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区域作物、种植业比较优势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针对目前种植业比较优势计量指标不能够综合表征优势这一不足,在分析了影响种植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和社会资源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比较优势原理,结合作物生产特点,构建了区域作物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区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评价模型和区域种植业整体比较优势评价模型,并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面向农业区划的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尝试将作物种植结构提取结果由行政单元发展为基于相对均质的地理网格单元,解决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提取的空间局限性问题,文章在大尺度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地块尺度的作物分类之间提出了作物种植结构单元概念,并构建了一种快速、低成本、准确的区域尺度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方法。[方法]利用黑龙江省2014年250m分辨率的植被指数产品构建时间序列曲线提取物候信息,在耕地物候分区基础上对各物候区进行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提取作物种植结构单元,利用光谱特征和NDVI指数构建特征空间,最终采用最邻近分类方法提取作物种植结构。[结果](1)利用MODIS时间序列数据提取物候特征进行多尺度分割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取区域尺度农作物种植结构单元;(2)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总体精度为95.70%;(3)黑龙江省2014年作物种植类型共有12种。其中,三江平原主要是水稻单一种植区、水稻混作区;松嫩平原以玉米单一种植区以及玉米-大豆混作区种植为主;西北部种植结构较复杂;东南部因地势等影响多种植玉米、大豆。[结论]利用物候数据进行种植结构提取可以有效划分农业区划,研究成果不仅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也是不同区域产量预测的基础,为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改进耕作制度以及引入和推广新产品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郜媛媛 《中国农史》2023,(2):62-72+145
麦类作物大约在商代前后传入西南地区,从考古材料来看,西南地区麦类作物出现的年代呈现显著的西早东晚、北早南晚特征。本研究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先秦时期麦类作物发现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地区发现的材料,对西南地区麦类作物的来源路径进行探索。麦类作物的传播路径可能存在北线与西线两条不同的通道:北线沿着粟类作物传播的路径率先传入甘青地区后,继续向南传播至川西地区,并一路南下传播至云贵高原;西线则自青藏高原南北两端向东传播。在麦类作物传入西南地区后,区域内平原和山地居民对于外来作物冲击的回应差异较大。平原地区的农业体系相对成熟、保守且稳定,不容易受到外来作物的冲击,因而麦类作物始终只占据全部农作物的极小份额。但山地则不同,山地作物系统倾向于多样化,且比较容易受到新物种的影响,作物体系转变较快,这在大麦的传播上体现得尤为显著。在西南山地地区,麦类作物传入以后,很快被当地居民接受,原有的作物体系被打破,部分遗址甚至转而经营以麦类作物为主的农业。  相似文献   

4.
欧洲     
去年秋天播种的越冬谷物作物长势良好,这由于迄今为止整个冬天天气情况一般有利。但主要的例外是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地区,持续的干旱使冬季作物的土壤墒情不断下降。在本区域易受冻害影响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大地覆盖了足够的积雪,保护作物免受低温的潜在伤害。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是故作物史一直是农史研究的基础和中心,意义重大。全球史的出现、作物景观概念的提出、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推动等社会背景,共同促进了新作物史研究的兴起。新作物史是关于作物与经济社会的研究。它重外史,将作物文化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和生态背景中考察;重交互,关注对联系、互动和作物文化网络的研究;重影响,阐释作物与人类世界之间的密切关系。新作物史研究是以一种新的视角和全新视野来考察农业发展的研究框架,具有跨学科、跨时代、跨地域的特点,与作物产生联系的生态环境、生产技术、商业贸易、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粮食安全和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属于其讨论范围。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黄河中下游地区迎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虽然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旱作农业为主体的,但在粟作农业发展的同时,稻作农业也在孕育发生。从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直到夏商时代,尽管其间气候状况发生过冷暖波动,稻作的发展也存在有起伏变化,但在整个全新世大暖期,稻作农业基本上都在逶迤发展着。实际上在全新世大暖期存在着一个粟稻混作区,其范围随着气候变化虽在不断波动,但大体位置在黄淮之间。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南北生态过渡带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到夏商时代的早期稻作农业,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它对黄河流域的古代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充分显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 引言作物集中与作物多样化是农业区划定界的方法之一。作物集中是指一个地区某种特定作物可识别的集中程度。作物多样化则表明了多种作物不同比例的组合状况。因此,专业化导向单一种植,而多样化则引致复合栽培。通过研究一个区域的作物集中及其多样化,就可以清晰地了解该区域复杂的农业景观。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主要粮油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利用以产量和规模为基础形成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山东省六大粮油作物在各市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粮油作物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粮油作物生产的优势地区大多具备良好的市场区位条件,而且粮油作物生产的格局已开始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山东省粮油作物生产战略应稳定规模优势,扩大产量优势,强化农产品质量,协调好粮油作物生产与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物保险的政府支持与市场化运作:印度经验与中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剖析了印度全国性和区域作物保险计划,指出印度政府为了稳定农产品生产,通过作物保险手段支持农业,已经取得了很好经验。印度全国性作物保险计划分成两类,一类由政府直接支持,一类为商业性质,而且各邦也根据不同情况,在本地开展作物保险。本文认为,作为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中国可借鉴印度发展作物保险的经验模式,在国内恢复和开展作物保险,并注意通过建立作物保险基金、通过各级政府或政府与企业分担风险等方式办理多种作物保险,还要在机制设计上避免逆向选择,并通过构建激励和监督机制,推动作物保险业发展,实现支持粮食生产和保证农户收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杂粮作物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社教 《中国农史》1997,16(3):41-47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杂粮作物及其分布王社教本文依据大量的地方志及其他有关资料,对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杂粮生产及分布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认为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杂粮作物主要有豆类、黍、稷、粟、高粱及芋薯类等,其中豆类作物分布最为普遍,南北各地皆有,尤以黄...  相似文献   

11.
黄河自1949年后的60多年间,虽安然无恙,但其泥沙含量日益增加,仍是我国一大忧患。为从根本上解除对之忧患,建议把它流经的9个省区中黄土泥沙流入量最多的地区并为一处,营建一个黄河生态保护特区,在该区内以种植树木、草、花卉、药材及灌木丛为主,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这些产业的主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产业,不仅可从根本上解决黄河自古以来的忧患,还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流域立体型现代农业处于受河流冲积而形成的山地、谷地、盆地以及平原地带,具有立体多样和无污染的特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区域。该文在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定性分析流域立体型现代农业的内涵与主要特征,以此为基础评价台州市现代农业。指出该市农业区域化布局初具规模,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农业科技、职业农民、农业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都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但立体型现代农业发展仍然受制于地域环境、管理体制、生产方式、市场环境等制约因素,提出"用绿色主线贯穿流域立体型现代农业功能开发与集约经营,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根据该思路,提出四大支撑体系、二大建设平台、四大类型农业产业区域布局的推进路径明,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注重规划、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保护生态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组织保障等5点发展台州流域立体型现代农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县域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中牟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休闲农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村经济结构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以中牟县为例,分析县域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中牟县休闲农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结合实地调查确保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的真实性,进而通过实证分析法探讨研究中牟县休闲农业的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主要包括依托传统历史文明及历史遗迹的乡野文化古迹游;基于现代化农业新技术,生态新理念的观光科技农业游;依托黄河中积平原及黄河水资源优势的乡野生态游;围绕农村有机蔬果,无公害农业开展的农村美食文化游;瞄准现代化旅游市场热点的农村休闲康体度假游等5个类型,其中以采摘、综合观光型经营模式为主,分别占30%。[结论]研究结果为探讨县域范围内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依据,县域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全县的农业资源和市场分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空间分布、生态发展、经营类型及影响因素等多方面综合布局、相互配合,最终促进整个县域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黑龙江多处河段水质污染、流域内森林和湿地资源受到破坏、野生动物及鱼类资源锐减等方面阐述黑龙江流域生态环境出现恶化不容忽视的现状;然后分析指出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存在缺少指导保护工作的整体规划、缺少统一联合指挥与协调的专门机构、缺少健全完善的两国联合的生态环境监测治理体系、界河黑龙江部分江段堤岸缺少抵御特大洪灾的滞洪设施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中俄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建议:⑴把界河黑龙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纳入政府议事日程;⑵协商签订中俄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合作协定;⑶中俄联合制定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科学规划;⑷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黑龙江的资源;⑸成立中俄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统一指挥和协调机构;⑹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中俄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多层面合作模式;⑺加强生态文明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流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分水岭地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该文对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10年来治理的成就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5年治理思路提出生产发展工程、民生工程、生态文明工程的重点及综合治理开发、建立创新机制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岷江上游地区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内部异质性。[方法]文章运用Logit模型,基于岷江上游地农牧户调研数据,选取农牧户认知水平、社会资本、邻里效应等五个方面19个指标分析其对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意愿的影响。[结果](1)认知水平对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不存在农牧行业异质性。(2)换工行为显著提升了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意愿(3)政策环境因素对于提升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结论](1)提高农牧户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认知水平是促进岷江上游地区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根本途径。(2)农牧户的换工行为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劳动交换行为,而演变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演示和交流活动。(3)岷江上游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不能仅仅就农业而谈农业,而要通过教育、医疗和基建等各方面的协同推进,全面增强农牧户对现代生产方式的认知水平,为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供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国有林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国有林区社会管理职能是隐含在国有森工企业的管理职能体系中的。本文从国有林区社会管理职能的形成与现状出发,指出应在国有林区建立独立的政府组织,并从职能主体、职能客体、职能方式以及职能环境四方面论述了国有林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重构的重点,按照有限而高效的政府目标模式,设计了林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体系的内容,同时指出了有效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霍有光 《水利经济》2010,28(3):21-24
分析了黄河入渤海造陆的得失,认为黄河入渤海造陆得不偿失。从历史、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论证了黄河回归故道(入黄海)的可行性,并探讨了黄河回归故道的施工步骤。  相似文献   

19.
传统农业时代广东地区山区和平原分别以获取灰粪和泥肥作为主要肥源.山区制作灰粪的方法有烧畲作灰、樵采制灰、采集草皮泥制作厩肥等,却是山区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的一个原因.珠三角平原则以潮灌和上泥获得珠江河道上沉积的泥肥,是维护当地水环境的生态技术措施.而过度依赖天然肥源都限制了多熟种植的发展和造成了地力的下降,造成粮食产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及限制性因素,以及各省域农业比较优势,为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用实证分析法,采用农业相对比重指标(AG)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CA)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域农业相对比重和比较优势进行深入剖析,并分析了近几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域农业的相对比重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结果]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占其经济总量比重较低,农业相对比较优势不明显;各省市的农业比重和相对比较优势差异明显;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业比重和比较优势波动平缓,甚至有略微下降趋势。[结论]应加强各省域农业部门合作,做好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农业布局;利用辐射效应,加强农业发展要素流通;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建立农业协同发展激励机制。此外,完善和统筹长江经济带区域农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沿江省市农业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