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1980年以来,伴随着农村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广东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第一产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非农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从统计数据上看,农业与非农产业产值的比例由1980年的68.26:31.74变为1998年的18.82:81.18。在农村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了近72倍,其中农业产值增长了近20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及解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对农民收入的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罗晓春 《中国农史》2001,20(2):67-76
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本文论述了1895-1936年期间在社会经济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造和农业生产技术没有重大质变的条件下,江苏省近代农村产业结构在对外贸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转折性变化,即种植业突破单一种植格局,农村工业和流通业应运而生,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元主体,从而形成贸工农结合的多元主体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江苏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农业条件。由于近代对外贸易的被动性,以及“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的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对外贸易不可能带来农村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现有耕地面积1 017万亩,其中坡耕地627万亩.根据调查统计,全省可退坡耕地共计547万亩.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我省2000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周边荒山造林种草58万亩;2001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4万亩;2002年计划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种草各90万亩.为了解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及农村产业结构影响情况,我们对民和县、互助县的5个乡的部分退耕地农户进行了访问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现有耕地面积1017万亩,其中坡耕地627万亩。根据调查统计,全省可退坡耕地共计547万亩。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我省2000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周边荒山造林种草58万亩;2001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4万亩;2002年计划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种草各90万亩。为了解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及农村产业结构影响情况,我们对民和县、互助县的5个乡的部分退耕地农户进行了访问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收入的影响(1)退耕还林还草收益情况…  相似文献   

8.
日益扩大的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利用1980——2001年统计资料对我国农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变动状况进行分析,证实了区域经济发展趋异假说,并从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相互关系角度探讨了二者区域差异变动规律的相异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福建省2371户林农的调查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及变化量分解方法测算林农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分项收入对收入差距及其变化来源进行结构分解。结果表明:2011—2015年,林农家庭总收入以及林业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存在较为严重的差距现象,基尼系数均远大于国际警戒线和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应当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林业收入和家庭经营是林农收入差距的促增因子,而工资等其他收入属于促减因子;从静态角度看,家庭经营收入差距对林农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从动态角度看,收入集中效应对林农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最大,呈现为助推林农收入差距下降的影响效应,收入结构效应和综合效应的影响强度远低于收入集中效应。  相似文献   

10.
张作民 《农业经济》2007,(10):31-32
运用基尼系数对农民的收入分别按工资性收入,家庭劳动经营收入、资本性收入、农村内部转移性收入这4个要素收入进行分解,明确了各要素收入对收入差距形成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可以缩小农民收入差距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广大农村在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了农、工、商、建、运、服多业并举、交叉迭进的产业结构。随着农产品告别短缺,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总量矛盾基本缓解,结构升级问题再次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谓结构升级,就是从经济现有的均...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办公室盛来运本文旨在宏观的层面上从动态的角度测量中国农村贫困变化,并将这种变化通过模型进行分解,以说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变化对贫困状况变化的贡献度。在此基础上,简议我国扶贫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一、198...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中部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及其不同层次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为中部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ys-GMM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部地区农村教育水平提高拉大了农民收入差距,其中农村初等教育水平提高有助于农民收入差距缩小,农村中等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提高拉大了农民收入差距,但随着农村这两类教育进一步发展,农民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将会优化,这两类教育将有可能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分地区类型,相对地级市和县级市地区,中部省会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作用较大,3类地区农村初等教育水平提高均有助于农民收入差距缩小,3类地区农村中等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提高均拉大了农民收入差距,其中省会地区农村高等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作用更大,地级市和县级市地区农村中等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作用更大。[结论]为了尽快缩小农民收入差距,中部地区尤其是地级市和县级市地区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虽然短期内会扩大当地农民收入差距,但长期农村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会提高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的非农业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其他收入,优化当地农民收入结构,进而缩小农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曹勇 《新疆农垦经济》2006,(9):33-36,48
本文介绍了对北疆伊犁州4县和南疆喀什地区3县1市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变动的调查资料,并通过农户家庭访问,了解价格变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根据实际调查对如何改善农民收支状况提出苦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197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其差距的影响以及其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显著促进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也导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扩大,其原因是产业结构变动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影响并不均衡;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其差距之间存在动态均衡关系,但还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收入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推动作用相对产业结构对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要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变动对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需要调整第二产业偏向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否受益并相关结论贫困变动由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两个因素共同决定。贫困变动的增长再分配分解,考察1997—2003年间如上两个因素村贫困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进而分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穷人是算和比较基尼系数,考察在此期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得出对农测。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甘肃省69个县(市)划分为民族县和非民族县两大群组,以两大群组为基础,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测度了1994-2014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差距的构成和变化。研究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差距显著,其中,民族县组内、非民族县组内和非民族县组间经济差距均在逐渐扩大,民族县组间经济差距在逐渐缩小。在导致总体经济差距变化的各种效应中,人均GDP增长效应、民族县组间差距效应和交互效应均起到了缩小甘肃省县域经济差距的作用,组内差距效应和非民族县组间差距效应则相反。因此,为缩小甘肃省县域经济差距,应大力提高贫困县经济水平,着力缩小民族县内部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8.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者任何一个发生变动都会使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现阶段,随着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对消费、投资和出口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对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影响,进而间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证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演进趋势及其空间分布差异,有利于厘清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农村生态宜居发展水平的内在机理,对于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了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并结合非参数估计中的Kernel (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考察。进而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考察了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地区差距。[结果](1)大西北、黄河中游以及西南地区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两极或多极分化趋势明显;(2)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地区差距,但总体上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3)对于地区内部而言,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最大,大西北地区的差距最小;就地区之间来说,东北与其他地区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最大,大西北与西南地区间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较大,西南与长江中游地区间的最小;贡献率结果显示,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始终大于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地区间差距成为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结论]未来乡村振兴对于生态宜居的建设在关注地区内部差异的同时,更应致力于寻求区域间差异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畜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其生产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息息相关。[方法]文章基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畜牧产业发展历程,从供给与需求两个维度分析我国畜牧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并进一步探究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粮食安全间的作用机理,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实证其关联影响度。[结果]我国畜牧产业结构由耗粮型为主向节粮型转变,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但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居民对畜产品消费需求量增加,但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及变动存在一定差异性; 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粮食安全有重要联系,畜牧业发展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不矛盾,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主要通过耕地、基于口粮替代的食物需求结构变化及饲料粮需求3个方面作用于粮食安全; 具体来看,粮食播种面积、耗粮型畜产品比重和耗粮型畜产品饲料转化率对粮食安全水平的关联影响较大,节粮型畜产品比重与节粮型畜产品饲料转化率对粮食安全水平的关联影响小于耗粮型畜产品的影响。[结论]不断提高不同畜产品的饲料转化率,加大非粮型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度,推广非粮饲料应用技术,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