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本实力薄弱,又是一个相对孱弱的经济群体。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应从中小企业自身入手。选择适合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找准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合理位置;中小企业还应注重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以产品优势或成本优势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本实力薄弱,又是一个相对孱弱的经济群体.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应从中小企业自身入手.选择适合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找准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合理位置;中小企业还应注重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以产品优势或成本优势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本实力薄弱,又是一个相对孱弱的经济群体。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应从中小企业自身入手.选择适合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找准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合理位置;中小企业还应注重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以产品优势或成本优势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供应链联盟企业共生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共生理论角度来看供应链联盟与生物种群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在共生过程中,无论是联盟共生系统的自身状态,还是联盟成员企业的共生关系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运用共生理论对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共生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对于合理选择联盟成员企业及提高供应链联盟整体竞争力,保持供应链联盟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及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的协同发展、共同进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婧 《商场现代化》2007,(15):261-262
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也有金融机构本身的问题,中小企业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来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也应认清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改善金融服务,为优势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程长羽  付敏杰 《商业时代》2007,(26):53-54,58
各国中小企业大多采取了家族化管理模式,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组织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家族化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基础,是一定信息条件和宏观制度下的最优选择。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除管理企业的家族内部应搞好团结以外,更要优化家族内部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家族化管理优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联盟企业共生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永波  周柏翔  凌丹 《商场现代化》2006,21(29):129-130
供应链联盟被认为是未来供应链企业组织形式发展演变的主流趋向,同时也是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共生理论对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共生条件进行分析,对于合理选择联盟成员企业及提高供应链联盟整体竞争力,保持供应链联盟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及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的协同发展、共同进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久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从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出发,通过科学地确立企业发展战略意图,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技术创新,培育现代人才竞争机制等方法,来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魏昕  毛玲玲 《现代商业》2013,(33):154-155
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起步晚,速度慢。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更是缺乏行业竞争力,增长缓慢,实力不足,本文从中小企业的现状出发,对企业的优势和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中联合,综合化发展,等适合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和生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进行发展战略定位关系到其能否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加快、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突破旧瓶颈,拓展新空间,充分研究自身能力和比较优势,善于发现行业战略的空缺点,在不同于大企业的战略定位之外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定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定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生态利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产业组织模式下,本文运用了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通过多主体建模的方法分析了产业共生的价值体系并给出了仿真实例,经过模型的演化运行和环境变量的微调,研究生态产业共生在价值上建立稳定机制的方法和理论框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突破西南边疆局部概念,结合生物共生理论,本文提出"CAFTA共生圈"的概念,阐述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物流金融对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激励行为;从中国-东盟大局着眼,通过分析共生圈物流金融带来的各种风险,提出立足东盟国家之间物流金融合作与风险防范措施,共同实现中国-东盟地区经济互利互惠,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企业共生模式演进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书法  肖宁 《商业研究》2006,16(17):40-44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基于中间体制的企业共生模式倍受关注。20世纪末以来,以日本的“下包制”和美国硅谷的“模块化”为代表,中间性体制呈现出由纵向一体化向纵向分离或分解演变的总趋势。以中间性体制的上述两种代表性组织模式为例,从共生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角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所引起的市场规模扩大和生产、交易成本下降是中间性体制模式演进的根本原因,模式演进具有必然性。企业共生组织应当主动适应和推动这种演进,实现的途径在于企业间的联系纽带或内生媒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以共生理论为基础,从资源集聚、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三个维度构建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进而对影响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强度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群的资源集聚能力、分工合作水平、资源共享能力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它们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资源共享能力、分工合作水平、资源集聚能力。在物流产业集群演化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物流产业集群共生体的资源集聚程度,提高集群共生单元间的分工合作水平,增强集群共生体的资源共享能力,都将促进物流产业集群的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工业园企业共生机理与运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生态工业园资源禀赋与形成路径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也不同,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也各有差异,但不同的运作模式面临不同的风险和效率并会最终影响整个生态工业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文章结合企业共生的原理研究了生态工业园的企业共生网络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模式,即  相似文献   

16.
把城乡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开放的共生系统,将共生原理引入到旅游产业中,通过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的概念和共生特征的剖析,阐述城乡旅游产业共生模式演化。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山西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共生整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本质与运行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刚  梁淑静  高静 《商业研究》2012,(7):112-116
从生态学的角度,本文利用共生理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本质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中的难点,并提出推进重庆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制与体制的建议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共生理论的创业投资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投资的发展在区域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即区域集聚特性。国内外创业投资的发展都具有区域集聚性,通过对国内外创业投资集聚现状的分析,借助共生理论中的互惠共生理论,对创业投资集聚现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创业投资弱集聚地区发展创业投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集群供应链视角,从中观层面给出了一种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共生演化的新描述。研究发现,伴随着共生的形成、成长到成熟,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共生关系从“点共生”到“线共生”,再到“面共生”,最终向“网络共生”演化。这一过程中,两业共生呈现出资源从分离到叠加、共生类型从供需型到互补型、共生稳定性从不稳定到强稳定演进的规律性。两业共生演进并不必然发生,而是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using both a futures studies perspective and social contract theory, marketing is uniquely positioned to help reduce crimes against wildlife. The futures studies perspective involves predicting probable, preferable, and possible futures. Moreover, marketers have an obligation (i.e., a social contract) to society—wildlife included—to meet consumer needs through well-rounded, morally robust strategies. Using face-to-face and digital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a broad set of consumers were asked about their perspectives on the future wildlife. Grounded theory was used to analyze responses until a point of thematic satur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nsumers take a broad, inclusive view of wildlife crime. Participants describe the immediate probable future where micro-, meso-, and macrolevel wildlife crimes persist, and a preferred future of wildlife, including among others, reduced wildlife crime, decreased animal cruelty, and human–wildlife symbiosis. Respondents expressed a desire to reduce what they view as wildlife crime and presented viable paths to reduce such crimes. Theoretical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are off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