内增加值比重超过八成。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绝大部分表现为最终产品并且被美国当地消费,而美国出口到中国很大部分表现为中间品,并且通过对增值折返及对第三国出口的形式实现。  相似文献   

17.
结构差异、增长质量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需求结构中消费率的不断下降、所有制结构中国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持续降低以及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相对稳定,构成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来源。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不断减弱,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针对经济结构变动中存在的影响以及经济周期波动性的因素,应相应降低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魏国平 《特区经济》2009,(10):144-14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消费的层次性是由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或住房支付能力决定的,住房供给的层次性也应该适应需求的层次性。本文分析了居民住房消费分层影响因素、需求与供应结构失衡的原因,提出住房分层消费与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调结构稳增长效果"为目标,基于投入产出表分析云南的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依赖关系,模拟了不同程度地调整需求结构会对产业结构及其贡献的影响。得出了提高消费在总需求中的比重最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结论,并提出了加快云南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