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鹏  李琳 《新经济》2012,(Z1):24-31
"龙马精神、龙威虎震、龙骧豹变、龙翔凤舞、龙兴云属、龙蹲虎踞、龙争虎斗……",没错!玉兔走了,龙抬头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龙年来了。对龙的崇拜是中国最典型的崇拜特征。龙本是夏族的图腾,作为生命的符号,龙有马头、兔眼、鹿角、蛇颈、鹰爪、鱼鳞、虎掌、牛耳、蜃腹,是闪电、冬虫、萌草、彩虹之象,被《礼》称为"麟、凤、龟、龙"四灵之一。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各位潮男潮女,龙年当然要看"龙",所以择日不如撞日,各位"小叶公"、"大叶公"不妨跟着小记去好好地"好"一把龙吧。  相似文献   

2.
热闹是凑出来的。 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大小盛事历来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京城。然而近些时间来,文化艺术却变了线路,哪热闹哪去。90年代中国玩得最热闹的是市场经济,而南方则被看作是这种经济最大的街市,于是文化便奔南方来了。作为 1993年中国文化艺术盛事之一的中国艺术博览会,这次热热闹闹地扛着“文化广交会”的旗帜,象模象样地开进了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厦,对内呼应第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对外呼应亚洲艺术博览会和台湾艺术博览会,向中国和世界摆开了正式的市场姿态。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野味是给野人吃的。"网友"千与千寻"在知乎上留言道。她的解释是,农耕文明以前,原始人以渔猎采集为食,实属生存无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适合食用的动物被淘汰了。现在的我们,不仅仅有"螯蟹之美,鱼虾之鲜",还有"猪牛羊之畜类,鸡鹅鸭之禽属"。再加上"炒爆蒸煮熏酱熬,烘炖焖煎炸煸烤"。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创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知识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们对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知识的越来越重视 ,人们也应该去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特别应该研究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经济单元———企业的文化 ,也就是企业文化。要使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5.
每到周末,台湾师范大学校门前那条晦暗的地下通道便会变身为创意达人们实现梦想的金光大道.台师大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的学生巧思妙想,用"子路、颜渊、子贡"等孔子的七十二门生命名子七十二个摊位,每逢周末这些摊位便鸣锣开卖,成为人声鼎沸的假日创意市集.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9,(3)
医疗改革的深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医院文化体系最核心的"执行力文化",则是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文章主要从执行力文化的概念和意义着手,研究医院执行力文化的建设对策,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医院文化水平,进而提高医院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之秋     
美国著名文学家亨利·戴维·梭罗在描写有关漫步的散文时曾说道:"给我海洋、给我沙漠、或给我无边的荒野."若是他来到加拿大最西端的不列颠哥伦比亚,便能找到他所呼唤的这一切,出乎想象的奇美,独具特色,完美结合在一起. 秋天是最适合漫步的季节,天高云淡,风光秀丽.从最西端的浩瀚太平洋,到最东端的宏伟落基山脉,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拥有着无穷无尽的瑰丽宝藏:葱郁的雨林、干燥的峡谷、荒芜的高山、柔软的田野、高耸的山脉和海浪冲刷的沙滩……没有什么比亲身踏过这些土地,亲眼见证这些美丽更能深切感受大自然的原始震撼了.  相似文献   

8.
李菲 《商周刊》2016,(Z1):46-48
文化传承是一个城市的根,通过园林文化的挖掘,将园林艺术中最深厚的底蕴在环境营造中展现出来,在传统文化土壤上发掘创新,将文化延续,将传统的思想内涵代代相传,正是苗在善作为一个园林人最深层的愿望、最原始的理想。慨叹城市的进化,注定无法回避城市园林。正如培根在《论花园》说的那样,"全能的上帝率先培植了一个花园。的确,它是人类一切乐事中最纯洁的。它最能怡悦人的精神,没有它,宫殿和建筑物不过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虽时光流逝,虽风雨浸染,城市园林却总让人魂牵梦绕。尤其3000多年的中华园林"瑰宝",言说着"师法自然"的和谐,显现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奇思妙想,  相似文献   

9.
鹧鸪菜大王 访问才开始,张紫珊便弄来一盒鹧鸪菜,自豪地指着盒背的照片说:“这就是我爸爸!” 笔者没有吃过宏兴鹧鸪菜,但也曾听闻这老字号,而早年亦确是家传户晓。据张紫珊说,鹧鸪菜是由他  相似文献   

10.
隐喻现象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最常用和最有力的认知世界、表述观点与情感的手段。作为译者,能够充分洞悉隐喻现象的认知异同,是实现在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准确、有效翻译,并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和成熟标志。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对隐喻思维的形成及文化认知相似性和差异性加以阐述,从而提出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时代经贸》2011,(4):69
中国的养生文化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是当中重要的一环。在寒来暑往的交替中,顺应时令、顺应节气吃适合的食物,是养生中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绝大部分动物来说,吃东西是首要大事,因为这是获取能量最主要的途径。两千二百多年前,郦食其给刘邦提建议的时候,就特别强调:"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1可见吃东西对于人类来说也是第一等的事情。但是,动物吃东西和人吃东西不一样,因为我们不仅要吃进能量,还要吃出花样。所以说,动物没有文化,而人类有文化,而在人类文化中,饮食文化是一个集中的表现(Counihan and Esterik,1997)。  相似文献   

13.
好广告能让人身心愉悦,恶俗的广告除了让人恶心外,并不能给产品宣传带来什么好处,除非你故意恶心的让观众吃不下饭,然后让那些不嫌恶心的人去买!恶俗广告最直接的坏处,是观众的反感会影响产品的销路,败坏厂家和电视台的名声;长远的影响,则是搞乱了大家的神经,破坏了人们的情绪,污染了人们的平静生活。其实,让所有的人都懂得“广告是艺术”,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吃在香港     
不是"吃在广州"吗,怎么变成了香港?"吃在广州",这是老话。以衣食来说,广东人是不在乎穿得随便,却比较讲究吃喝。"饮茶粤海最难忘",广东人爱上茶楼饮茶,其实就是吃饭,或者来一顿点心餐。别的地方也有茶馆,但不及广东茶楼之盛;喝茶也有点心,花样也远不如广东之多,可以想到说"吃在广州"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三四年来,"吃在广州"已经被"吃在香港"代替了,尽管近来广州也在重新振作,力争恢复这方面的声誉,但要压倒"吃在香港",却不是轻易就办得到的事。香港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美食世界。要说"吃在香港"首先是方便,香港的每一条街几乎…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使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作为国家希望所在的大学生恰恰是最容易被"西化"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状况堪忧,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培养,是事关民族危亡,国家复兴的大事。  相似文献   

16.
谈吃,俗如家庭主妇的絮叨,雅如名家高人的品味,凡活着的人没有不说“吃”字的。当代人的吃,新花样不断,好的歹的交相“端”出,大可玩味。 “黑色”、“绿色”冲击波 能吃饱了,还可以挑着花样吃了;当代人就“刁”了起来。特别是当污染日益加重,癌症不时挑衅,人们便急不可耐地寻求“保护性”食品。医学界声称:每天吃蔬菜能大大减少癌症活性因子的产生。日、美等国的研究者也拿出了多吃水果、蔬菜能防癌的较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魏劲松  柳洁 《经济》2007,(12):120-122
一条艺术长河,涌动文化热潮. 京剧、川剧、越剧、豫剧、花鼓戏、楚剧,人们耳熟能详的剧种来了!歌仔戏、柳子剧、桂剧,平素人们鲜见的地方剧种也来了!  相似文献   

18.
刘志扬 《开放时代》2004,(2):108-119
饮食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差异反映了文化的差异和民族的特性.不同民族对饮食的口味偏好,应该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如何吃,怎样吃等饮食习俗的背后,除主要来自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因素外,还有遗传学和不同民族体质差异的因素,以及宗教观念、民间禁忌、传统的思维定势等文化的因素.本文以藏族农村社区饮食结构和习俗为切入点,探讨在多元文化互动和现代化进程中西藏农村社区中所显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西部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异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分析表明,"十五"以来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诸因素中,人均产值3000美元的"国际经验",民众收入大幅提升的"常识推论",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经验判断",或多或少都显得失效,最显著的相关因素是民众积蓄水平升降."积蓄增长负相关效应"逆向标度出中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20.
早已记不得这辈子第一碗"担仔面"是什么时候吃的,小小的一碗面,虽然吃不饱,但香喷喷的卤肉汁、弹牙入味的卤蛋、带着蒜味的虱目鱼丸、虾头熬的高汤加上Q弹的油面,这一碗儿时的回味始终难以忘怀. 诞生在台湾台南的担仔面,可以说是最具台湾特色的风味小吃.几时听家里的长辈说,担仔面在清朝时期便有了,最初只是一个在台南水仙宫边上的小摊子,挂了个"度小月"的招牌,别的没有,独沽担仔面一味.当时也没多问,为何店名为"度小月"却卖着"担仔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