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革时期的景德镇陶瓷雕塑作品类型多样、品类复杂、做工精美,这些作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美术特色,本文主要从种类、样式和色彩三个方面来阐述文革时期的陶瓷雕塑的美术特色,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裸体雕塑作为希腊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后世西方艺术发展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这种在今天看起来有伤风化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源自于希腊人看待裸体的观念与文化态度。通过文献资料的描述,并结合艺术品的分析,人们会发现,希腊人所真正崇尚的是男性身体的强健与比例和谐。而只有了解希腊人看待身体的文化态度,今天的人们才能跳脱当代视角的束缚去更好地体会和观看古代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3.
陈忠和 《魅力中国》2013,(20):98-98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充实,精神文明也日益的提升,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雕塑也不断地涌现出新颖的作品。装饰雕塑也在不断的进步,笔者在此文中阐述了自己对装饰雕塑的认识和想法,全文论述了装饰雕塑的基本概念、装饰雕塑的表现种类、装饰雕塑的表现形式、装饰雕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装饰雕塑的艺术特征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李燕 《魅力中国》2014,(27):74-74
汉唐时期是我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在此使其,以唐三彩等作品为典型的雕塑作品多有传世。从雕塑作品的意思造型以及设计工艺等方面不仅能够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高超的技艺,还可以通过日常用品的造型分析对古人的自然情节进行掌握与分析。对后续相关作品的鉴赏与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以汉唐动物陶瓷雕塑为研究对象对其艺术风格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人的自然情节进行分析,希望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山东省临朐县博物馆内沉睡18年之久的1200余块1400年前的残碎佛教造像,最近在考古工作人员手中恢复原貌,千年佛教雕塑艺术重放异彩。 1984年秋,位于沂蒙山区沂山脚下  相似文献   

6.
雕塑与环境的结合是雕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城市雕塑、景观雕塑等一系列放置于室外的雕塑艺术品,与环境的结合则显得尤为重要.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拥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雕塑与不例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雕塑作品必须与周围环境求得相应的和谐.本文首先对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从几个方面提出怎样使雕塑与环境的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7.
孟继乐 《魅力中国》2010,(26):265-265
秦兵马俑作为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引发了考古界、艺术界对此的大量研究。在已发表的研究文章中,多为秦兵马俑写实特征的论述。笔者则从秦兵马俑的肇造时代背景入手,将其艺术造型风格与西方雕塑进行对照,与秦朝同时代出土的文物造型相比较,进而得出秦兵马俑造型所具有的造型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丁鼎 《魅力中国》2013,(26):95-95
没有继承艺术就没有发展。戏剧对戏曲艺术的继承从内在意义到外在形式都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科学融合。本文研究了中国戏剧对戏曲艺术精神的继承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杨柳春 《魅力中国》2011,(17):242-242
本文主要探讨了公共雕塑和环境的关系问题。环境是艺术的土壤,脱离了环境,就谈不上所谓的艺术创作了,文章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人口质量环境三个对公共雕塑影响最大的方面下手,分析了环境对公共雕塑艺术的影响和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汉代是青海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近年来,随着河湟地区汉墓考古发现的进行,引起了笔者对汉代艺术史研究的重新关注.青海古代的木雕造型,由于材质的关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不多.现在所能见到的,汉代的木俑作品最早,直观地反映了河湟地区汉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画面,就青海古代雕塑历史范围来看,河湟地区汉代木俑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艺术考古对于多数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一学科对艺术类高校的教学观和评价观的改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旨在介绍艺术考古的现实意义、发展现状及今后开展艺术考古教学的几点思考,就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孟娟 《魅力中国》2010,(22):168-168
雕塑是当代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当代的城市雕塑有独具特色的成长历史,并以其独有的魅力参与了和谐社会与环境的构筑。本文论述了当代雕塑所具有的三大特征,以及实现这些特征而赋予雕塑活力和生机所要采取的一些建议性措施,以便创造出一个与公众环境互动协调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个人对佛教雕塑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佛教雕塑创作中平民化的理解,对"人即佛,佛即人"的理解和对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认为佛教造像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在艺术形态、创作观念、审美欣赏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4.
余志刚  张雪蓉 《魅力中国》2013,(28):100-100
“意境”是贯穿陶瓷绘画艺术作品的灵魂。透过作品的审美意境,陶瓷绘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得以更生动地传达和更广阔的延伸。集结独特的陶瓷品性和文化内涵。陶瓷绘画艺术创作独具魅力。本文着重介绍了陶瓷绘画的艺术特色,从表现陶瓷绘画审美意境的层面解析了陶瓷绘画的写“意”手法。为陶瓷绘画艺术创作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章强国 《魅力中国》2013,(34):92-92
书法的艺术美与陶瓷特殊材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美。本文针对书法艺术美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对书法装饰陶瓷茶具的装饰美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寻找陶瓷茶具书法运用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陶瓷书法茶具的装饰美。  相似文献   

16.
曾晶 《魅力中国》2014,(27):66-66
本文从祥瑞图案的起源谈起,论述了祥瑞图案对陶瓷装饰的影响,在现代人们把传统祥瑞图案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陶瓷艺术中,结合今天新的装饰方法,新的工艺技术,成为雅致的艺术,蕴含更深更广阔的思想,使陶瓷艺术更具文化性、民族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雕塑以其饱含的艺术美学特质为广场在城市中发挥其景观艺术空间功能起着重要作用。雕塑的参与无疑使这些强调功能性的广场空间更具人情味,帮助它们摆脱纯功能主义的冰冷形象,同时给广场景观环境开拓了优质的发展空间。本文将雕塑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元素,一种素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以其独特的审美个性结合当今人们关注的广场景观环境艺术之需要,展现雕塑的美学特征。重点从雕塑的审美特征观结合广场空间角度分析和揭示雕塑的独特魅力,论文试图以各种美学表现手法对雕塑在广场空间中的美学特征进行一定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当人类对审美开始认知的时候,雕塑艺术就已经在古典文明中发挥了"功用"。因为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两种需求,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乍听起来,有点象我们近年常提起的"两个文明"。我们在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周口店遗址等多处遗址中的发现表明,雕刻艺术在第三纪末期,就已经形成了简单的艺术形式,并且在向完密和实用的方向发展着。直到新石器的中期,我国的传统雕塑已经进入到雏型期,所构成的美的韵味已然趋向成熟。这就说明我们的祖先对于美的意识并不仅仅限于实用,他们已经在和美化、装饰链接起来。希腊雕塑,一直是被视为社会文化的上层建筑。雕塑对于希腊决不仅仅是艺术,而是他们现实生活不可或缺部分,是内在需要。所以希腊人的雕塑一度形成了发达兴盛的体系,而我们的传统雕塑却一直处在与它相反位置,难以获得当权者和文人重视。如此一来,我们的雕塑在传统上就失去了应有地位,就没能够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形成理论,而只靠工匠们跟着图画的形式模仿制作,失去了雕塑本身独特的创造力与表现语言。  相似文献   

19.
正纵观中国陶瓷历史演变,陶瓷从陶到瓷再到今天的陶瓷艺术,大致经历了以下重要变革。夏、商、周时期主要是陶,秦汉时期有了带釉的硬陶。到了唐代跨人真正的瓷器时代。宋朝时期陶瓷达到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元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元青花和釉里红的出现使陶瓷艺术有了重要变革,对以后明代"成化以五彩"和清代"粉彩、珐琅彩"瓷的发展鉴定了基础。而到了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将中国的绘画  相似文献   

20.
公共雕塑的新发展,成为城市环境艺术的组成部分.在大众文化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今天,雕塑艺术由空间艺术向环境艺术的实质性转变,公共雕塑如何保持民族的独特性,体现时代精神,更好的营造理想的环境艺术,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