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6,(11)
公共政策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工具,其合法性建立在战略理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公共理性四者统一的基础上。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有助于增进人民幸福,维护公共部门公信力,实现社会良善发展。本文从公共政策的前瞻性、时限性、权威性和民主性出发,分析了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探讨先进文化视野下的伦理观问题有着现实意义。当前伦理观出现三大转型:传统与现代变换中对道德本体论的超越;经济与伦理问题中对义利观的再认;私与公理解中对公共空间的关注。江泽民的先进文化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当代中国伦理建设的指南,先进文化的定住明确了主流伦理价值的方向;先进性与广泛性思想体现了道德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法治与德治思想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全民素质提高体现了私德与公德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未来性思想体现了保护民族传统与融入全球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校园足球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本原价值偏离现象,指出人本价值缺失、政治诉求过度、工具理性膨胀等是导致其价值偏离的主要原因。促使校园足球本原价值回归正轨的路径在于:以人本价值为基准建构核心认同,统领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执行;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明确学生在校园足球价值选择中的主体地位;淡化工具理性,在校园足球政策执行中平衡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以"政府再造"为内容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目前,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西方各国推行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市场化的主导理论,并发展成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同时也波及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改革及其社会的发展.新公共管理改革在解决西方国家的财政危机等问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行政的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但是新公共管理在实践中的工具理性越发凸显,甚至出现了扩张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价值理性的存在, 因此,我们一方面应注重发挥工具理性和科技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应具有理性的自觉,摆脱工具理性的盲目支配,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刘畅 《商》2014,(36):70-71
公共政策作为公共部门进行资源分配和利益调整的价值取向,其代表的公共性、公益性体现了公共部门最核心的伦理价值。但在现实中,政府内在侵蚀性的增加以及工具理性逐渐扩张和价值理性慢慢缩小的趋势,使公共伦理的权威性、公正性受到了挑战,这必将导致我国公共政策的失衡,并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公共伦理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并发现在制定公共政策中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共伦理的价值观,建立起符合大众利益的公共政策,从而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针对西方传统理性的分裂与缺失,哈贝马斯开始为拯救理性进行研究.他从交往行为出发,立足于生活世界,在批判传统理性中建构起新的理性观,并赋予交往理性以弥合理性、对抗工具理性和反形而上学的使命,从而使他的理性观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理性观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通过建构“理想沟通情境”,实现理性主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理性沟通”,从而克服现代性由于片面强调工具理性产生的人的“异化”,达成人内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区别又相互统一。福柯关于话语权力的思想,如权力决定知识的产出、权力决定主体间不平等等,可以推翻哈贝马斯“理想沟通情境”发生所需的“交往资质”、“平等”、“效用宣称”等相关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8.
张日 《北方经贸》2012,(11):131-133
网络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网络语言是现代人交往的重要工具,是传播思想的重要载体,也实现了话语权的自由。网络隐蔽性、虚拟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形成了人和社会的异化。工具理性优于价值理性,高校园内网络语言暴力屡见不鲜,学生自身全面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要加强对大学生自我审视、反思、批判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形而上学”的框架下,理性是指寻找思想的根据。而在韦伯的意义下,理性则更多的是指对人类行为作现实性的解释。在合理性下的工具、价值理性,一个是从结果上看的合理性,一个是从过程上看的合理性。取得捍卫自身合法性渠道的不同,导致了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工具理性的扩张和价值理性的后退,从而引出了人类精神家园失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谢树磊  刘正平 《中国市场》2011,(31):121-123
技术使人类摆脱了最初利用自然时所面临的束缚,为人类逐步获得自由不断创造条件。随着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控制,尤其是在消费领域内,技术的发展开始走向了工具理性的反面,成为日益统治人的主体。本文试从技术作为人类实现自由的手段出发,审视消费社会中的商品拜物教和人的心灵可能存在的精神空虚感,指出技术理性是以支配自然为前提的有限理性,不能体现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徐伟民 《消费导刊》2009,(22):199-200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诸多问题应该从一些新的视角来思考,以期扎实地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试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任务及内涵、特征等方面作一些探讨,提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由专注工具理性向专注价值理性的转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原本蕴涵于教育管理观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生了断裂。崇尚集权、控制、规范的工具理性的教育管理观逐步地居于主导地位,导致管理中人的物化、工具化,违背了人们运用权力管理教育的本真意义。本文运用马克思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科学方法,重新解读教育管理观及教育管理权力的内涵,破解理性支配下的教育管理权力观,探讨了教育管理权力特殊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原本蕴涵于教育管理观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生了断裂.崇尚集权、控制、规范的工具理性的教育管理观逐步地居于主导地位,导致管理中人的物化、工具化,违背了人们运用权力管理教育的本真意义.本文运用马克思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科学方法,重新解读教育管理观及教育管理权力的内涵,破解理性支配下的教育管理权力观,探讨了教育管理权力特殊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现在实践中强调社会整体、协调的发展,强调"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而才能保证社会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发展状态.在这其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蕴涵了平等的价值理想: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统统兼顾"的方法蕴涵了平等的价值要求:权利平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蕴涵了平等的价值基点: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5.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各种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了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价值理性目标,因此大学教育要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发展,要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教育现象,设置特色化教程,以新的方式组织和拓展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6.
"斯密难题"即亚当·斯密在其两部著作中提到的关于人性中"利己"与"利他"的不同观点而引发的经济学界的争论。斯密认为"经济人"是自私自利的,都在理性的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道德人"则是除了自利的一面外,还有利他的一面。"经济人"在利己的同时也会增进社会福利,因此,"经济人"与"道德人"在社会层面的基本行为逻辑是相统一的,而二者的最终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且现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新的论题是以文化批判为前提的。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包含着两个向度——工具理性的批判和传统文化的批判。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是对启蒙理性精神的传承,是在文化批判的两个向度中诉说着现代性的价值取向的。在我国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全面推进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认识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及其所彰显的现代性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语境下“软实力”理论受文化价值观影响,实质是为实现国家霸权服务,因此有着从工具理性狭隘看待文化,以价值输出为内核、内涵界定模糊、忽视人的主体地位等内在缺陷。中国结合现实国情,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软实力”理论,从价值理性看待文化,以求同存异为内核,科学地重构内涵逻辑,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对西方软实力话语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19.
徐建立 《消费导刊》2009,(12):229-229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关系,也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消费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现实中,消费文化观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我们要抑制其消极的一面,弘扬其积极的一面,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用康德的话说,“人既是手段,更是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传统发展观割裂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把经济增长看作目的,走过了一条“只见物不见人”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理性与价值、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把增长看作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发展手段,而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中心满足人需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坚持增长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增长服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一)传统发展观在对发展本质和发展目的疏离的同时,恰恰遗忘了人本身。建立在“科技万能”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