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大数据技术在行业思维模式、信用信息采集规则与内容、征信产品及服务等方面对征信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在隐私安全、信息技术等方面带来了挑战,因此应树立科学合理的大数据使用理念,建立完备的隐私保护体系,扩充大数据总量,积极推动大数据技术变革,从而促进征信业在大数据时代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存在如下问题:缺乏相关立法保护消费者及规范征信行业发展,个人征信数据分散、收集难度大,消费者个人征信产品供给与需求双重不足且个人征信机构发展困难,个人征信体系重复建设,个人资信评估技术有待提高等。因此,应完善个人征信的法制环境,走市场化的个人征信体系发展模式,加强个人征信的行业监管与自律管理,加快个人信用标准化建设步伐,完善商业银行个人信用指标体系并提高个人资信评估技术。  相似文献   

3.
阿里巴巴集团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征信实践,掀起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征信建设热潮。结合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的"西湖品学大数据峰会"的内容,介绍阿里巴巴集团的大数据战略和征信体系建设情况,并与现有的央行征信体系进行比较,进而对阿里巴巴的大数据征信以及国外的成功案例进行简要阐述,可以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的企业征信体系的建立,既受企业内部提供高质量信用信息的积极性的影响,也受外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影响。运用几种博弈模型对企业建立征信体系内在动力与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完善企业征信体系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征信将形成三大数据体系:金融征信体系、行政管理征信体系和商业征信体系。金融征信体系是以金融业主管部门为主导进行建设,行政管理征信体系是以政府及其主要职能部门为主导进行建设,商业征信体系是以行业协会组织及其会员为主导进行建设。金融征信体系、行政管理征信体系是整个征信体系的基础供应商。在它们周围将会存在并逐渐发展出一批专业的、有一定规模的征信中介机构。这些机构以金融征信和行政管理征信开放的信息为基础,进行综合或深加工,制作出满足终端市场需求的专项征信产品和综合征信产品。这三大数据体系在征信体系中应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它们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每个体系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目的都是为整个社会服务,都是征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正确认识政府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模式应是公共征信与市场征信同时起步,共同发展。当前政府行政征信管理最主要的问题是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因此有必要建立国家级和省部级交换平台。政府信用信息应在市场成熟的情况下、在政府信用信息合理分类并实现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有条件地、有序地开放。  相似文献   

6.
当前央行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非银行信用信息作为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扩大征信数据范围,提高征信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比较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非银行信用信息的采集情况,我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征信体系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需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机制建设,以利于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采集非银行信用信息作为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扩大征信数据范围,提高征信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比较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非银行信用信息的采集情况,我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征信体系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需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机制建设,以利于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征信业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目前正在起步阶段。采集商务信息作为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扩大征信数据范围,提高征信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美国、欧洲等这些"征信国家"的信息采集模式,分析目前我国商务信息采集机制建立中存在的问题,就我国开展征信体系商务信息采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上海资信、安融惠众、阿里征信等互联网金融专业征信机构或“准征信机构”,P2P 网贷、众筹融资、大数据金融等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迫切需要对众多参与主体进行信息挖掘、分析和共享,互联网金融下的征信机构需求应运而生,并大体可分为互联网征信机构和大数据征信机构两种类型。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应充分利用两者的潜在市场需求,推动两种模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市场诱导性制度变迁的各自优势,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互联网金融征信服务机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国家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文化建设正处于探索实践之中。随着《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出台,尚有诸多难点如征信文化价值观的确立、征信文化体系构建与制度设计等深层次问题值得深思和探讨。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建立有效的征信文化机制,创新方式促进各种文化融合,大力加强宣传引导,积极推动征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企业征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相较于社会发展,还处于滞后状态,存在企业征信市场整体规模较小,公共征信部门业务简单,企业征信机构面临数据瓶颈,企业征信领域的各种要素受制于资源的条块分割等问题。在企业征信市场的有效性处于缺乏的状态,政府应当有所作为,要打破现有征信框架中制约市场发展的障碍,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制度设计,搭建企业征信基础数据库,鼓励市场参与数据分享和征信产品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地方企业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创新,也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首先阐述大数据技术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大数据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最后从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创新金融行业的征信体系、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等方面探讨实现大数据技术与金融行业融合的具体建议,以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推动我国金融...  相似文献   

13.
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关键.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凭借互联网开放平台的信息收集优势与数据挖掘能力,缓解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增强借贷的风险可控性,降低小微企业的征信成本和融资成本,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风险日益集聚.征信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征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网络借贷行业迅速发展,但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存在诸多风险.引入第三方个人征信有助于完善借贷违约惩罚机制,降低信用风险,促进网络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征信机构丰富信息来源,建立覆盖全国的征信体系.网络借贷企业与征信机构的合作应该实现征信披露法制化、征信申请自愿化、征信合作流程化和征信数据标准化,这样才能实现行业与征信机构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阿里巴巴利用电子商务独有的优势,摸索出的特殊商业征信模式——“阿里征信模式”体现出诸多优势:海量信用信息来源、出色的信息数据、独有的风险控制能力、高效的信贷流水线,但同时存在信用信息过于片面、贷款规模有限、金融业务经验欠缺、征信模式不可复制等缺陷.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针对我国金融征信体系的现状,应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对征信对象信用信息进行扩展,充分发挥金融征信体系的持续性优势,借鉴阿里征信模式进一步完善现有金融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旧征信系统发展脉络、功能差异以及两大征信系统(企业与个人)多方面对我国金融业信息化进程影响的研究,以期为下阶段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推进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初见端倪,个人征信体系的模式选择应研析和借鉴国外私营征信模式和公共征信模式的经验。国外较为成熟的私营征信模式数据来源广泛,并通过合同协议的方式取得,征信产品较丰富,付费使用,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共征信模式数据来源较窄,主要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获取,免费使用,不进行市场化运作。两种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信用水平、法律背景以及征信理念等。我国构建个人征信体系过程中,仍要立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结合我国继续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的需要,逐步发展和完善,应在地区试点的经验基础上,逐步推广,并采取公共征信模式,在条件完善时再向私营征信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8.
征信、征信体系与信用、信用行业、社会信用体系、信用评级等概念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厘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是征信建设与研究的前提。信用是一个动态、多层次的概念。征信衍生于信用活动,但又服务于信用活动。服务于征信的一系列因素构成征信体系。征信是信用行业、社会信用体系的子集,不能与其等同。征信与信用评级同属于信用行业,但差别极大,不宜把信用评级纳入征信范畴。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存在企业信用意识缺乏、征信法律体系不健全、征信监管体系不完善、企业信息分割严重等问题,应尽快提高小微企业的信用意识,构筑小微企业征信共享平台,完善小微企业征信法律制度,积极发展民营征信服务机构等,以完善我国小微企业的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20.
2015年将会开启网络征信元年。网络征信是网络行为的大数据。在从传统征信向网络征信过渡期,我国要制定更高更远的战略目标。建议把网络征信建设作为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把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重心放在网络征信上。征信机构的定位、征信业务许可、信息主体本人的权利与责任、信息所有权的归属、"全征信"的发展、产业政策的落实、信用资本的实现等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