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近几年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成绩很大,但经济生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社会总需求连年超过总供给,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发展。对于这几年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严重程度存在着不同看法,对于如何争取总供求的基本平衡想法也不相同。为了正确认识这几年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的状况,最好是能在数量上测算出两者的差额,同时要弄清楚这几年需求膨胀控而不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出现了持续的超出“温和”范围的通货膨胀。这种情况把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力吸引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问题上。不少人的判断是社会总需求已经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因而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以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从1985年开始,国家实行财政和货币的双紧政策,以约束总需求增长。但是,实际执行中的“一刀切”不可避免地迫使经济增长速度骤然下降;到1986年第二季度,几乎跌到零增长水平。于是国家不得不重新调整政策,防止“滑  相似文献   

3.
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避免通货膨胀,就要采用合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当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就要采取松的政策措施,扩大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就要采取紧的政策措施,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正> 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围绕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采取怎样一种对策,我国经济学界在运用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上展开了一场相持不下的论战,形成了所谓“需求不足论”和“需求膨胀论”两种对立的观点。他们主要依据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韵总量关系去寻求理解和对策。争论双方虽然都是依据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经济形势,但使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含义却迥然不同。一方认为,“对于经济分析者来说,可以用各年度的社会总产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测度已实现的总供给的增长,用各项贷款总额的增长率测度总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陶为群 《经济师》2011,(1):80-81,85
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一个重要部分,将这个部分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与模型连通,能够对沟通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分析体系产生重要作用。以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之视角剖析,遵循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中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可以分解成投资品供给与需求平衡、消费品供给与需求平衡两个部分。两部类扩大再生产与两部门经济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具有相合性,并且体现了比通常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经济。文章引用《资本论》中的举例,对所论析做了算例验证。  相似文献   

6.
肖钦 《经济纵横》1990,(8):20-24
<正> 一、我国经济失衡是供给短缺型失衡从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的相对性质来说,总需求过度是相对于总供给短缺而存在的,但当我们判断经济失衡性质时无论是总需求过度,还是总供给短缺,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意义。把我国经济失衡的性质归结为供给短  相似文献   

7.
[一] 货币供给决策问题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问题。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和国民经济的效率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主要调节目标。国民经济的效率增长,是在相当一段调节考虑期间内,由结构平衡所允许的尽可能快的国民收入增长。这种效率增长的含义自然也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即一定时期存在的、可供挖掘的资源潜力得到充分利用状态下达到的大体均衡。显然,不同的经济成长目标下会产生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会形成不同均衡水平的供求关系。一个较低均衡水平的社会总供求关系肯定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效率增长目标的实现。而一旦社会总供求关系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实现了均衡状态,国民经济效率增长的目标也就自然地得到了实现。然而问题在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的矛盾运动的总体反映,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及失衡是由千差万别的个量  相似文献   

8.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供给模型在开放经济条件上,宏观经济平衡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国内部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且还取决于进出口状况。先来看社会总供给公式: AS=C+S+G_t+M (1) 其中AS表示社会总供给,C为消费品供给,S为储蓄,G_t为政府收入,M为进口。而社会总需求则表现为: AD=C+I+G+X (2) 其中,AD表示总需求,C表示消费需求,I表示投资需求,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那么,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公式为:  相似文献   

9.
一、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一)它是调节总供求的有力手段。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在三大规律的作用下,社会总需求不足,因此导致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为此,政府——公众利益的代表者,就必然要承担起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影响总需求、实现国民收人均衡的目标。而政府购买支出则是其常用的一种工具。在通货膨胀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政府就可以减少政府购买,压缩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遏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人们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政府就可以…  相似文献   

10.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三个模型,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文章从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出发,分别就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变动影响,结合实际事例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总需求不足的财富分配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由来已久。在市场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总是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尽管古典经济学家们利用利率来解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认为利率的调节终究能使储蓄等于投资从而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但是1929-1933年发生的全球性的大萧条引起了对古典经济学均衡理论的怀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凯恩斯理论。  相似文献   

12.
当代宏观经济学把总供给看成是物价水平的函数,而经济增长理论又以社会总生产函数为基础。那麽总供给与总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总供给与总生产函数的微观基础是否牢靠?本文从各个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出发研究这些问题,找到了社会总生产函数和社会总成本函数的构成形式,并证明了社会的产品总供给和要素总需求正好是在社会总生产函数下,实现社会利润最大化的产品供给与要素需求,从而为宏观经济学中的总供给和总生产函数建立了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我国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总供给,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投资规模增长很快,名义积累率也明显偏高。有人认为投资膨胀是导致社会总需求膨胀的重要原因,为此应该压缩投资规模,降低积累率。这种似乎可以视为常识的看法并不一定正确,关键在于现在统计的积  相似文献   

14.
<正> 控制货币投放是银行进行宏观控制的关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家可以自觉地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控制。宏观控制的首要目标是在价值量上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在使用价值量上保持商品供应的品种与社会各种需求基本上相适应。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本文着重研究货币投放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价值量上的平衡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逐步由总供给方转向总需求方。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需要着眼于解决国民经济全局发展面临的结构失衡问题,总体思路是进行"以消费为主导的结构调整",同时兼顾其他主要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反映在货币上就是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平衡。因此,每当国民经济失衡出现,往往首先考虑采取货币的紧缩或扩张。但是,笔者认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为货币的供需失衡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货币失衡只会加剧国民经济的失衡,如果单纯从货币量上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不仅不能抑止总需求的膨胀,反而会导致生产萎缩。我国多次的货币紧缩政策已经证明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17.
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是谋求国民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总量均衡集中表现为国民收入分配和使用所形成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适应和均衡。结构均衡静态讲一般是指两大部类的社会产品得以实现的均衡,在这个均衡点上,社会劳动没有结构性浪费和短缺。尽管经济发展存在着均衡目标,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现实经济运行并不总是处于均衡态,而是经常处于非均衡态。宏观经济失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总需求过分地低于总供给;另一种是总需求过分地高于总供给。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失衡态经常性表现是总需求膨胀。…  相似文献   

18.
实际冲击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表现出来。实际冲击发生后,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存在着时间不一致性,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关系被打破,在经济周期衰退阶段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在经济周期扩张阶段中,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实物储备调控作为不可逆的承诺可信的规则,具有内在的时间一致性,对于解决实际冲击造成的经济波动具有特别的意义。通过实物储备稳定功能、应急功能、蓄水池功能作用的发挥,可以大幅度降低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有效地避免实际冲击带来的灾难性损失。  相似文献   

19.
柳泽伟  鲍枫 《经济纵横》1989,(11):46-51
<正> 一、需求过旺难以抑制,治理整顿举步维艰去年10月以来,为了尽快走出困境,发展经济,着手进行了治理整顿工作。通过治理整顿,经济中的一些浅层矛盾趋于缓解。但是深层问题尚无转机,多年积累下来的国民收入超分配、供需矛盾、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和流通领域秩序紊乱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民经济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1、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势头难以抑制。1988年社会总供需差额2,243亿元,供需差率为16.2%。解决如此大的供需差率,从目前来看没有过硬的手段。压缩投资,压预算内部分余地已经很小,砍预算外部分又遇到体制方面的障碍;抑制消费,由于地方利益格局的固化以及比较利益的刚性,加之社会政治方面的风险而很难见效。  相似文献   

20.
财政赤字与积极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赤字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其评价,关键是看宏观经济状况和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财政赤字就是好的;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就不能搞财政赤字。因此,对于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时机及其进度,需要认真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