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祥 《乡镇论坛》2010,(25):39-40
编辑同志:我刚满9岁时,母亲患胃癌去世了。两年后继母带着两个儿子来到我家,他们一个大我4岁一个大我2岁。后来,父亲和继母有幸各分得一套福利房,房改时分别以成品价买到了他们各人名下。如今二老想把家产分配清楚。经过商议,父亲的房子归我,继母的房子给她的两个儿子。  相似文献   

2.
明确的目标     
<正>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到草原上猎杀野兔。在到达目的地,一切准备妥当、开始行动之前,父亲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呢?”老大回答道:“我看到了我们手里的猎枪、在草原  相似文献   

3.
灶台火     
我看着时间呢,那个中午从十一点半开始母亲就一直在灶台上忙活。母亲边忙活边和我摆着龙门阵,拉着家长里短,从母亲的母亲、父亲的父亲一直摆谈到田里秧苗快栽得了,地里猪草又长高都盖着青菜了。我有些迷惑,母亲真的老了?直到中午一点半钟,足足两个小时,母亲才把一顿饭做好。现在家里只有三个人吃饭,以前家里老老少少十来个人一大桌,母亲做一顿饭都只要一个小时就好了。那土灶头,母亲几十年围着转,闭着眼睛都能做好一顿饭。今天这是怎么了呢?  相似文献   

4.
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责任田开始有五口人的,那时父亲是民办教师,我们姐弟三人都在上学,所以,田里的活儿全靠母亲一个人干。后来,父亲转为公办教师了,哥哥夭折了,姐姐出嫁了,我也上了大学。家里的责任田最后只剩下母亲自己的。母亲的身体因为劳累过度落下了些毛病,父亲从学校回来,给母亲捶腿揉肩,心疼地说:“等我退休了,就跟你一起侍弄这几亩田。”1998年,父亲检查出患了食道癌,不久后去世,母亲扶着他的尸体号啕大哭:“死老头子,你不是说要帮我侍弄那一亩田吗!”在场的人无不落泪。父亲死后,我和姐姐都想接母亲来城里住,她不愿意。…  相似文献   

5.
回家     
在北京三儿子家住了整整九年了,如今,大儿子带着媳妇来接她回西北老家养老。火车站上,三儿子默默地望着已是满头白发的老母亲,母亲也望着自己割舍不下的亲儿子,没有更多的话,泪水慢慢地从他们的眼眶里涌了出来。偌大的一个北京,竟盛不下一个从小山村里来的老太太!大城市表面上是那么热闹、繁华,可当你透过浮躁的表面向深处望去的时候,你会感到寒风瑟瑟,如同深冬的寒风一直吹到你的骨子里。城市里住的是楼房,生活倒是方便了,可却缺少了以往的人情味儿,街坊邻里互不相往来。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一上学,大人一上班,家里留下…  相似文献   

6.
父亲因病去世时,母亲刚刚38岁.当时,家里上有70多岁的瞎眼祖母,下有我们姐弟5人,大姐只有1 6岁,而最小的弟弟仅3岁.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一下子撒手西去,全家陷入了沉重的悲痛中,一家大小整天以泪洗面.善良的邻居不由地叹息:"这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怎么活下去哟!"那时,摆在母亲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改嫁,要么招一个上门郎.很明显,改嫁是母亲摆脱困境的捷径,但家里的老人、孩子怎么办呢?如果招一个上门郎,就得承担全家七口人生活的重担,并且要善待老人、孩子,这样的人上哪儿去找呢?母亲谢绝了亲戚、邻居的种种好意,把悲伤深埋在心底,带着全家老小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今年儿子上幼儿园的费用都免掉了,家里负担轻了很多。”近日,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的低保户戴小苹特别开心,儿子铭铭(化名)前年失去了父亲,家里还有两个生病的老人,但今年开始他们将享受到每年2000元的幼儿人园补助,从此不用再为上幼儿园发愁了。  相似文献   

8.
下海创业头几年,我一直没敢给父亲母亲讲,父亲一直希望我做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母亲对我当时所在的石油勘探研究所那个稳定的工作非常满意,经历过人生动荡的父亲母亲,他们心底是极其希望他们的儿子安安稳稳过一生的。  相似文献   

9.
儿子的将来     
李晖 《重庆财会》2002,(11):44-44
三个母亲正在向一位老师描绘自己儿子的将来:第一个母亲说:我的儿子经常说假话,他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政治家;第二个母亲说:我的儿子经常说梦话,他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文学家;第三个母亲说:我的儿子经常说反话,他将表一定可以成为一个股评家。  相似文献   

10.
家在农村的谭老汉育有两个儿子。早些年,老夫妻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2001、2002年两个儿子先后成家另过。分家后,两个儿子又分别生养了儿女。为了赡养老人、照料孩子,2003年,在村委会的主持下,谭老汉老两口与小两口达成了“分家养老协议”:大儿子负责赡养父亲,父亲照料好孙子;二儿子赡养母亲,母亲照料好孙女。两个儿子各自将老人养老送终,互不相扰。“协议”履行后,儿子、儿媳下地料理农活,两位老人分别在家干家务、看孩子,有时老两口见上一面,匆匆忙忙拉呱几句就离开。2004年年底,谭老汉的老伴因病去世,丧事由儿子操办。妻子的离世,…  相似文献   

11.
李景香 《数据》2012,(3):53-53
1835年,美国一户普通人家新添了一名男婴,父亲为他取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他是家里的第6个孩子。 出生后的克莱门体弱多病,由于家里经济条件非常拮据,加之当地正流行着可怕的传染病,克莱门一度卧床不起,病人膏肓。父亲和母亲请来了医生,医生诊断了一番,说:“这孩子没救了,准备后事吧。”  相似文献   

12.
悲壮的母爱     
罗暄 《乡镇论坛》2011,(9):14-14
我们家有4个孩子,父亲长年在外,工资也少得可怜,家里家外的一切,全靠母亲一人操劳。 那年夏天.被锁在家里的我领着弟弟妹妹闯了祸.年幼无知的我.竟然用家里杀虫的农药药蚂蚁。结果,毒死了一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  相似文献   

13.
众口难训     
夏日里,一位老人带着儿子和一头驴上路,父亲骑在驴身上,孩子牵着驴。一出门不远,一个过路人说:“可怜的孩子!父亲骑在驴身上,让孩子走路,他怎能跟得上驴子的步伐呢?大人怎么忍心呢!”父亲听见了,赶紧从驴背上跳下来,让儿子骑了上去。  相似文献   

14.
家书     
我上初中那年,父亲出远门了。临行时不断叮咛我要听话,不要任性。父亲走了,看着渐渐远去的父亲,母亲用袖口拭了拭眼角,我知道,她在为父亲担心。我住校了,两个星期回家一趟。“娃,回来了!”娘说着走进了厨房。“嗯!”我跟了进去,帮母亲烧火。“你爹走了20天了吧?吃罢饭给你爹写个信。”娘说。晚饭后,我拿出纸和笔等着母亲。母亲坐在床沿上,眯着眼,缓缓地说着:“他爹,家里都好,别挂念,你也好不?你走后就下雨了,地不用浇了,三婶家的猪下崽了,他三舅的眼也好了,能下地……”“你光知道说些废话……”我不耐烦地嘟着嘴说。母亲一脸惊愕,用尽量温…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2012,(10):91
一天,一个身为富商的父亲带着儿子到乡下去,想让儿子看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在贫穷的农家住了几天,回来后父亲问儿子:“你看到穷人是怎么生活的了吗?”“哦,看到了。”“那么,你告诉我,此行你学到了什么?”儿子回答说:“我看到了他们有四只狗,而我们只有一只;  相似文献   

16.
分马的启示     
《中外企业文化》2007,(3):81-81
有个财主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家里有17匹马当遗产分,大儿子分2分之1,二儿子分3分之1,三儿子分9分之1。17匹马的2分之1是8匹半,难道要杀掉一匹马来分马肉吗?三个儿子不得其解,就请村里的智伯来解决。智伯想了想,他从自己家里牵来一匹马凑成18匹,大儿子的2分之1是9匹,三儿子3分之1是6匹,三儿子9分之1是2匹,这样一分正好是17匹,还剩下一匹是智伯的,他分完之后自然就把自己的那匹给牵回去了。  相似文献   

17.
启事     
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儿子很懂事,从不向父母提要求。有天,儿子眉头紧锁。细心的父亲关切地问儿子,儿子吞吞吐吐地说:“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只有我没有……”父亲沉默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过了几天,儿子欣喜地跑回家:“爸爸,给我两元钱吧。我要玩转盘游戏,奖品有自行车。”父亲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神,马上掏出了两元钱。一会儿,儿子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父亲又一次沉默了。第二天,父亲让儿子再去试一下运气。儿子有点迟疑不决,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还是拿着钱走了。这次,儿子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相似文献   

18.
《冶金企业文化》2010,(2):12-12
几年前,参加一个心理学课程,主持人说:“你会成为你最憎恨的那个人。”这句话如雷贯耳。憎恨父亲的儿子,通常是跟父亲最相似的;憎恨母亲的女儿,也最像母亲。我们非常憎恨某人。不知不觉间,却变成像对方那样的人,这不是最大的笑话吗?某人憎恨上司,离职后,仍然在别人面前咒骂她,然而,每个人都觉得她们两个人其实非常像。  相似文献   

19.
狠娘     
木梅 《乡镇论坛》2009,(6):43-43
从出生的那天起,她就成了母亲的仇人。似乎母亲处处针对她,从来都没有真正爱过她。她也知道母亲为什么那么讨厌她,因为是她的意外出世才导致家里超生,父亲被学校开除了,离开了讲台,从此成了农民。他们家里由此跌入了苦难和无望的深渊——全家人每天都拼命劳作,但却收入甚微。  相似文献   

20.
执行力     
《英才》2007,(2):12-12
一位母亲领着她满嘴蛀牙的儿子找到圣雄甘地:“我的儿子最崇拜你,请你对他说不要多吃糖果。”甘地沉默片刻,对那位母亲说:“请一个月以后再来找我。”一个月后,母亲带着儿子又来了,提出同样的要求。甘地望着孩子,郑重地说:“请不要多吃糖果。”母亲不解,问道:“这么简单一句话,为什么要让我们等一个月?”甘地答道:“因为那时我自己也吃许多糖果,我节制后,才能告诫别人节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