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在动态比较优势演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变动的趋势,利用净出口比率指数(NTR)和各类商品出口比重考察了中国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的演变轨迹,发现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结构变动基本符合动态比较优势发展的规律,但是,中国当前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因此,中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着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艰巨任务。对此,本文提出了中国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应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苏耀华 《发展》2003,(3):68-68
对于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产业定位,一些人提倡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认为高科技产业利润高。发展高科技产业无疑是我们将来的必然选择,但现阶段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是否由劳动密集型产业(LI)结构调整资本密集型产业(CI)、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TI),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具体现实。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转换的条件是否成熟比较优势,根据巴拉萨的研究表明,制成品上显示的比较优势与各国的资源禀赋高度相关,优势的转化取决于各国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进度。用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标衡量,我国的劳动密集(LI)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为…  相似文献   

3.
陈慧青 《中国经贸》2013,(22):16-16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愈加重视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与南非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的互补性关系及其成因。分析发现,中国出口南非的产品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表现出较高的互补性,而南非出口中国的资源及工业原料等初级产品的互补性较高。两国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这种产业内贸易上,其成因符合要素禀赋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相似文献   

4.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也是解释当前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分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 "两利相对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理论,使每个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成为可能;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要素的丰裕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出发,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显示比较优势已经开始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应该进一步开发中国比较优势产业的潜力,并积极扩大规模报酬产业和产业内贸易,支持中国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6.
跨国并购比较优势论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完善生产体系的一种重要投资方式,以往有关跨国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忽视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国际贸易理论角度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对跨国并购活动的适用性通过模型进行论证,同时运用中国数据,借助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比较优势构成跨国并购的基础这一结论,进而从全球化的视角形成对跨国并购活动的客观认识和正确态度。最后根据跨国并购比较优势论的实际经济意义,提出中国对待外资并购的相关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一、静、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及比较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比较优势原则一直成为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并在国际贸易活动不断的发展中被赋予新的特征.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当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它们共同构成了以比较利益学说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都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或生产率优势,或假定生产率相同前提下的自然禀赋优势)是构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来生产和输出那些劳动生产率上占有优势,或密集使用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Lall(2000)对产品的分类方法,细分产品到SITC四位数,利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1987~2006年中国对美国各类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并详细分析了2006年中国各类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上比较优势的分布状况.然后,文章利用联合密度分布、回归分析、面板单位根检验等3种方法对中国对美国出口比较优...  相似文献   

9.
日韩两国产业比较优势模式的变化特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韩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利用UNCTAD Comtrade Database提供的数据,计算两国出口商品的相关系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表明日本十大出口商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韩国变化比较明显,出口结构不断获得优化,使得日韩两国产生很多重叠的优势产品;同时体现出两国出口商品的相关性不断增强的趋势,并且日本的优势产业仍然集中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日本,韩国还存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的特征.两国比较优势模式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表现出日韩间产业内贸易不断得到深化;贸易关系是竞争与互补并存;日韩FTA的建设,可以始于建立共同的比较优势产业联盟;中日韩三国间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经济合作空间很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波士顿矩阵的分析思想,采用Lall(2000)对产品的分类方法,细分产品到SITC四位数,通过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率两个指标详细分析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然后,利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1987-2006年中国对美国各类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以及2006年中国各类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上比较优势的分布状况.最后,利用联合密度分布、回归分析、面板单位根检验等三种方法对中国对美国出口比较优势的稳定性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检验,主要结论有: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稳定周期大约为3年;在1987-2006年的20年间,只有大约1/4产品的比较优势具有平稳特征,并且这些产品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份额也比较低,2006年只有9.8%.  相似文献   

11.
一、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比转优势理论是国际自由贸易理论的主流和基础。大卫·李嘉图指出,各国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有助于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社会财富。20世纪初形成的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有比较优势因而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要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该理论将国际贸易的成因进一步建立在外在性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的基础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出口相似度指数测算了1999~2008年间中国与德国在欧盟15国市场和在世界市场细分商品上的竞争性,结果表明:虽然从变化趋势来看,中国与德国在欧盟15国市场上的贸易竞争性在逐渐下降,但是从绝对值来看中国与德国的贸易竞争性仍然比较激烈。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和德国在燃料、机器和运输设备以及其他制成品三类商品上都是竞争程度上升。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了中国和德国的总体以及细分商品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中国从90年代中期以来出口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地位已经趋于稳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地位开始上升,德国则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本文还运用贸易互补指数测算了中国和德国的贸易互补性,结果表明,中国和德国的贸易潜力是巨大的。文章最后根据分析提出发展中国与德国贸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积累可以帮助一个经济体建立比较优势。文章使用数据要素指标及其分项指标,刻画一个经济体的数据要素禀赋,并使用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各行业的数据要素密集度,实证检验了数据要素也是比较优势的来源,即数据要素越丰裕的经济体出口越多的数据要素密集型产品。文章还区分了不同发展水平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发现数据要素驱动的比较优势都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特别是针对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据此,提出了加快数据要素积累以提升数字竞争力、培育制造业及企业数据要素的比较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中国与"一路"沿线66个国家产品层面的数据,研究认为"一路"沿线国家为出口方、中国为进口方的贸易互补指数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且资源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强。而以中国为出口方、"一路"沿线国家为进口方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则发现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强。贸易互补性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资源禀赋差异是中国与"一路"国家贸易互补性的决定性因素,"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效率、贸易效率、科教水平、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环境等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但这些因素发挥效果仍依赖于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中国与"一路"沿线66个国家产品层面的数据,研究认为"一路"沿线国家为出口方、中国为进口方的贸易互补指数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且资源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强。而以中国为出口方、"一路"沿线国家为进口方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则发现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强。贸易互补性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资源禀赋差异是中国与"一路"国家贸易互补性的决定性因素,"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效率、贸易效率、科教水平、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环境等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但这些因素发挥效果仍依赖于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曾铮  张亚斌 《世界经济》2007,30(5):16-24
本文讨论了由于各类贸易产品不同的投入结构导致汇率变动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本文分别核算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额的弹性,从直观上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大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有利于中国商品结构升级。本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协整检验以及因果检验,结论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有利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反过来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Lall(2000)和杨汝岱(2008)的分类标准,进一步对SITC REV.3两位数分类水平上的62类产品进行再分类,并计算了1992~2014年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品相似度指数、产业间互补指数和产业内互补指数。结果显示:第一,韩国和日本的产品相似性最强,两国的出口优势商品都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第二,我国和东盟国家出口商品的优势在持续增长,但在某些方面和韩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第三,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间的产业间贸易水平在不断下降,而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上升趋势;第四,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以产业间互补为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表现为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共存,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以产业内互补为主;第五,我国和韩国的贸易集中在纺织服装、电子电力和工程机械产品方面,因此,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比较利益理论曾在国际经济学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一国应发展其在生产成本方面具有现实比较优势的产业 ,并据此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按照此种理论 ,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要素丰裕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稀缺 ,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 ,所形成的贸易格局为 :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而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理论在上世纪50年代初 ,遭到了里昂惕夫的…  相似文献   

19.
宋锋华 《开发研究》2007,(1):119-121
统计数据表明,尽管新疆外贸出口额逐年飙升,但出口商品结构的数量型特征非常明显。“十五”期间,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呈下滑趋势。本文在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做出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调整新疆出口商品结构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春雷 《特区经济》2009,(11):48-50
南京都市圈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各成员立足现实的要素禀赋结构,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调整策略是实现整个都市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南京都市圈主要城市四大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力、技术、土地、资本的禀赋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基于各成员的要素禀赋差异,提出了产业调整策略选择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