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6,(3):176-189
本文基于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和工具变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为父母公婆提供家庭照料对女性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照料活动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提前退休决策之间存在内生关系;每周提供20小时以上高强度照料会使女性难以兼顾照料和工作,产生\"门槛效应\",劳动参与率显著下降7.31%;对于仍然劳动的女性,照料责任会使其每周减少劳动时间2.8—4.8小时;每月劳动收入减少7.21%;对于45—49岁的城镇女性,家庭老年照料并没有显著提升其提前退休的概率。此外,照料责任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影响在居住安排和劳动力自身竞争力方面存在异质性。据此本文推断,家庭老年照料对于女性劳动力供给产生抑制作用。这些经验发现为今后我国制定家庭照料者支持政策及劳动就业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非农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然而,男性和女性对非农经济活动的参与机会存在不平等。考察了农村女性的家庭幼儿照料责任对此所产生的影响。在农村贫困地区,缺乏稳定可靠的幼儿看护机构是母亲非农就业的主要障碍。2001年四个国定贫困县592户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证实,拥有6岁以下幼儿使女性农业生产的参与率增加1.94个百分点,而非农私营活动和挣工资活动的参与率分别下降1.22和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女性劳动参与的角度对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给出解释。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女性劳动参与和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克服内生性的影响,采用同一社区、同一年龄段的其他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作为家庭中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工具变量,实证检验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显著增加家庭储蓄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20岁到30岁女性家庭、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和有二孩意愿家庭的储蓄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促进家庭储蓄率增加的原因是,家庭的收入水平显著增加,而家庭消费水平未发生显著性改变。同时,现阶段中国女性劳动参与没有显著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反而进一步提升了家庭储蓄率。本文为理解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预计到2025年左右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由于受"少子高龄化"的国情制约,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遭到一定程度削弱,许多学者就此认为社会化养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剂良药.作为人口大国,我国走社会化养老之路不仅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还与传统居家情结相悖.稳定与强化家庭养老基础地位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发展养老服务的当务之急,践行积极福利思想,加大对家庭养老的法律支持,探索家庭养老支持体系是我国即将迈入深度老龄化国情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国老年人以非正式照料为主,妇女承担了主要的照料责任。政府减少对非正式老年照料的支持以及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将会加重家庭中女性的照料负担。利用1997、2000、2004和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和Ordered Probit模型来研究城镇已婚妇女照料父母及其自评健康的关系。在我国城镇,与不照料父母相比,照料父母的已婚妇女更倾向于报告较差的健康水平,并且\"自评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概率减小,而\"自评健康状况一般\"的概率增大。应该关注日益繁重的照料责任,以及工作与家庭照料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给妇女的心理、身体和社会福利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财经研究》2014,(7)
文章借助时间利用分析把市场与家庭联立起来,利用2010年10 970位城镇和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信息精确测度了提供家庭照料对居民收入提升的约束作用,并就其对收入差距的贡献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提供家庭照料对居民收入提升具有显著的负向约束作用:当照料时间占总劳动时间比重上升1%时,居民个人总收入将显著减少0.37%;农村地区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受影响较大;家庭照料增收约束还引致了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家庭照料是阻碍中等收入人群向高收入人群靠拢的重要因素,城镇内部差距受影响更甚。因此,应着力推进照料劳动相关领域改革,从而缓解劳动者\"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并编制中国住户卫星账户,从根本上推进无偿劳动价值的认定。 相似文献
7.
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基于CFPS微观数据,探讨了家庭老年照料及其成本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照料成本显著促进了家庭金融资产投资规模,但使家庭更倾向于投资无风险资产。此外,母亲照料和中强度照料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尤为显著。家庭之间的良性代际互动,有利于减弱家庭预防性动机,实现投资多元化。社会照料虽然能与家庭老年照料形成互补效应,但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经济效果并不明显。研究结论不仅为理解家庭金融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政府制定养老与金融协同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CHNS),实证检验了生育保险制度对中国女性工资、工作连续性和儿童照料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保险政策在我国当前显著加强了对女性的工资歧视,但也有在长期通过提高女性工作概率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连续性而改善女性就业的可能;同时,生育保险政策也带来了儿童非父母照料的显著增加和母乳喂养的不显著下降,而这二者可能对儿童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1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乡的老年健康及老年照料问题日益严重。利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调查数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以及国家卫生服务利用调查数据,从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残疾水平、自评健康以及健康预期寿命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探讨了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的照料提供来源。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提高老年健康水平,应对老年人口照料危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口的家庭结构的性别差异、影响因素以及对养老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老年人口主要的三种家庭类型依次是夫妇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庭和单人户,户口性质、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生活来源、居住意愿、现住房归属情况都是与家庭结构相关的影响因素。城市的、无配偶的、健康状况好的、自己/配偶有生活来源的、独立居住意愿强的、居住属于自己/配偶的住房的老年女性更倾向于独立生活,对她们来说最大的养老需求是社会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私营企业家族经营的重要标志,是在企业用人上倾向于家族成员介入企业经营管理。通过研究文献,我们发现个性特征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一旦被发挥和利用,将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本文将从个性特征的角度研究私营企业家族成员介入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家族成员的介入并不一定会降低企业绩效,进而分析出具备何种个性特征的家族成员的介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并解释了现实生活中那些经营绩效比较好的私营企业在成熟期时也存在一定比例家族成员的现象。这对于企业保留、培养具备一定个性特征的家族成员介入企业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对于推动私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以山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人口老龄化目前处于加速阶段,今后几十年还将经历高速增长阶段,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最高时将接近25%,人口年龄结构呈现高度老龄化和高龄化特征,并对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产生全方位冲击,甚至改变社会的发展状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坚持政府主导,完善社会保障,构建保障网络,优化保障机制,保障现在和未来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开始逐年下降,我国高等教育产业面临严峻考验。文章回顾了国内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的认知误区,继而提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对高等教育产业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通过分析人口老龄化对高等教育生源、高等教育经费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的影响,揭示高等教育产业面临的招生困境、经营危机以及资源配置难题,高等教育产业正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冲击。文章最后给出一个简短的结论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对中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形成机理的分析,认为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引发了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而地区间、城乡间已经存在多年的经济差势和收入差距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性扭转,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状况便会长期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16.
医疗服务递送机制中涉及到医疗服务机构、医生、药企和患者四方利益主体。当前我国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种种不合理的利益"合作"与"冲突",均与医疗服务递送机制中政府职能的缺位和错位存在着直接关系。在进一步深化医改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应当正确地履行好理应承担的公共职能,即加强对卫生资源的合理规划与配置;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并优化对其补偿机制;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与药品行业的监管;加强医药信息披露机制建设;鼓励医药卫生服务市场公平竞争,并放弃不适当的医药价格管制。 相似文献
17.
浅论人口老龄化与中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房地产业是满足人口“住有所居”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从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主要问题角度来分析它对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笔者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规律和特征做出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内生人口迁移经济增长模型,实际测算了近十几年来西部各省区省际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度。结果显示,各省区的人均产出与人口净迁移率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但人口迁移对经济影响的强度有所差别,从整体来看,西南地区净迁移人口的作用更大一些。此外,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省际人口迁移伴随有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收敛(趋同),相反,正是因为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扩大,才会形成以四川、新疆、陕西等为流入中心的省际迁移人口聚集地。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severance pay on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using data on industrialized OECD countries.
Our starting point is Lazear’s [(1990)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5, 699–726] dictum that severance payment requirements unfavorably impact the labor market. We extend his sample period and add to his parsimonious
specification a variety of fixed and time-varying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Whil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severance pay on
unemployment garners some support, there is no real indication of adverse effects in respect of the other employment outcomes
identified here, namely, the employment-population ratio, th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and long-term unemployment.
Moreover,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coordination,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s also more muted than
suggested in the literature.
We thank, without implicating, an anonymous referee for most helpful comments on the first draft of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家庭内部成员,主要从夫妻二人拥有的比较优势角度,分析了家庭的形成及其家庭内部劳动分工格局。从理论上阐述在比较优势条件下,专业化和交换将导致整体联合利益增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内部成员劳动分工的劳动力供给均衡点的形成及其变动情况。这一经济模型表明,为了提高家庭质量,实现整个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实行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在充分信息和较低交易成本的前提下,一方面,从纯经济学角度分析家庭的形成及其变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透视出家庭实际变化及相关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