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正处于品牌的重新洗牌和崛起阶段,国外汽车品牌不断冲击中国汽车市场,使本来就处于弱势的汽车自主品牌在各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树立自主品牌.发展和提升自主品牌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品牌文化建设的角度,以期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长期发展和打造有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品牌提出可供借鉴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自主开发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惟一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加入WTO的承诺下,中国政府对本国汽车工业的保护将大幅度减少,市场越来越开放,从而使我国汽车工业柔弱的软肋日益暴露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面对这种前景,转向以自主开发为主是使中国汽车工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惟一途径。也就是说,自主开发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之“纲”,纲举目张。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汽车工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十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我国的汽车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针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现状,提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汽车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成长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一个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创新能力水平低;技术落后,缺乏自主开发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国家政策法规不健全;研发投入不足,投资过于分散;人才缺乏等.因此,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要发展我国汽车工业,提高其创新能力水平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汽车工业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一个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在加入WTO后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中国汽车工业逐步从制造、研究开发、销售服务、汽车信贷等方面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通过使自身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将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并且逐步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主要制造基地之一。就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工业也必将获得自主开发的能力,并且逐步提高其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晓蔚 《市场周刊》2005,(35):4-5
说起中国汽车工业,那就要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的建国初期。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中国汽车工业从此诞生。在中国汽车刚刚起步的日子里,中国汽车工业大多集中在商用车的生产和销售,轿车工业长期没有起色。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跨国汽车公司合资潮流,我国汽车工业实现了稳步提升:尤其是近几年,跨国汽车公司进军中国的速度日益加快:从2000年的年产200万辆开始,我国汽车产量每次爬坡的时间逐渐缩短。到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量达到507万辆,连续两年实现了在不到一年时间的百万级别的突破。不难发现,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外资企业深深的足迹:2004年,中外合资汽车制造企业在国内轿车市场获得了六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轿车销售前十名企业中,外资企业就占了七个席位:至此,人们不禁感慨:我们的自主品牌到哪去了?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世界,汽车已越来越成为强国的支柱产业,成为国家之间经济博弈的筹码。中国自195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汽车制造业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们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当今,汽车行业的发展与其它行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将从中国汽车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中国汽车的发展提出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杨方洁 《商场现代化》2006,(3X):195-197
中国汽车工业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一个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在加入WTO后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中国汽车工业逐步从制造、研究开发、销售服务、汽车信贷等方面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通过使自身全面融八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将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并且逐步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主要制造基地之一。就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工业也必将获得自主开发的能力,并且逐步提高其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自主品牌是民族汽车企业的灵魂,也是强大我国汽车工业的基础。不可否认,在汽车工业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格局下,中国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自主品牌,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肩负起发展中国汽车民族工业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品牌》2015,(3)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国民对于买车的热情持续高涨,大的外在环境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因素,从其自身优、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SWOT分析,最后提出了自主品牌汽车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入世后中国汽车出口贸易成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为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很大的机遇。随着中国汽车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必然要“走出去”。那么中国汽车工业如何发挥优势、为自己创造良性生存空间?在拓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中国汽车工业还将面对哪些潜在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自主品牌汽车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一汽和上汽做为国内特大型汽车企业在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方面有了一定的经历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通过对两个公司发展自主品牌模式的简介、评价和比较,总结发展自主品牌的经验和教训,为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世界,汽车已越来越成为强国的支柱产业,成为国家之间经济博弈的筹码。中国自195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汽车制造业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们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当今,汽车行业的发展与其它行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将从中国汽车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中国汽车的发展提出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即通过设置高关税壁垒和其它非关税壁垒,实行汽车工业进口替代。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这就意味着我国必须按照WTO的规则,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关税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中国第一辆自主研发生产的解放牌汽车呱呱落地开始。几代汽车人为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前赴后继。而今天,自主品牌汽车已连续几个月站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自主品牌汽车早已不再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中国消费者对自主品牌汽车的认识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汽车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汽车工业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当中国人对苏联汽车品牌耳熟能详时,中国的汽车工业才刚刚起步.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它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近年来,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进入世  相似文献   

17.
应该说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新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开始,经过几代汽车人的共同努力,涌现出了像奇瑞、吉利、长安、华展、一汽夏利等轿车自主品牌和宇通、金龙、长城、解放、重汽、陕汽等商用车自主品牌。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展逐渐走上了中外合资和独立创新的道路,但是由于自身汽车工业发展年限较短,自主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才,并加以国外品牌的冲击,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发展之路充满了阻碍。为此,采用统计学中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方法,根据2009—2013年的中国自主汽车企业的销售量的数据,分析了汽车销售量与研发费用的关系,并针对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如何提高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创新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杨薇 《商业科技》2014,(31):24-26
中国加入WTO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从我国消费汽车的速度看,中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年销汽车世界第一的国家,并且研发出许多自主品牌,国产汽车产销高速增长,进口汽车占国内汽车销量比例不增反降,这些都显示着中国轿车行业的发展速度。在全球经济化条件下,每一个国家都要开放本国市场,竞争显得尤其激烈。由于我国汽车行业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中国汽车在面对进口汽车的销售竞争时依然显得很微弱。因此本文从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轿车行业的状况和其面临的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提出了增强我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力战策战略,中国汽车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冲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大国。但中国汽车行业全球竞争力依然不能与世界发达国家研发的汽车相比,因此分析研究在当前世界贸易环境自由化环境下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主品牌轿车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自主轿车品牌在国内中低端轿车市场上已占据较大比例,支撑了轿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品牌薄弱一直是自主品牌轿车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汽车金融对中国轿车自主品牌建设的促进作用来论述发展汽车金融的必要性,并从发展经销商+汽车金融分公司模式、应对网络经济,开展虚拟服务、加强汽车金融创新,应对细分消费群里开发针对性金融产品、加入个人信用体系,完善汽车消费信用体系、建立和银行的联盟,构建专门服务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金融平台等五个方面提出在中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