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位:未来广州商圈第四极人口:常住人口达到176万人,为广州市人口第二大区。市场:优质商业面积存量将达到约60万方,大型MALL和OUTLETS将成两大发展趋势。前景:将从一个社区级和区域级的商圈跃升为都市级的商圈。点评:番禺商圈是广州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这需要近10年的培育期,切不可贪图快。——by王先庆(广东省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谈番禺商圈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住人口持续扩张,以及广州市交通设施日益改善,都为非传统零售市场带来新的投资开发热点。其中,海珠区江南西商圈正成为新的大型商场项目集中地。  相似文献   

3.
正万博商圈若能克服交通和规划等短板,那其具备的五大优势助其升级为"市级商圈"就值得期待了。近年来,万博商圈的发展脚步总是引起业界的各种关注。我认为,万博商圈的发展既有其优势,亦有其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在广州城市总体规划提及的"一个中心,两个城市副中心"中,其中一个副中心就是指番禺"万博·长隆"区域,然而,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此板块还处于区域级商圈的阶段。我们说,如果要达到"城市副中心"级别的话,这个商圈需要覆盖整个城市的潜在消费者,从这个角度  相似文献   

4.
番禺万博商圈是广州商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广州的第四商圈,也是可以辐射整个珠三角的都市级现代化商圈。  相似文献   

5.
番禺万博商圈是广州商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广州的第四商圈,也是可以辐射整个珠三角的都市级现代化商圈。  相似文献   

6.
番禺万博商圈是广州商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广州的第四商圈,也是可以辐射整个珠三角的都市级现代化商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居住郊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郊区尤其是近郊地带逐渐成为住宅开发和消费的热点区域,而在近郊购房者中,又多来自于中心城区的郊迁人口。居住郊区化受城市空间发展、家庭生命周期、交通条件改善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着特定的规律,并与郊区的住宅建设息息相关。探讨郊区化人口的居住行为和特点,无论对提高住宅的开发效益还是对郊区住宅建设的有效管理都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我国城市居住郊区化发展的历史较短,其中的规律还不明显,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则要成熟得多。为此,本文将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为例,探讨居住郊区…  相似文献   

8.
<正> 通常,在进行商圈设定与顾客调查时,下列几种因素是必须掌握的: 1.商圈内所得水准的高低。 2.职业的种类或顾客的属性。 3.有关年龄层的构成。 4.对于流行意识的反应。 5.通常进咖啡馆消费的特点。 6.家庭收支的特性。 通过这些资料的调查与分析,在人口区域特性基础上对商圈的特性有所  相似文献   

9.
东部地区历来为北京市写字楼市场的重中之重,包含了北京市最大、最著名的几大商圈,像CBD商圈、建国门商圈、燕莎商圈、朝外商圈等一直是东部写字楼市场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伴着2008北京奥运的脚步,北京区域商圈将全面升级,近郊区域商圈已经开始引进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及主题,实现差异化的经营。  相似文献   

11.
以武汉徐东经济商圈为对象,在分析商圈与物流系统关系的基础上,论述和构建了基于城市商圈的区域物流系统结构模型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2.
徐斌 《楼市》2006,(13)
杭州的商圈,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变迁,湖滨商圈曾是杭州最著名的商业中心,之后随着武林商圈的崛起,湖滨商圈黯然失色,然而最近两年又重现其辉煌的影子,沉寂已久的吴山商圈也成为炙手可热的商业地块……这是十多年城市发展、商业进步的见证。随着杭州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格局的演变,功能结构的变化,杭州走向多商圈时代是必然的趋势。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杭州市区商业网点2003—2010年发展导向性规划纲要》首次确定了杭州四大区域商业中心和12大区域商业副中心。这些规划中的或者已经在建设发展的区域商业,无疑将是杭州走向多商圈时代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城市副中心商圈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各地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 ,许多城市都面临着老城区商业中心的改造 ,城市副中心新商圈的建设问题。因此 ,商圈定位问题也一再被人们所关注。文章从解释商圈定位的涵义入手 ,阐述了城市副中心商圈定位 ,对政府的远景规划、商业方向的定位、零售业态的选择、房地产项目以及区域发展等的意义 ,探讨如何从商圈辐射力、商圈引客效应、商圈向心力、商圈竞争力、商圈发展潜力等方面对将要改扩建的商圈进行分析 ,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城市副中心商圈定位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上海市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外来人口居住的空间分异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中心城区呈现产业结构主导人口结构的特征,远郊区呈现人口结构主导产业结构的特征,近郊区二者的关系取决于住房的可得性。当一个区域住房可得性较高,则容易成为外来人口的集聚区,并形成外来人口主导产业发展的特征。因此,住房政策、居住管理可以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从而起到调控大城市人口流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导刊》2011,(10):68-69
一般来说,衡量商圈的商业价值可用单位租值加以量化,而商圈定位则至少包括六个维度来判断:商圈容量及区域辐射力(以商业总面积,商圈半径为重要指标)、商圈构成(零售商业形式,购物中心,百货,街铺,商业裙楼及其各自占比)、商圈品牌档次定位(各业态的代表品牌,国际品牌的渗透度)、商圈活力(过去一定时间内商圈品牌更换频率,国际品牌增加量)、  相似文献   

16.
邹瑞霞 《东方企业家》2008,(11):105-106
背靠亚洲最大的居住社区,面对北城最为混乱不堪的交通,商圈经济让天通苑不断克服着自己的短板。  相似文献   

17.
古民信 《乡镇论坛》2011,(17):13-13
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多数青壮年进城镇打工,加上学龄儿童进城住校上学,实际在农村居住生活的人口仅占农村总人口的48%左右。在农村居住的6.8万人中,50周岁以上的3.43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伤病残人口0.8万人,丧失劳动能力人口0.57万人。  相似文献   

18.
陈炜  章艳芬 《楼市》2013,(Z5):102
"商业讲求共赢。"就新天地商圈而言,陈炜看得很明白,"板块商业的定位规划,通过集群效应形成规模优势,通过差异化定位形成特色,共同支撑起新天地商圈多功能商业、商务服务平台,彼此形成互补。"以住宅为主题,辅以商业、商务配套的中国铁建·国际城,与板块内其他综合体形成差异化定位,塑造一个以居住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综合体。  相似文献   

19.
《楼市》2004,(19)
提起杭州的商圈,真正成熟的只有武林商圈,这是十多年城市发展、商业进步的见证。但是,随着杭州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格局的演变,杭州走向多商圈时代是必然的趋势。 今年上半年出台的《杭州市区商业网点2003-2010年发展导向性规划纲要》,首次确定了杭州四大区域商业中心和十二大区域商业副中心。四大区域商业中心1.庆春东路区域商业中心 庆春东路区域商业中心位于庆春东路以北,秋涛北路以东,新塘路以西,  相似文献   

20.
商圈理论是各种商业、服务业企业选址时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指出在市场消费能力均匀、各商家(或中心)竞争力相同、市场竞争充分且交通成本相对较小时,各商圈呈正六边形排布,商圈区域为其门槛区域的3倍,连锁店的开设应以h=2√3r为边长呈正三角形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