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公司司法解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的僵局对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构成了严重的损害。由于我国公司立法上的缺陷——未规定公司的司法解散,导致公司和股东的权益在受到损害时得不到法律救济,这一问题已日渐严重。另外,国外公司立法均规定了司法解散,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实务中有法人的司法解散的萌芽与经验,学理上有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理由,因此,我国《公司法》应确立司法解散,赋予股东申请法院强制解散公司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司的繁荣,公司内部的纠纷逐渐增多,公司法在关注外部的关系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公司内部的关系,否则会影响公司组织的稳定、协调和健康发展。理论界对公司法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但对公司性质之契约理论的认识不一。本文对公司性质的契约理论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邓自芬 《全国商情》2012,(22):95-96
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案件发生日益频繁,但因法制不健全,导致公共利益得不到保障。本文从案例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现有法律对民事公益诉讼中当事人问题的限制和障碍,提出了扩张原告资格、扩大被告范围和适当引入第三人的建议,为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检察机关是否应该享有民事行政诉讼权,是近年来立法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方面.从国外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我国对检察院提起民事诉讼的立法规定层面,探讨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的法理基础,并分析检察机关在提起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地位、民事行政诉讼权的范围等,可进一步明确我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诉讼权.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我国民法学界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直到现在,法学家们还没有研究出一套系统的、具体的、可供操作的精神损害赔偿规范。随着我国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认识的深化提高,为保护法制的统一性和司法性的公正公平,充分体现维护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力,笔者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立法现状、确定赔偿数额的参考要素及正确行使精神损害赔偿等方面作了些探讨,目的是希望早日建立我国较完备的民事领域(包括刑事附带民事领域)的各类精神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人团体广泛地参与民事活动,是一支活跃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问题,一直颇有争议。本文从我国的立法,民事主体的认定,民事诉讼法的角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应当打破传统的民事主体二分法理论,确立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民事执行难一直是困扰民事执行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针对这一客观现实,学界及司法实务部门对我国的民事执行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恩,形成了诸多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有人提出“以人身为执行对象,解决民事执行难”的论点。从民事责任制度对民事执行措施立法的影响这一视野出发,民事责任制度作为目的制约着民事执行措施这一手段;从民事责任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以行为和财产为执行对象而抛弃人身这一执行对象,是人类法制文明发展的标志,强化民事执行措施,制定民事执行法,不可以人身作为执行标的。  相似文献   

8.
有限责任原则是我国公司制度的根本性原则。它在为公司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因其内在缺陷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负面影响。针对我国立法现状,应完善我国有限责任立法缺陷,确立股东有限责任的适应范围、适用的实质条件及例外适用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人公司这一特殊的公司形式。我国公司法也明确承认了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但相关规定还很不完善。本文从一人公司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出发,介绍了我国公司法对一人公司的规制及法理分析,最后着重介绍了我国有关一人公司的立法现状,并结合世界主要国家的立法经验,对如何完善一人公司制度提出了几点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人公司这一特殊的公司形式.我国公司法也明确承认了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但相关规定还很不完善.本文从一人公司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出发,介绍了我国公司法对一人公司的规制及法理分析,最后着重介绍了我国有关一人公司的立法现状,并结合世界主要国家的立法经验,对如何完善一人公司制度提出了几点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和公司制度的发展,一人公司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立法所承认,我国新《公司法》也已确立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合法地位。学者们大多只是从实践角度论述一人公司存在的合理性,对于一人公司的性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对一人公司性质的评判应当突破传统理论框架,在更为科学的层面上予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主管”一词带有严重的行政化倾向。“民事诉讼主管”这一概念的性质,即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司法的消极性和被动性不相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事人的诉权,用“民事审判权范围”取代“民事诉讼主管”这一概念更为科学合理。在确定民事审判权的范围时应遵循法治原则、私权保障原则和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确定民事审判权的具体范围时应采用概括式与排除式相结合的立法方法。出现新类型、具有民事性质、当事人无法寻求其他救济方式或寻求未果的纠纷时,均可依照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寻求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经理具有的职能出发,明确了经理的法律地位,阐述了经理义务产生的理论基础.对经理义务的内容给予详述,并评价现行立法,针对我国公司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公司立法中经理在职义务与离职义务规定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公司法》确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该制度对于预防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控制股东以及第三人侵害公司利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派生诉讼的定义、性质入手,对股东派生诉讼的理论基础、当事人的范围、前置程序等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期促进我国的派生诉讼制度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问题,我国的司法实践一般倾向于民事赔偿,因此引发了在这一问题上适用民事赔偿与国家赔偿的争论。文章指出了参考国外相关国家赔偿理论时产生的问题,并分析了相关原因,提出对不同性质的公有公共设施以营利性标准来划分赔偿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证据制度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刑事、民事、行政三部成文诉讼法和最高司法机关的相关司法解释。这充分说明我国程序立法的滞后性。通过对国内外证据立法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我国应采用单行证据立法模式,分别制定民事、刑事与行政证据法,并保留三大诉讼法中的已有程序性证据制度,最后以《民事证据规定》为例,设计我国民事单行证据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7.
董雨娟 《大众商务》2010,(16):270-27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造成这些问题既有立法上的原因,也有法律人士认识上的因素。由此造成法律适用上困难,从而影响到司法公正。本文以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为依据,参照民事立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实务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及赔偿责任主体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存款保险法制制度是直接针对银行挤竞或倒闭而设计的,最初目的是保护存款人利益。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本文在介绍一些国家和地区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立存款保险法制制度的现实因素,并探讨了我国存款保险立法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不包括精神损失。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与民事制度对精神损害诉讼的不同规定,造成立法不统一。因此,应扩大刑事附事民事损害赔偿的范围,设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20.
王韵 《企业家天地》2007,(4):200-201
随着新生物技术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权意识的增加,胎儿利益的保护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胎儿遭受损害进行赔偿的法律规范不甚明确。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在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重新定位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同时明确胎儿的民事权利范围,从而真正有效全面地保护胎儿的民事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