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期货市场被西方经济学家们称为“理想的市场”。从1848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成立至今,期货贸易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趋重要,已经成为现代工商业界回避价格风险、发现远期价格以及优化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工具。与其他期货商品相比,石油期货贸易的历史是很短暂的,但由于石油工业特有的经济特征,石油已是目前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
石油市场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市场,不同的人往往看到截然不同的侧面。在政治家眼中,石油是政治博弈的工具;在军事家眼中,石油是军事对抗的筹码;在经济学家眼中,石油是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支柱;在金融家眼中,石油是金融投资的热土。  相似文献   

3.
进入2022年以来,在俄乌冲突升级、全球需求旺盛、库存低位运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际油价时隔8年再度突破100美元/桶大关。与2008年、2011-2014年的高油价相比,本轮高油价伴随着全球能源大转型。全球石油市场呈现高油价、高贴水、高毛利、高需求、低库存、低供应、强结构的“四高两低一强”特征。与此同时,国际石油贸易格局深刻调整,原油贸易流向发生重要变化,同类资源竞争加剧,出口国定价权和话语权显著增强,进口国成本大幅抬升。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建议中国在高油价下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国内增储上产,牢牢端稳能源饭碗;发挥消费市场潜力,持续增强贸易能力;完善战略石油储备轮换机制,尝试开展市场化操作;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石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危机后经济的逐步恢复,亚太地区石油需求出现了反弹,预计2000年需求仍将继续增长。由于亚太地区原油产量增长缓慢和需求不断增长,这一地区未来10年需要进口更多的原油。尽管本地区从大西洋区域进口的原油也在增加, 原油和油品主要只能由中东产油国来满足。在今后10年间,中东地区增另的石油出口量的80%将进入亚太地区相比之下,美国将继续使本国的石油进口来源更加多样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未来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俄罗斯石油市场现状及其走势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2003年出台了新的能源战略,目前正在制定《俄罗斯至2030年能源战略》,显示出俄罗斯通过石油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意图更加坚定。全面了解俄罗斯石油市场的现状和能源政策及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地把握与俄罗斯开展国际石油合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十一五”期间石油市场发展环境、面临问题与挑战、供需总量变化趋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石油市场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保持市场供需平衡,促进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高效、节约、安全的资源配置体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晓东 《中国石化》2014,(11):84-85
ISIS在伊拉克兴风作浪,再加上库尔德斯坦独立运动一浪接一浪,这些都足以引起国际石油市场的警醒。世界不应该将未来10年全球石油供应增长的宝都押在伊拉克身上。伊拉克不仅是世界第三大常规石油资源国,而且是目前提高石油产量最雄心勃勃的国家。伊拉克对全球原油供应至关重要。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全球新增石油供应几乎有一半来自伊拉克。但是,目前伊拉克国内硝烟四起,能否担起大任,让世人手里都捏着一把汗。  相似文献   

8.
1994年国内石油市场由于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以及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变化。油价的变化是:国家定价,市场引导,先升后平,稳中浮动。流通体制的变化是,原计划外原油除油田自用和合理损耗外,全部提供给石化总公司加工,成品油通过“一主二辅”三条渠道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受1993年下半年和1994年初进口油失控的影响,市场供过于求。预计1995年国内原油供应缺口不大,成品油供求会逐渐趋于平衡,油价总水平将与1994年基本保持一致。流通渠道尚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今后需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2007年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但国际石油价格涨声一浪高过一浪,经济因素和地缘政治共同作用将全球石油市场推向风口浪尖。2008年全球石油市场仍将面临高油价的考验,供求关系将趋于紧张。  相似文献   

10.
过去10年,国际石油市场剧烈动荡,油价大起大落。全球经济经历了时间长于以往的扩张期,新兴国家的石油需求迅猛增长,亚太地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石油资源。油价上涨在表现出明显的"需求驱动"特征的同时,其影响因素也呈复杂化和多元化的趋势。由于上游投资不足,供需基本面出现严重的紧平衡。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以及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全球经济将迎来又一轮的景气周期。展望未来,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量有望在近年超过发达国家,全球需求和贸易重心东移的势头更加明显;石油供应日益集中在少数国家,其潜在的政治风险将带来供应增长的不确定性。石油的概念将发生演变,并扩展至天然气凝析液、生物燃料、天然气合成油和煤制油等,导致整体石油品质变轻以及中间馏分油供需矛盾加剧。油价总体水平将继续走高,但由于金融监管加强,油价的大幅异常波动可能会受到抑制。未来油价底限取决于石油边际成本,上限取决于替代能源成本;油价本身的变动最终取决于剩余产能以及供需面。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政府与矿山企业博弈的矿业权评估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政府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唯一所有权主体 ,矿山企业因拥有矿业权而合法开采、加工国有的矿产资源。政府的矿业政策来源于并服务于企业 ;矿山企业的经营策略受政府矿业政策和管理行为的影响和约束。可见 ,政府与矿山企业是一种互动的博弈关系。矿业权评估是对未来矿业权预期收益的测算 ,需要对矿山未来的经营情况进行预测和模拟。本文以解决矿业权评估问题为目的 ,运用博弈论的理论方法分析研究政府与矿山企业的关系 ,构建这种博弈关系下的矿业权评估模型。一 .政府与矿山企业的…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环境保护标准是企业改善劳动条件,美化作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环境保护标准是企业树立环保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石;环境保护标准是企业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的手段:指出,环境保护标:隹与企业经济效益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处理环境保护标准与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近年来国内企业各类事故频发,安全生产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交通事故、火灾、爆炸、井喷等事故的不安全因素较多,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诸多风险。这些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方面的缺陷。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立足实际,不断创新,推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石油企业质量监督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石油企业不断规范质量监督管理,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采购物资和自产产品质量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控制。根据石油企业的行业特点,针对产品质量特性要求,就如何提高石油企业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以及制度建设、抽查计划、抽查重点、验证采购、不合格处理等环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浅析标准化与企业其他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企业是市场主体,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之间综合素质,特别是技术优势的竞争。企业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建立起高效率的、有应变能力的生产经营体系,尤其是要努力提高职工素质,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2005年9月21~22日在韩国首都首尔召开了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经济专业委员会、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和韩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05东北亚石油经济论坛”。会议特别邀请欧佩克石油市场分析部主任M.Alipour-Jeddi先生到会,并做了题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及展望”的专题演讲,受到与会300多名代表的热烈欢迎。现根据M.Alipour-Jeddi先生演讲的现场录音,整理刊登,以飨广大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数量急剧增加。石油安全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而我国煤炭与天然气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统筹规划并合理利用煤、油、气资源,通过煤化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3个行业技术上的互相借鉴,资源上的互相替代,产业链的互相补充,尽量减少石油的消耗,以减轻对进口原油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石油物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非上市部分(存续企业)做专、做强的主营业务之一,而石油物探企业是CNPC“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实施者之一。目前CNPC的物探人才虽然整体上力量较强,但由于高度分散,难于形成拳头优势,石油物探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结构和管理水平也难以适应市场全球化的挑战,因此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造和重组,以提高在市场全球化形势下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行石油物探股份制重组,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和丰富市场化运作经验,为真正成为国际化的石油地球物理服务公司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重组过程中,应注意严格界定产权,认真做好辅助业务和富余职工的分离工作,正确处理好股份公司与各投资主体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重组、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