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豫川 《经济学家》2003,(5):123-124
我国西部传统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网络经济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对西部而言,处理好传统优势产业与网络经济的协调促进关系,促进其深度融合,既是在重大机遇期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阐释,也是缩小东西部“数字鸿沟”,弥合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和现实之举。一、产业融合是西部克服数字鸿沟的现实途径信息产业发展的现实差距说明,在传统产业尚具有一定优势的前提下,西部地区试图通过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试图通过全面发展网络核心技术产业以求达到发展网络经济这一目标在目前并不成熟,必须考虑将西部的现有传统优势资源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2.
信息产业的垄断形成机理及其反垄断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信息产业最基本的特征人手,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研究信息产业垄断的形成机理,并结合微软、苹果和谷歌的案例,分析垄断力量的形成以及反垄断新格局的出现,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反垄断政策。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产业,垄断具有了新的特征,即对于建立在专利技术之上的技术标准的垄断。信息时代反垄断面临着如何解决标准的公共产品性和专利技术的私有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在促进公共利益的同时又不妨害企业创新的激励,反垄断政策需要作相应的改变。我们主张,反垄断政策在真实网络领域和虚拟网络领域应该有所不同。在真实网络领域,反垄断政策应以引入竞争为主;而在虚拟网络领域,政府应尽可能促进垄断性技术(标准)的开放,有效限制垄断者的反竞争行为,并在鼓励技术创新和促进社会福利提高之间找到恰当的均衡;同时应适当限制垄断产品的价格。除了反垄断措施以外,促进竞争性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对于瓦解垄断势力和限制垄断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欧盟取消班轮公会的反垄断豁免权带给班轮运输业不小的影响.班轮运输业的反垄断豁免问题应归属于堪称"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范围,而反垄断法的立法与执法有着深刻的经济理论根源,即受到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和变化的影响.本文揭示班轮运输业反垄断豁免问题发展过程的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背景,分析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对班轮运输业反垄断豁免问题的影响,并根据产业组织的最新理论预测班轮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论战略产业扶植培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反垄断立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的角度入手,总结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占主导地位的行政垄断,从概念的界定、形成的原因及立法现状等方面进行剖析.最后,阐述对反垄断立法的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融合背景下产业合作网络的嵌入性竞争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嵌入性视角分析了关系嵌入性与结构嵌入性的产业合作网络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产业融合背景下产业合作网络的嵌入性竞争优势的演变,最后对新环境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向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全面革新,我国零售业发展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为了更好的顺应市场需求,零售业的整体经济结构也要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争取在大范围内实施产业融合,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链结构,全面促进我国零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之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润.本文也会对产业融合背景下零售业演化与创新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进而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莹 《经济与管理》2011,25(12):75-78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辽宁省制造业各行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度。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在产业间出现融合扩散倾向背景下,辽宁省信息产业集群应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创新产业集群并构建国际化产业创新网络等,以推进其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旭波 《生产力研究》2006,(7):204-205,214
近年的实践表明,产业融合成为经济系统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产业之间的传统边界日趋模糊化,各产业部门的增长率的差异大大缩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减弱。因此,产业融合将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产业融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如何导致产业融合现象的发生。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则是这种溢出效应的表现之一。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拥有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基础 ,不同产业之间传统边界的模糊导致了产业融合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垄断就是国家或企业独占市场资源,反垄断就是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进行干预的手段。而对我国运输产业而言,垄断的现象还十分严重,而如何进行反垄断和对这种情况进行有效的规制,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本文结合《反垄断法》和对我国运输产业的认识,谈谈对反垄断和规制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D'Aspremont建立的二阶段模型及其他学者的后续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企业间研发勾结模型,分析了产业间的替代关系对企业研发合作的影响。文章研究表明,产业融合状态下,研发勾结比自主创新更加有利,且勾结程度随着研发溢出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从微软案看美国反垄断政策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大慰 《财经研究》2000,26(8):15-20
本文在探讨美国司法部和19个州联合起诉微软公司的垄断案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反垄断政策的理论根据和美国反垄断政策的历史演变,以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高创新、速度型、全球性为特征的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垄断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对传统的反垄断问题也提出新的挑战。通过探讨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新特征,阐述了网络经济时代反垄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对当前我国反垄断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产业融合背景下我国会展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与旅游业有着天然的产业关联性,两者的联动效应正不断加强,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也越发显著。文章依据产业融合理论,对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我国会展业与旅游业在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实现两者有效联动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市场对外开放条件下政府反垄断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反垄断以维护公平竞争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 ,但在市场对外开放的条件下 ,政府反垄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政府反垄断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中国市场对外开放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对外开放所面临的国际经济背景、外国政府的现行反垄断政策及其可能的变化、国际规则或双边规则以及多边规则对政府反垄断政策选择的限制等因素。要以促进竞争作为政府反垄断政策的基本原则 ,以国民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政府反垄断政策的目标取向。当前政策着力点是放松对本国企业垄断的管制 ,强化对外国企业垄断的管制 ,根据外国政府反垄断政策的动向调整本国的反垄断政策。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理念已经到来,在我国很多的企业之中,尤其是一些传统的企业,"互联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不断的分析和研究,适当引入"互联网+"的理念,不断转变整体的企业运行,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之中,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其中财务管理部门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岗位,在整个企业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针对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通过不断的研究,实现真正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为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王涛 《时代经贸》2007,5(9Z):39-40
知识产权人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不适当地扩张了垄断权的范围,或凭借合法垄断进一步谋求非法垄断或优势竞争地位的目的时,其行为就应当落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这种规制的目的是纠正不适当的权利行使给社会竞争秩序和社会整体利益造成的损害,使之恢复到正常的法定垄断范围。本文在肯定知识产权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反垄断立法对滥用知识产权行为规制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9.
促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顺应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农业"转方式、优结构、提效益、促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弱、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要素瓶颈制约尚未突破等问题。因此,应从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新兴业态、培育多元主体、创新利益联结形式、激活多种要素等方面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行业管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实现了产品和市场的融合发展。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产业价值链原先的结构得以打破并重构,产业融合开始出现并逐步深入。文化产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工业旅游、动漫产业园和工业设计等。在政府扶持、人才支撑、技术推动和网络创新等路径下,可以实现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