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山西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勇 《经济前沿》2007,(4):27-30
“中部崛起”是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之后我国又一个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中部崛起、加快中部经济发展,意味着要提升中部地区的竞争力。作为中部地区的山西省,要提升其区域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是其关键所在。本文从山西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来阐述山西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作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作为中部六省之一的山西,与中部省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山西应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文章重点从山西与中部省份的经济发展差异出发,分析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各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山西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远军 《经济师》2006,(10):280-280,28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实证。文章在分析“中部崛起”的区域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目前普遍认同的3种中部崛起的战略途径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指出了各自的局限性。根据后发优势理论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并探讨了中部区域创新战略的结构体系和基本内涵,明确了其对中部崛起的重要现实意义。随后从4个方面阐述了中部区域创新战略的发展思路,并针对目前中部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主题,中部崛起战略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梳理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与实施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中部崛起所面临的新的发展主题: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工业化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分工。面向新的发展主题,从发展过程、发展内容、发展重点、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和资源配置方式6个方面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是位于我国腹地的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六省。中部地区在全国的总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没有中部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没有中国的崛起。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不均衡经济发展战略致使东部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出现了“中部塌陷”局面,为消除经济发展中严  相似文献   

7.
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慧霞  刘斯文 《经济地理》2006,26(4):714-716,720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中部经济的“塌陷”,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实现中部旅游业大跨越和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模式,重点提出了合作途径的五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8.
湖北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湖北发展水平关系到中部崛起战略的成败。湖北作为教育大省、科技创新大省,具有科教兴省的绝对优势,发展科技金融有利于湖北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湖北科技金融发展优势明显,但约束条件也较多。应该从制定科技金融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建立健全科技金融市场机制、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培育科技金融发展主体、完善科技金融发展制度体系等方面促进科技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9.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湖南中小企业作为湖南经济在中部崛起的动力和解决湖南经济在中部崛起制约因素的重要举措,在中部崛起背景下加快湖南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重大,对湖南省中小企业在中部崛起背景下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湖南中小企业比较优势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收入结构比较研究——基于中部六省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六省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板块,"弯道超车"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济总量逐步提高。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中部战略崛起的整体实施效果。分析了中部六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认为政府应当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快提升农民收入,促进中部六省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经济地理》2012,32(3):57-62,8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月 《经济地理》2012,32(6):92-97
科技发展战略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中国台湾运用"后发式"科技发展战略,短期内达到了大陆2020年的科技发展指标目标,实现了经济赶超。此后,由于科技战略的惯性,台湾继续"后发式"发展战略,而此次带来的却是经济增长低迷与科技数据"繁荣"的悖论。一则体现了科技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必要性,一则给大陆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标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步入大规划、大战略、大效率、大成就的时代。中原经济区是纲,是长期的、全局的。河南省应该围绕中原经济区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调整工作部署,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这条主线,开展各项规划和建设。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是国家第一次将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文件,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河南省商丘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中更要致力于打造政策高地、体制高地,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苏建军 《技术经济》2009,28(7):73-76,108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测度区域差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采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等指标,分析了1992—2006年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总体水平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在波动起伏中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存在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正确看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确定旅游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方向和任务,构建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相似文献   

15.
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国际上对建立预防和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法律制度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完善环境风险评估、行政许可、名录、检验检疫以及法律责任追究制度来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相似文献   

17.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的弊病是一切社会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以商品生产、市场调节和追求剩余价值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与社会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因而破坏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既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都必须进一步推进生产方式全面、深刻的变革,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突破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以来中部省份取得的发展成绩,也指出其依然未摆脱东部地区粗放型增长的老路,未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中应该重点关注三大突破方向:立足国内市场,加快发展内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良好的区域发展文化,平和社会发展心态,转变传统社会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提出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和效益+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济南都市圈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空间结构呈核心—圈层结构和点轴结构具有科学性,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空间结构既有一般规律也有多样性;要重视各循环经济竞争力指标之间的协调,优化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空间结构,以实现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素姣 《技术经济》2006,25(6):44-46,25
山西是全国最大的产煤、输煤大省。山西煤炭工业在我国能源结构和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只有通过转变观念、完善法律、科学规划、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等综合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山西煤炭工业向新型化、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