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巨大灾难,灾区金融机构也未幸免于难。面对灾难,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坚强的灾区人民积极抗震自救,书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抗震救灾中,人民银行四川阿坝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杨开德置生死于不顾,奔赴震中,镇定指挥,连续奋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光辉本色。临危不乱镇定指挥5月12日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距离震中仅100多公里的阿坝中心支行  相似文献   

2.
灾难,可以摧毁房屋,但摧垮不了意志;地震.可以震断交通,但阻不断工行的服务。当“帐篷银行”率先从废墟中顽强地站立起来,当一个个受灾网点迅速恢复营业,工行人用大灾之后不间断的金融服务,彰显出“坚韧不拔、勇担危难”的企业精神和与灾区人民“骨肉相连,共克时艰”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于泊  陈岩  于婧 《中国外资》2014,(6):197-198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开始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衡量一个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衡量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比较了河北省等几个省份的居民精神生活质量,从而得出河北省居民精神生活质量所处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开翔 《时代金融》2013,(23):6-7
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也在与时俱进。当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时候,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则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感悟笔耕     
陶铸曾说过:“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我于1981年参加农行工作,已业余写作17年,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陶铸语句中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该有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国家之殇,民族之哀。在如此大的灾难面前,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我们也看到广大财政干部在国难之际,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的动人场面,在此,我们特别要提到的是襄樊市樊城区财政局原党组书记何其文同志,他在弥留之际,仍惦记着灾区人民,让自己的家属代他向组织交纳了最后一笔"特殊党费",宜都市财政干部段云霞同志利用公休假期自费购买药物到四川灾区帮助救灾,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本期我们特将部分财政部门干部职工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的消息和撰写的诗文,汇为小辑,以示我们不论力量大小,只要在灾难面前,能将各方面的力量汇聚到一起,由此形成的社会合力也是不可估量的,有如此爱的力量做支撑,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引子: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那一刻,灾难降临在巴山蜀水。一切来的是那么突然,短短的80秒,无数鲜活生命不再呼吸……地震,不仅憾动了四川大地,也深深震恸了广大评估人的心。灾难无情人有情,中评协在第一时间向全行业发出倡议,希望大家伸出双手,奉献爱心,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一时间,全行业上下积极响应,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地方协会、评估机构和执业人员,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灾区人民血浓于水的爱,捐款、捐物、献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11日,全国评估行业捐款约1844万元。生活仍将继续,爱心终会传递。让我们用心去呼唤,用微笑去迎接明天,诠释大爱的真谛。广大评估人愿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舟,携手并肩,危难中托起爱的方舟。希望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地震虽然已经过去数月,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和伤痛是让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但所幸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内外所有善良的人们热心赤诚帮助下,灾区重建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按中央的部署,我省对口帮扶四川汉源灾区重建工作,并抽调了一些同志赴汉源县参加救灾的具体工作,他们不计名利,克服重重困难,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为灾区人民付诸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值得全省财政干部职工学习的。丁振国处长是我厅第一批派往汉源参与灾区重建工作的同志,他用真实朴素的文字记录了我省财政干部参与灾区重建工作的点滴往事,非常令我们感动。应本刊之约,我们特在此刊发他这些令人感动的文字,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0.
灾难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纲 《金融博览》2003,(6):38-39
灾难是多种多样的,而对灾难的经济分析也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分析灾难的经济根源,因为有许多灾难有着或远或近的经济起因,比如一场洪水泛滥,可以追溯到长期以来的掠夺性采伐森林的人类行为;而扩大市场、占有资源,可能是一场战争的直接动因等等.我们还可以分析面对灾难各种利益群体或个人的行为方式,可以分析灾难发生时一个经济如何应对灾难,如何配置资源的方法和比例,一个社会应如何组织其灾难危机应对机制等等.当然,我们还应该分析各种灾难对一个经济在各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没有人能够忘记,5月12日这个灾难的日子,所有中国人的心都与地震灾区人民联系在一起。在灾难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而又坚韧不息。灾难终会过去。泪水也将远离,当面对震后家乡的废墟,人心就是最坚固的基石,笑脸就是最有效的工具。在这个苍天落泪的时刻,所有中国人的心都凝聚在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金融》2010,(6):I0001-I0001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距今已有两年时间。灾难在瞬间定格,而灾区发展的脚步却一刻也不愿停留。灾后重建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希望与信心并进。四川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塑造了灾后重建的中国奇迹。在支持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国工商银行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工作,在加快自身网点恢复重建、努力提升灾区金融服务的水平和层次的同时,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和创新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模式和方案,全力支持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在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上充分履行了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财会学习》2008,(6):4-4
那一刹,我们无法选择灾难的肆虐 这一刻,我们伸出手擦去你的泪水 那一刹,天灾摧毁了如画的家园 这一刻,心底流淌着炽爱的感动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会计人的心永远与灾区人民相连,会计人的手永远与灾区人民相牵.热血在我们每个会计人的心中沸腾,爱心涓溪汇流成海……  相似文献   

14.
《甘肃金融》2009,(5):1
去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毁了无数平和而宁静的城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震撼了1 3亿中国人的心,也震惊了整个世界……   面对空前惨烈的巨大灾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压垮,而是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坚强的意志,以惊人的速度,投入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论东西南北,不论男女老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上,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上富足精神上却十分贫乏的时代。尽管仍然存在一些物质上处于贫困状态的地区,但总地说,我们这个时代在物质上富足的程度肯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却被精神的贫乏深深困扰着。当我们考虑到20世纪正面临结束前的最后几年的时候,这种困扰的性质就尤其显得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6.
营销回忆     
在这个跨越了温饱需要,继而追求更高层面精神需求的消费时代里,我们除了在追求物质生活,还在寻找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受,集体回忆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7.
2013年4月20日8时零2分,一场无情的灾难让百名同胞的生命瞬间陨落、家庭支离破碎。地震让一座座房屋倒下去,但挺拔坚实的金融脊梁却背负着灾区人民的殷殷期盼挺起来。灾难面前,中国金融人解囊相助、献血捐物,金融行业千里驰援、急人所急,与雅安百姓心连心;全力保障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夜以继日、雪中送炭,与灾区民众手牵手。  相似文献   

18.
<正>一、引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民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宠物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伙伴。根据《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2019年全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达到9915万只,比2018年增加766万只。除了犬猫,还有鸟类、鱼类、爬行类和其他哺乳类小动物,比如兔子、仓鼠等,每天陪伴着我们。它们把我们当作生命的全部,那我们能否给予它们足够的呵护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饲养宠物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我们可以解决,有些我们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19.
毛强 《时代金融》2009,(9X):83-85
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可分成两大类,即物质禀赋和文化禀赋;物质禀赋是外生给定的,文化禀赋则是内生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取或改变的。文化禀赋包含四个层面——行为禀赋、科技禀赋、制度禀赋和精神禀赋,其核心是精神禀赋。通过分析探讨精神禀赋中正反两个典型的表现形式——企业家精神和商帮文化,我们可以发现,适宜的先进的文化禀赋,尤其是其核心精神禀赋,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与源泉。这也正是当下我们提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原因和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如果员工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精神需求便无从谈起。薪水是基础,在薪水能够保障员工生活的基础上,再营造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