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苗行 《河北金融》2013,(8):66-67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不断发展,涉及的关联企业逐渐增多,关联企业担保在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时有出现,这种担保方式增加了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难度,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风险控制管理此类贷款,潜在风险将大大增加.本文通过对关联企业保证担保贷款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信用社防范关联企业保证担保贷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联交易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联交易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一)信贷集中性风险目前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度以及多数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都规定了对单一客户(包括其关联企业)的最大贷款或授信比例,银监会也发布了《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控制对单一客户信贷过度集中的风险。但在目前关联方关系比较普遍、隐蔽、复杂的情况下,很难区分关联贷款,增加了控制的难度。而且我国多数银行都实行分支行体制,分支机构遍布各地;企业集团随着业务的发展也不断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在各地建立关联企业,其形式各异,单凭表面很难确定其间的关联关系;目前银…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贷款由关联企业提供保证担保屡见不鲜。如何防范和化解关联企业保证担保的风险,保障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是当前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如何界定关联企业及其表现形式,探讨关联企业保证担保的法律风险和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和化解关联企业保证担保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浅谈农村信用社关联企业保证担保贷款的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不断发展壮大,涉及的关联企业不断增多,关联企业担保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中也屡见不鲜,但这种担保方式增加了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难度,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风险控制习惯来管理这些贷款,势必引起不良贷款的产生。本文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关联企业保证担保贷款风险及表现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5.
隐性关联企业贷款风险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各商业银行日益重视企业显性关联并采取了一定的风险控制措施,但企业隐性关联尚未引起银行的足够重视。由于隐性关联难以识别,不少企业试图通过该种方式来避免银行实施的关联管理和授信总量控制。本文在对关联企业的含义、特点及其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加以解释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隐性关联企业贷款的潜在风险及国内银行对隐性关联企业贷款风险存在控制缺失的现状,进而从改善内外部环境、建立风险识别信息系统和强化最后保障性控制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风险防范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关联交易在企业经营中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和积极的一面,但关联交易毕竟是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因利益驱动等方面的影响,容易产生不公平或不规范的交易,不仅会对企业某些股东的权益造成损害,而且会向社会披露非客观、真实的信息。对银行业信贷管理来讲,企业关联方的交易是应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的;对于银行业信贷人员或管理人员来讲,无论是贷款调查、审查或贷后管理,重视关联交易就要客观认识关联交易和识别关联方,分析判断后对其关联交易  相似文献   

7.
当前,以企业集团为主的关联企业间的关联关系日趋错综复杂,一些集团公司盲目扩张、管理混乱、缺乏诚信,利用关联企业多头套取银行资金,或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产,甚至逃废银行债务,给商业银行贷款带来严重风险。本文在深入剖析关联企业的表现、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在近几年对商业银行信贷类资产的检查中,我们发现关联企业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占比逐渐加大。部分关联企业为融通资金,采取互相担保的方式向银行套取信用和贷款的现象也日益突出,一些企业的担保总额已接近甚至超过其净资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此外,一些集团性关联企业不良贷款出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引起了我们的高度警觉。为深入了解关联企业贷款的现状和潜在的风险,我处调研组深入北京市部分商业银行对此课题进行了现场调研。  相似文献   

9.
"借壳"贷款是指部分公职人员、商贸户、关联企业(以下称为出资人)从银行取得信贷资金,存入小额信贷机构,通过小额信贷机构转贷给企业或个人。"借壳"贷款转投"危机四伏"。无论是公职人员、商贸户还是关联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应该是通过严格审  相似文献   

10.
“借壳”贷款是指部分公职人员、商贸户、关联企业(以下称为出资人)从银行取得信贷资金,存入小额信贷机构,通过小额信贷机构转贷给企业或个人。“借壳”贷款转投“危机四伏”。无论是公职人员、商贸户还是关联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应该是通过严格审批的,但其却将贷款存入小额信贷机构,一方面改变了贷款用途,另一方  相似文献   

11.
关联企业制度与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监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保福 《金融论坛》2004,9(10):41-45
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十分重要.频频发生的关联企业巨额贷款损失案件暴露出我国现行关联企业制度的缺陷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机制的漏洞.我国亟待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首先,国家要完善关联企业立法,从法律制度上保障银行债权;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以及关联企业信贷信息咨询系统,并做好对关联企业贷款的统一授信、贷前调查和财务分析,选择合适的借款主体和担保方式,在借款合同中设置预防性条款,加强贷后管理;最后,银行监管机构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对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集团企业蓬勃发展,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重点支持和营销的客户群。集团客户组织结构复杂,信用状况参差不齐,给银行信贷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随着蓝田、银广厦、周正毅关联企业、深圳彭海兄弟关联企业、德隆系等企业集团或家族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的相继出现,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远 《新金融》2004,(11):40-42
近年来从蓝田、银广夏、上海周正毅关联企业、深圳彭海怀兄弟关联企业到铁本等企业集团或家族关联企业贷款相继出现了问题。如何破解关联企业信贷风险这一难题,使商业银行不再因"铁本"而"贴本",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燃眉之急,也是各家银行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铁本为鉴,剖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控制关联企业风险的"软肋",提出了防范和控制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基层央行在账户监管中发现通过虚假出资、垫资等手法,办起了大批“空壳企业”,此类企业通过开销户,申请银行卡特约商户、申请贷款、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又与金融机构有着诸多关联。  相似文献   

15.
关联企业信贷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企业贷款不规范乃至贷款欺诈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基于对莆田市关联企业信贷管理情况的调查,重点分析了关联企业信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严审贷、统一授信、监测预警以及强化法律制度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雷达  贺煜 《新金融》2003,(9):26-27
企业逃废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有偿还能力故意拖欠贷款本息;(二)提供虚假的贷款申请材料,骗取银行贷款;(三)恶意提供虚假或权属不清的担保登记,拒绝重办或补办贷款担保手续;(四)挤占挪用贷款或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产,造成贷款沉淀;(五)利用破产或合并、分立、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兼并等改制机会,故意逃废金融债务;(六)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继续拖欠贷款本息;(七)担保单位不履行约定的担保责任;(八)其他恶意拖欠贷款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融资难、贷款难以及结算难等问题是困扰小微企业的现实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积极结合小微企业发展现状,推出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选择民生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简要概述了小微企业贷款的内涵及主要特点,指出了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存在问题,重点从准确定位服务群体,健全激励约束制度;建设专业化的队伍;建立高效地审批机制,提升贷款业务效率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分析了集团(关联)企业的表现形式和运作特点;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对集团(关联)企业授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授信出现风险的原因;最后针对集团(关联)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去年以来,我省中行系统积极进行改革,开拓新领域,开办新业务,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给予尽可能的方便.全省中行已经开办的新业务有:1.抵押贷款业务.允许企业以现汇、固定资产、产品、信用证等作抵押,从中行借入人民币或外汇流动资金贷款.中行大多数机构都已办理此项业务.抵押贷款对缓解企业的人民币或外汇流动资金周转困难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分析了集团(关联)企业的表现形式和运作特点;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对集团(关联)企业授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授信出现风险的原因;最后针对集团(关联)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