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波  杨亚西 《特区经济》2006,(3):197-198
城市基础设施收费资产证券化是缓解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但目前还只停留在零星的个案阶段。为了在我国大规模地推广城市基础设施收费资产证券化,急需建立一个可遵循的具体操作模式。本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收费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运作过程和重要环节进行研究和设计。  相似文献   

2.
李琳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128-130
将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运用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是解决基础设施融资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参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比较成功的模式和基础设施证券化成功案例对基础设施证券化融资模式进行大胆的设计,提出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三种融资模式,并根据其特点进行选择分析,提出了基础设施证券化可操作的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础设施贷款在银行信贷资产中占比较大,银行将部分基础设施贷款进行证券化,不仅可以使银行达到改善资产结构、增强资产流动性等目的,而且还可以为基础设施贷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的开展,资产证券化管理办法的出台,探索出信托模式实现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机制。本文以此为契机,提出提出基础设施贷款证券化的信托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出现艺术品证券化这一新型交易模式,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追捧,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以天津文交所和深圳文交所为代表的各地文交所均推出了艺术品证券化交易模式。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艺术品证券化交易在我国的出现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但是各方对其褒贬不一。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艺术品证券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缺陷,并且按照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步骤和参与主体对未来我国艺术品证券化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 资产证券化(AS:Asset Securitization)最早产生于1968年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0多年来,资产证券化这种创新金融工具得到迅速发展,其品种从传统的信用资产扩展到消费品应收款、基础设施收费等众多领域,成为一种内容丰富的融资与理财观念和方式。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较晚。1996年8月,珠海以交通工具注册费和高速公路过路费为支持发行了两批共2亿美元的债券,由摩根士丹利安排在美国发行,获得了3倍超额认购。这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第一次尝试。1999年4月20日成立的中国兴达资产管理公司及其后成立的长城等几家资产管理公司均提出了以资产证券化方式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匮乏,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资产证券化不失为最佳选择.但是,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相对较少,缺乏相关的制度建设,阻碍了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实施.因此,需要借鉴韩国等国家的经验,加速立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黄正新 《特区经济》2007,(5):113-114
我国进一步实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有着紧迫性与现实性。目前我国实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完善、权威信用中介机构缺位、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和人才严重不足等诸多障碍。主要对策为:构建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和规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技术体系,修订与完善现行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强化政府支持机制和监管机制,培育和规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系列中,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证券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证券化这一新课题,对于盘活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性的金融体制均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准市政债券"和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的不足。本文首先分析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和效应,然后论述“准市政债券”的发展,接着分析基础设施证券化的适合项目和运作,最后对基础设施证券化存在的诸多风险进行分析,并从市场化机制和监管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林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它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应的重要任务,但目前林业资金投入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林业建设迫切需要引入新的融资机制,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以资产为基础的信用经济,特定金融机构以一定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为支付保证,经过信用增级,以及严格的风险隔离安排,面向社会发行的一种资产支持证券.文章研究了资产证券化的运作过程,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在林业发展的可行性,设计了林业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提出了林业融资进一步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资产证券化凭借加快资金流动、降低筹资成本等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我国也在不断探索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本文选取应收款证券化这一细分类型,从应用资产类型、运作模式和应用领域三方面分析了应收款证券化的应用现状及现存问题,并相应提出解决对策,以加快应收款证券化在我国的推进。  相似文献   

12.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影产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推动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壮大,在电影产业中引进资产证券化这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势在必行。但在电影产业引进资产证券化这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时,考虑到我国电影产业的特殊性,应该在国外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那就是建立电影期待版权的资产证券化制度。该制度以法律拟制的资产期待版权作为证券化的标的资产,运作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为计划拍摄的电影融资,可分散电影公司的风险,从而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又可为我国证券市场提供资产支持证券,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繁荣和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建成也有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谢毅  华靖 《乡镇经济》2008,24(12):115-118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融资方式和金融产品,有效联结了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融资者、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于此种融资工具,相关部门出台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大多限于对证券化产品发行程序的规定。发生法律纠纷时,对法律性质认定的缺失便成为影响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的法律障碍。因此,有必要对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关系加以研究,以期对其法律属性及法律适用问题有较为清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教育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债性合约与股性合约的分工与融合。银行利用其信息优势与贷款者形成债性合约,促成了学生融资的实现。然而,强风险特征与长周期特征与银行的“三性原则”相悖。资产证券化是解决相悖缺陷的有效方法,一方面证券化使得债性合约的持有主体发生转换,长周期问题得以解决;另一方面证券化的小额特征与合格投资人要求,使得风险得以一定程度的分散和适度的规避。但是,教育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风险转移的特征,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证券化制度可能会纵容银行发生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相对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莹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6):105-108
文章从资产证券化的效率角度论述了资产证券化趋势与商业银行相对地位下降间的关系。资产证券化下资金融通方式的变革、风险管理方式的转变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带来直接融资地位的上升与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日渐上升和商业银行相对地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当前中国铁路负债率高、盈利能力偏低的现实,在分析铁路资产证券化特殊性的基础上,对铁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转让、资产转让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现阶段中国铁路资产证券化应采用“从属参与+特定数额未来收益”的资产转让方式,对推进中国铁路资产证券化早日实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跨国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模式,它的发展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但在全球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正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人们用它来利用各国法律、税收、会计、资本市场、经济发展等地区差异来发行资产支撑证券,降低交易成本。熟悉跨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研究跨国资产  相似文献   

18.
刘凤婷 《特区经济》2007,(5):225-226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我国职业篮球市场中融资渠道的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政策与发展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市场经济下发展的职业篮球市场,其融资渠道单一,不利于篮球市场的发展。只有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建立起自己的投融资体系,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解决篮球市场的发展资金。  相似文献   

19.
王巨辉 《特区经济》2006,211(8):82-83
如何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资产证券化作为市场化的融资工具,有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过程,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进度的加快与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不良资产证券化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进而提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其次,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基本模式,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的问题,最后说明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我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