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也论经济学的科学性——兼与丁文锋同志商榷谢识予一、讨论经济学的科学性的意义在《当代经济科学》1996年第3期读到了丁文锋先生《经济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一文(以下简称丁文)。丁文很好地归纳了有关经济学科学性问题的一些争论,对经济学的科学性作出了一个正面...  相似文献   

3.
有关经济学科学性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科学性的时空相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云宏 《财经研究》2002,28(7):26-32
当我们不考虑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本质差异,试图用自然科学的科学性来规范经济学的科学性时,自然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明经济学的非科学性,但是,当我们承认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本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经济学的科学性的时候,问题就不再表现为经济学是否具有科学性,而是演变为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显然,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或者说,经济学的科学性在现实中总是表现为时空相对的科学性或条件限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6.
马国翔 《当代经济》2016,(17):36-39
循环经济倡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是符合传统道德伦理文化及基本生态规律的资源利用和发展模式.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发展条件的最佳组合,而循环经济是以先进的技术达到资源有效利用的最佳方式,是解决环境与资源压力的新技术经济范式.因此,循环经济实质上也是一种技术经济,它在体现出技术经济最大意义的同时,也拓展了技术经济学研究领域范围.  相似文献   

7.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百花园里,经济学的生命力绵延不竭,生生不息,完全依赖于它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的动态性把握。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纷争由来已久,在质疑经济学科学性的同时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成为当下评价经济学理论张力的休谟铡刀。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家们在研究、解释和试图解决经济问题时,对制度变迁、道德进化、社会良知等非经济因素的功能等,也秉持暧昧的态度。在真理面前,经济学的历史性与科学性耦合不可偏废,经济学科学范式的建构基础,从本质上说,仍然源于人的主观需要、价值标准与客观事实的紧密结合,问题导向始终是经济学发展的王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但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述,人们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理解也有差异,甚至片面的强调其中某点表述,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对此,我们应该了解他写作时的不同历史背景和前提;认清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全面系统的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一门学科能否称其为科学,真正的标准在于该学科是否利用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揭示出研究对象背后的规律。本文重申历史归纳法的重要性,同时从经济学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借鉴的视角出发,认为经济学在整个发展的历程中,都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性进行探索;经济学对自然科学中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的借鉴与运用,也使经济学的科学性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10.
在"快乐经济学"的讨论中,有些学者对幸福快乐的理解,较集中于消费领域以及人在消费中的主观感受。该文主张把讨论纳入以经济为核心的轨道,视经济活动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幸福快乐的客观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程度为测量幸福快乐的客观标志。我国目前劳动的外在强制性依然存在,总体生产力水平偏低,对规律的认识掌握还不充分,旧式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地位差别还很严重。为此,要正确认识我国国民目前的幸福快乐程度,从各方面不懈努力,自觉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提高全体国民的幸福快乐程度。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研究中的人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民 《当代财经》2000,(11):3-10
西方经济学对人的研究表明:西方经济学是以财富的获取和占有为对象,以资源稀缺为出发点,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物本经济学;马克思的人本经济思想,实现人本主义哲学传统和经济学的统一,对经济关系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的统一,由于当代人类在经济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胡立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强调经济学研究人,强化经济学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人本经济学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表明,一方面,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其经济行为总是受“选择”背后的利益关系和制度结构的制约。如果不研究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学研究就会背离经济问题的实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终尺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统一,强调对经济关系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探讨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同时,从“经济关系人格化”出发,对人的动机和行为做出历史的具体的解释,从而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人本经济学。  相似文献   

13.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都存在着一个关于“人”的消解和重构的课题,并且其内容既有相当大的区别,又不无相通和一致之处。我们今天关于“人”的消解和重构的任务含有两个分属不同时代而又相互关联的层面,如果说第一个层面是在“重复”西方近现代人本主义和主体性哲学的话,那么,第二个层面则具有了真正普遍的时代(当代)意义,完全有资格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对话。而这一对话在我们的人学研究中亦将表现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人学研究的近现代思考维度与“当代——未来”这一思考维度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人活在世上,每时每刻都要面临选择,而在做出各种选择之前,理性人都会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成本,二是收益。只要人类不想放弃理性,成本就永远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待坏人抑或是不道德的行为,人们通常面临三种选择:一是“以怨报怨”.也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不守信用.我也不守信用;你欺骗我,我也欺骗你。用这种方法来教训那些办坏事或破坏规则的人.他们吸取了教训或许会改辕易辙:二是“以德报怨”。你对我搞阴谋诡计,我仍旧对你友好。基督说,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应把右脸也让他打,用这种胸怀和博爱去感化对方,让坏人也能变为好人;三是“以直报怨”。用正直的方式对待破坏规则的人和干坏事的人,要直率地告诉对方,你什么地方错了。比如,出租车司机多收费,“以怨报怨”就是拒绝付款;“以德报怨”就是再给他一笔小费;“以直报怨”则仍按规定付款,但要告诉对方他犯了规,以后改正。  相似文献   

16.
西方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分析的人性假定对立和研究研究对象的差异出发,比较分析了西方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人与制度的关系,制度演化的动力,目标和过程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其基本结论是:应正确认识两个理论体系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两大范式一经形成,再没有随时代变化而进行过整体理论范式的变迁,两大范式均受到了理论与现实的冲击.在两大经济理论体系对立的背后,其逻辑前提、基本假定、核心概念以及研究方法等基本构成要素均存在着相通之处,进而存在着范式耦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科学原则作指导,但货币政策的实时决策又是极其复杂的,需要中央银行家的审时度势和敏锐判断,也即货币政策的艺术性。详细分析了货币政策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具体表现,认为货币政策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实践中是难以分割和同等重要的,好的货币政策总是需要好的政策实施者,需要将科学性原则与中央银行家们的决策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裸体的皇帝”: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体上看,经济学还不是一门充分具有科学性的科学。阻碍经济学科学性成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学本身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特征、经济学学术发展制度的缺陷、经济学的“唯科学主义”倾向和对数学工具的滥用,以及经济学研究对象本身的诸多特征。经济学的科学化有赖于更新经济学科学性的衡量标准,注重公理性假定的检验,植入更多的人文主义以及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学家的圈子里,人们经常在笑谈着一种可能遇到的“An Economic Surprise”,直译成中文便是“经济学的惊喜”。实际上,说是“惊喜”,倒还不如说是“尴尬”。何谓经济学的“惊喜”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