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只要有自己的专长,产品精致、有特色,服务到位、有声誉,市场份额就一定能不断扩大,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前进。不久前在一些省市调研,同民营小企业经营者座谈。他们说:"经济进入新常态,主要是大企业的事情,我们这些民营小企业能做些什么?我们在经济新常态下能起多大作用?"这个问题有一定代表性,需要认真解答。  相似文献   

2.
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这三项成为现代人们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好在人类足够聪明,给我们这些"懒惰"的人发明了吸尘器这种东西,给扫除卫生减轻了不少工作量。而近年来,市面上又出现了一种叫做"智能扫地机器人"的产品,可以在没有人看守操作的情况下自动清理地上的灰尘。也正是由于多了这样一种选择,很多人开始纠结起来:究竟是应该买传统的吸尘器,还是扫地机器人呢?本期就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吧。  相似文献   

3.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全身心地投入,对得起自己生命的时光,真切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这个时代,人们都很忙。但此刻你在忙什么?有没有认清所忙事情的目的和意义?如果没有,那么无论你正在做什么,请暂时放下它,问问自己:我在忙什么?我的心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会用固定的模式来理解生活,说这才是"享受":比如要有大房子,最好还配个大花园,有贤惠漂亮的  相似文献   

4.
LANDesk作为一家世界级的软件公司,目前在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都有其分支机构,如何管理好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呢?管理要点一:抓住重要的,CEO不可能面面俱到王茁:作为CEO,每天会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应该马上做,什么可以不去做?在芝加哥大学的管理课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坐标体系:横坐标是重要性,纵坐标是紧迫性,大部分人常犯的错误是先做一些紧迫性的事情,而放弃了重要性的事情。实际上每天每个时刻都会有问题发生,都是需要马上解决的,但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先做重要的事情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公…  相似文献   

5.
<正>海华什么都可以改变,惟有学习和创新不能改变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感受到企业的亲情文化,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感受到企业是一座坚强的靠山现在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公司做事情,大公司做文化。"我公司现有纱锭20万枚,员工2000人。从规模上讲,既不小,又不大。所以我们既要做事情,又要做文化。近年来,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兴企"的建设与实践,努力打造具有海华特色的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市某村民问:我们村的地在大运河边上,现乡政府称因运河公园建设,需要承包农户将这些土地(有30年的承包合同)流转出去,但由于这片土地是村里最后一批农田,乡政府给的价格又低,涉及的农户都不同意流转。请问:乡政府能否因建公园的需要强迫农民流转土地?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我们处理事情一般分为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常常去做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则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就会常常为了病痛烦恼。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往往紧急的事情给人的压力比较大,迫使人们去赶紧做.相对来说重要的事睛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以压力为导向的.压力之下,总觉得非要先做紧急的事情,结果就是永远到处救火,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梅君 《中国审计》2003,(16):30-31
挂个虚名,既没有权利,也不负责任,类似的事情很多人都做过。在“大家都负责,谁又不负责”这种名为“集体负责”而实际没有人负责的体制下,许多人都是乐得做个人情。但有人却为此付出了代价。在中国资本市场,通过中国证监会坚持对陆家豪的处罚,在一定意义上宣告了“集体负责制”的终结。那么,陆家豪是何许人也?他为何受到处罚?他状告中国证监会为什么会最终败诉?这一案件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9.
《中外管理》2015,(3):9
2015年4月26日-5月5日这是一个国土还没有北京大,且基本都是沙漠,人口仅等于一个东莞,但人均GDP却足足是中国的6倍,被视为"全球创新之源"的神秘国家。为何犹太人亡国两千年,历尽磨难,却能灵魂依旧、文化弥坚,甚至以寡敌众而越战越强?为何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洛克菲勒、巴菲特、基辛格等各行翘楚,都是犹太人?为何这个"一无所有"的沙漠小国,上市创新公司数能超过全欧洲,科技创新能比肩美国?这是一个我们很不了解,但要想真正创新,就必须去了解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管理之"理"     
管理就是管得有"理",而对于"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这正如俗话所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使得"清官难断家务事".这种"理"有时开诚布公,既能说又能做;有时背后操作,只能做不能说;有时言行不一,只说不做;还有时不说不做,但心中有数,待机而发.乍一看,这些"理"似乎都是有意识的理性思考结果,但实际上更多地受到人们内心深处某种不由自主的潜意识影响.  相似文献   

11.
粗粮扎嘴、柠檬发酸、大蒜太冲、苦瓜太苦……很多食物的"口感"常常让人望而却步,但它们却是被营养学家们推崇的保健食物。难道食物也是"良药苦口"吗?营养学家们道出了个中缘由。热爱甜美、精细、香浓的食物,不喜欢苦涩、粗糙的食物——其实从我们很小的时候,这种口味就已经形成了。这也不能怪人们挑剔。其实,上述这些保健成分,也同时有一些副作用——在摄入量过大的时候,会妨碍蛋白质、  相似文献   

12.
给员工加冕     
和周总的访谈被安排在早上9点,周总一脸倦容:“真不好意思,昨天刚出差回来,把一些最紧急的事务处理完就已经3点多了,今天手上还有不少的事情等着处理……”访谈过程中,财务管理者拿着大叠凭证进来,“周总,麻烦您赶紧看一下,这些等您签字都好多天了,您不签采购部、市场部他们都没法工作……”“我给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有休息这一说,下边的人做事还推来推去”、“我也想过授权,但是有些事情下边做了我不放心,没办法,最后还是亲力亲为……”下午3点,市场部小吴访谈。小吴说:“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什么都要汇报请示,在等待的过程中,好多机会就错…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改革连续攻坚,1995年面临的改革问题尤其尖锐。破产,失业,兼并(我们还不大习惯使用"吞并"这个词)……这些让人有震荡感的词汇,扑到了眼前。这些事情上,交织着城市经济中的一系列矛盾,特别是一部分人必然地因此失去自己的工作机会。更使得人们不能不关注它的每一步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1995年既称作"企业改革年",又称作"劳动权益年"——是的,有震荡,同时就应该有缓冲,有保险阀。人们劳动的权利尤其应该花大力气保障。下面几篇稿子,讲的就是这几层意思。  相似文献   

14.
引言:在管理中,很多人将小事看得太容易了,看作细枝末节,不屑于去做,即使做了,也不愿意将事情做细、做透,结果难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错误思想也导致了我们只能在肤浅的层面及粗糙的水平上不断地重复着,再重复着。这里,我们打开《细节决定成败Ⅱ》,用小细节,讲述大话题。帝国亡于铁钉——细节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新书架     
《习惯的力量》作者:[美]杰克·霍吉译者:吴溪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定价:16.80元导读:也许你已经读过很多励志书,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成功是什么,以用实现成功还需要什么。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看过后,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为什么?原因就是,这类励志材料都把重点放到了“哪些事情能让我们成功”上了,而这些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我们缺少的正是能阐释“如何把那些成功所必需的事情坚持下来”的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和帮助。也许我们过于在意那些优秀的人表  相似文献   

16.
有人感叹,十年前IT热、手机热、股票热、房地产热……好像做什么都能赚钱,而这年头资金紧、电力紧、地皮紧、环保压力……好像做什么都不赚钱。因此,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是,在"配件牟利"现象中,不乏品牌制造商、大企业的身影。这些制造业巨头厂商们何以沦落到靠"配件牟利"?他们的利润去了哪里?  相似文献   

17.
对话何享健     
《中国企业家》:我们杂志曾经有个封面故事叫《佛山劫》。很多佛山市的著名企业如健力宝、科龙都倒下了,有的是两代企业家倒在了同一个地方。有人说顺德的环境不太好,为什么美的活得很好?何享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我们是做企业,不依赖政府。但政府提供的有利条件要利用起来,  相似文献   

18.
心香一辩     
我有幸成为&;lt;秘书工作&;gt;的一位读者和作者,偶在贵方宝地“露露脸“,编辑部说是我支持了他们,而我却说应该感谢他们.其实我们都是真诚的,正如文学大师冰心所言:“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难道我们不都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么?……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电脑程序和Internet无限度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推动世界进步的力量从国家、企业转移到每个人自身。人们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世界变“平”了。组织从最初发展阶段的个人分工、定位模糊,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等级有序,曾经是组织管理的一大进步。但在世界已经与过去大大不同的今天,部门、单位、职责和等级这些过去令企业引以为豪的管理名词现在却成了使组织中的人们互相隔离和孤立的藩篱:上下级之间开始互相抱怨;各职能部门之间也相互推诿责任;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试图维护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不从全局出发去考虑对整个组织最有利的事情……解决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张开双臂迎接一个组织变革的新时代——组织3.0时代。  相似文献   

20.
王亚 《楼市》2012,(6):50
我们从来不缺契约,问题是我们长期以来提不起‘精神’。写在纸上的是市场契约,写在我们心里的应是诚信与道德契约。奋战在各大售楼处的"房闹"们:各位辛苦啦。你是我的邻居、朋友、亲戚或者同事,我们素未谋面,但你就在我的身边。人们叫你房闹,联想到医闹、薪闹等,看来你们都是弱势群体。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转眼间就这么蒸发了,搁谁谁不悔?搁谁谁不痛?有冤、有怨有不解,无权、无势又申诉无门,貌似逼良为"闹",你们有一万个"闹"的理由。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