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积极应对长三角泛城市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勇良 《浙江经济》2007,(11):14-16
泛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点是要素分布高度密集,以及由此导致的农居在小尺度空间范围内的分散化。这种泛城市化格局,具有客观的内在合理性,更具有相当积极的空间优化和社会发展意义。但也应该看到,其空间的无序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浪费问题需要积极应对和解决。[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转变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反思和改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可以成就几亿农民工的真正城市化;征地制度的改革将倒逼政府用心于集约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破除农地转非农地的国家垄断使得农民持续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化发展方式的转变;确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的权威,可以均衡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等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2011,(Z1):116-117
土地制度主要缺陷:二元性和政府垄断中国是"特殊的土地制度"。"特殊"在哪?刘守英说,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结构是形成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源。以土地支撑的传统增长模式,保证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但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上付出的代价巨大,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坤  张丽娜 《北方经济》2013,(12):16-17
本文首先介绍地方政府双垄断的成因,然后分析了地方政府为何如此钟情于成为卖土地的“大企业”及其如何为了获得超额利益进行过量征地,最后指出地方政府目前土地双垄断的优缺点,并针对我国土地双垄断的弊端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完善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应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强对农地和农业的保护、有效保障农民的正当利益等几项原则,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速瓦解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土地浪费问题也屡禁不止,这样就加大了人地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质量。本文简要分析了土地资源管理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强化措施,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土地资源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增长阻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琳  李娟  李影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2):30-33
文章基于二级CES生产函数及城市化增长函数,构建了土地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增长阻力模型,并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土地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力为0.0199%,换言之,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全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比没有土地资源约束的情形下降低0.0199%;从全国横向比较研究来看,各地的土地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力各不相同,而且差异较大;从全国三大区域空间分布来看,土地资源对城市化进程阻力的平均值由东至西逐渐递减,呈现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较为一致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无论从经济的合理性还是制度的合宪性分析,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正当性基础均源于国家从土地的社会最佳利用出发对土地市场进行管理,它是国家行使土地管理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广东省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限度地直接入市的试点,从相反方面佐证了垄断不再有助于土地的整体最佳利用。由此,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垄断只能是一种土地管理权,而不是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垄断经营权。  相似文献   

9.
张飞  孔伟 《黑河学刊》2013,(11):11-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调整利益格局。我国现有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存在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投资者之间及城乡之间土地收益分配不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和强化了我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及城乡结构失衡。因此,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调整现有土地收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0.
杨全柏 《特区经济》2008,(5):134-136
土地要素的特性决定了土地通过市场配置能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但同时也容易形成土地的垄断高价,产生财富转移,无法自发实现土地及附着其上住房对国民的基本生存保障功能。政府应在土地收益和居住用地之间科学决策,防止土地垄断对社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分析我国跨区土地市场交易的意义和现实需求,对目前制约市场形成的制度供给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数据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目前围绕城市化土地过程存在建设用地总体粗放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东部沿海和大城市用地紧张和中西部、中小城市用地浪费之间矛盾;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与农民利益维护和社会稳定之间矛盾等三对矛盾。这些矛盾本质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错位,最终导致区域间用地指标平均供给与用地需求巨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现阶段在改变地方政府"以地生财"手段基础上实现"跨区土地市场一体化"对我国城市化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中国依然维持城乡分治、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制度。一方面,造成农村与城市土地分属不同法律约束,由不同机构管理,形成不同的市场和权利体系:另一方面,形成只要涉及农地变为建设用地,就要通过政府征地,任何单位建设用地都要使用国有土地。这种制度使政府成为农地变为建设用地的唯一决定者,成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唯一供应商。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任宏  冯迎宾 《改革》2004,(5):80-85
农民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农民问题主要指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以及农民进入城市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问题形成的根源——农民的“非自愿”进城和农民的贫困。彻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对策,应以市场化为导向,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永久承包权、物化农民土地使用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盘活农村具有“巨额”潜在价值的土地资产。  相似文献   

14.
北京的农村城市化出现了三种发展模式,高碑店是政府以土地国有化、攫取土地级差收益为依托主导,郑各庄是农民以集体土地自主参与;北坞是以上两种方式的中间道路——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比较三种模式,文章认为城市化必须进行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创新.核心是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和城市国有土地在规划和用途管制下的"同地、同价、同权";让农民分享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级差收益;在城市规划中保留农民长期发展空间,以保障农民长远发展生计;政府为了公共目的的征地必须朝向对农民财产权补偿的方向;以及政府主动消除二元体制,为农民提供与城里人同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5.
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保障。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土地资源供给稀缺性与需求增长性之间的不协调,尤其是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闲置、浪费,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回顾了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土地整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果,同时也结合我国土地政策的相关文件和精神对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进行了一种合理性分析及展望。旨在实现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以此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继而实现乡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化利用、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绿色可持续,最终实现广大地区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复兴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决策模型,对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决定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以土地换保障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增加了制度约束线的纵截距和斜率,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形势日趋严峻,因缺乏合理规划等原因导致的土地无序利用、土地浪费等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以土地无序利用、违法利用为代表的土地浪费现象与我国土地资源后备潜力不足的现状构成了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9.
崔庆超 《魅力中国》2014,(19):36-36
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紧缺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人地会出现矛盾,面对这样的理由,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就成为重要的工作。本文就土地资源管理利用存在的理由以及产生理由进行分析和阐述,并提出土地资源管理如何加强的措施和倡议。  相似文献   

20.
摘要:以社会公正为视阅,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实施以“保障”为基点的“社会补偿”政策,既不能合理分配土地增值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正义”,又不能切实保障被征收土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达到社会资源“持有的正义”。因此,我国土地征收社会公正化,应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正观指导下。实施以“保护”为基点的“社会赔偿”政策,使得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既“化地”又“化人”。社会赔偿区别于国家赔偿、民事赔偿,是基于社会发展需要而对承担社会发展代价一方给予的符合社会公正的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