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中的贷款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供应链融资中的贷款管理问题 商业银行对已发放贷款进行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借款企业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以便能够到期还本付息,避免银行出现坏账。传统的融资模式下,银行对授信企业贷款的回收主要依靠授信企业经营状况产生的综合现金流以及担保品变现产生的现金流,很大程度上依靠银行的贷后管理,银行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与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存在一定差异,催生出信贷市场评级收费的多种模式.从不同角度对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收费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收费模式有其存在的环境基础和客观依据.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的发展路径是,“借款企业向评级机构付费”模式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商业银行向评级机构付费”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阶段性需求,“借款企业向银行付费,银行向评级机构付费”模式应是评级收费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梳理了钢贸企业不良贷款的产生历程,然后从宏观环境、钢贸企业、商业银行三个方面对钢贸企业不良贷款集中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了钢贸企业、商业银行在钢贸企业不良贷款形成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钢贸企业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贷款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速度的加快和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银行的企业性质越来越明显,在经济趋向市场化的情况下,问题银行对我国的金融稳定,进而对经济稳定构成了一定威胁。建立有效的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化解庞大的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已经迫在眉睫。构建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问题银行退出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问题银行退出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速实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基于金融科技的“赋能”效应和“挤出”效应,考察了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整体上能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但贷款结构调整、银行竞争程度分别在金融科技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过程中发挥着竞争性的间接作用,此外,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科技“赋能”效应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金融科技“挤出”效应有反向调节作用。研究从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视角出发,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和监管部门制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探讨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对公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近些年,金融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网络化的发展导致金融软件不断增多。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下降,并且对银行的专业化、多样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发展遭遇了全新的矛盾与问题。对此,为了保障商业银行持续发展,本文详细分析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存在大量重叠业务,信贷市场竞争激烈。良好的竞争能促进效率的提升,而业务边界不明晰导致的恶性竞争会恶化市场环境,有损于实体经济并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失效。采用演化博弈方法论证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均衡问题,分别构建传统情形下与改进机制下银企三方博弈模型,探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企业间的均衡策略选择,并利用Matlab进行算例分析。研究发现:传统情形下博弈系统收敛到(高利率定价,高利率定价,高利率贷款)的帕累托最劣状态;改进机制下,银企三方业务关系改善,博弈系统收敛到(低利率定价,低利率定价,低利率贷款)状态,信贷市场均衡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应当积极推行改进的合作机制,使得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均衡得到帕累托改进,保障信贷市场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博弈论是专门研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理性决策主体在决策客体、决策行为直接发生作用时的决策行为及其均衡的理论,在银行信贷中的应用就是对银行不同的信贷决策所能带来的收益进行分析,从而寻求一种均衡,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本文对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在贷款发放前后的相互博弈进行分析,讨论了不对称信息环境中商业银行如何有效规避信贷风险,力求结合我国实情,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寻求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企业因其生产经营的需要,会经常面临财务筹资问题。其中,向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是我国目前各类企业的重要筹资方式。但现实生活中,由于企业不注意筹资方法,其实际承担的借款利率(实际利率)往往高于企业的借款利率(名义利率),加重了企业的借款利息负担,增加了企业的筹资成本。现结合企业短期银行借款来分析。 1、补偿性余额借款法。这种方法是银行要求企业借款时必须按实际借款额的一定百分比(通常为10%—20%)在银行中保留最低存款余额。企业借款的实际利率计算公式如下:企业实际借款利率=企业借款实际支付的利息/(企业借款总额-补偿性余额)=名义利率/(1-补偿性余额比例) 例:某企业从银行取得一笔期限为一年的100万元借款,借款年利率为10%,银行要求的补偿性余额比例为20%,则:企业的实际借款利率一10%/(—20%)=12.5%(这里的实际借款利率没有考虑补偿性余额的银行存款利息)。 可见,采用补偿性余额借款法,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但是对于借款企业讲,则减少了企业实际可用借款数,提高了借款的实际利率。 2、预扣利息借款法。这种方法是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部分,贷款到期时借款企业再偿还全部本金。由于企...  相似文献   

10.
内部控制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如果其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近期发生的河北邯郸农行金库5100万元现金被盗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在银行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进构想,希望我国商业银行能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控制环境。  相似文献   

11.
抵御银行业金融风险,应实行稳健性会计原则。商业银行财会工作中存在有悖于稳健性会计原则的银行虚假繁荣、效益观念淡薄、呆坏账准备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应采取钦渠道补充分资本、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构筑良好的金融环境等措施,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源运行效率低的原因有产权制度不完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管理水平低、金融运行环境不良等方面。因此,提高商业银行金融资源运行效率要深化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积极参加企业改革、严格实行成本管理、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同时要给予银行必要的政策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整体呈现“惜贷”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宏观监督服务体系不完善、贷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足、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经营不规范等因素.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搭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中小企业应规范企业制度,合法经营;贷款银行应提升自身风险识别能力、规范业务风险审核流程.只有通过这三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在理论分析抵押物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能够有效替代抵押物的贷款技术,并进一步分析某些贷款技术难以发挥替代作用的可能原因,以降低银行对小微企业抵押物要求,从而缓解小微企业信贷配给。研究结论表明:抵押率与借款企业违约风险显著负相关,抵押物作用机制中客户选择效应占主导地位;关系型和担保型贷款技术可以显著降低银行对抵押物要求,而财务报表型和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效应十分微弱;随着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但财务报表即使经过审计亦难以对抵押物形成有效替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贷款技术事前甄别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企业并购、拍卖、破产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债权银行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对借款企业实施接管。商业银行按照一定的运作模式和步骤去接管企业是可行的。但同时,应注意把握好几个问题:必须成立中介性接管公司;选择接管企业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处理好接管人和最大债权人两之间的关系;企业债权债务不因接管而变化;找准接管企业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在实体经济稳定、通胀预期强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要面临信贷紧缩环境,以及不良贷款"名降实增"的现状和趋势。商业银行如何提高其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贷款风险收益率,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积极经营和稳健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在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问题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特殊经济背景下,国家对银行责任等宏观方面,以及银行特殊性所产生的债权约束缺失等微观方面的治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在经济全球化挑战下保持活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已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种系统风险,其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积累的大量不良贷款。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聚集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借贷化、企业经营不善以及银行自身一些难以消除的因素。产权改革是解决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问题,同时也要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和建立信贷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动态非平衡面板系统GMM模型,对我国已上市的26家商业银行2004—2016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存在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两者之间的互动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受制于经济发展、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个体特征,如资产收益水平、流动性比率、投入产出效率等,尤其是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资本充足率不同的商业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变动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应健全资本充足评估及风险预警机制,适时调整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建立更加严格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以有效促进货币政策传导,增进货币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20.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信贷风险上升。这既有国际金融环境影响等外部因素,也有银行内部管理的内在因素,但最主要的是企业经营状部欠佳造成的违约风险。因此,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关键在于对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的控制。文章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出发,紧紧银行如何避免或减少企业的违约风险,进行贷前识别、估价风险。贷后监测、预警风险及对信贷风险的处理。针对银行重贷轻管的倾向,借鉴国外银行对企业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