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杨德燕 《魅力中国》2010,(4):156-156
新课改的目标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评优和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本质,很多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没有达到教学的本质。要看体育课堂教学是否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真实意义,那就应该看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从身体实质方面是否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从而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2.
李大伟 《发展》2013,(4):123-123
体育课堂作为学生强身健体,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体育教学研究,注重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至为重要。体育教师应着力把体育课堂打造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意识、技能与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作为大、中专学生最终阶段的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体育教育需要转变认识观、教师观、教材观、器材观、课堂教学观等体育观念。  相似文献   

4.
戴刚 《魅力中国》2010,(29):344-344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重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本文试图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兴趣特点,结合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进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李文安 《魅力中国》2013,(32):274-274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重要基地。新世纪对我们国家来说充满机遇和挑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有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尉红华 《魅力中国》2014,(21):207-207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感受与诉求,开展差异化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李明成 《老区建设》2010,(16):60-61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体育教学,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增加体育游戏的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武斌 《中国经贸》2010,(24):279-279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状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讨、孜孜求索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现代体育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而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是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及途径.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体育课堂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和培养,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李景源 《魅力中国》2011,(10):154-154
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但并不是要我们去一味迁就学生已有的运动兴趣,而是要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动机的初始。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参与活动,教师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  相似文献   

11.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总要求。目前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其着眼点都放在改进技术和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一些需要思维的运动项目(定向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就体现了发展思维在体育中的重要性,并且有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者主要从思维的一般概述到创新思维的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吴军锋 《魅力中国》2011,(17):340-340
从教育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艺术节奏的关系,并分四个专题进行讨论。阐述了个人观点,试图使体育教学达到渗透艺术节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元通 《魅力中国》2014,(8):246-246
课堂教学气氛的优劣直接作用于学生,它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联系。良好的课堂l心理气氛是一种催人奋发的教育力量,它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它能使学生在活动q-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严格要求与宽容和谐的客观环境.是构成体育教学0理环境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得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种轻松愉快的体育I心理环境.正是体育教学目标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黄伟强 《魅力中国》2010,(17):235-235
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和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体育理论课有其他学科专业课不具备的良好条件,所以利用好这个平台,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素质和德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加强理论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指导体育实践的能力和习惯。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体育理论课的任务,还要贯穿于日常教学和体育实践课中,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要为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5.
健美操教学是一项集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优美性、适应性为一体的运动项目。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学采用传统的"口传身授"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局限了课堂教学整体效果的演示,而且导致学生对健美操技能的掌握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人。在体育教学中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学生对健美操技术动作的掌握,改善教学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发挥双主体的作用,实现"双主"教学;有利于扩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阳光体育”运动推出的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王学锋 《魅力中国》2010,(16):138-139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健美操运动固有的特点出发,注重学生不同运动水平的区分和学生自我学习目标的确立;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以学生形体塑造、心理素质提高、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培养为原则,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蒋惠忠 《魅力中国》2010,(23):383-384
本文运用文献法等研究方法,着重以如何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出发点,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课中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开发课外活动潜力,健全课外活动制度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向学生传授体育的价值观念、知识与技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学会锻炼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不间断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打好坚实的身体基础。  相似文献   

19.
蔡冬琴 《魅力中国》2010,(22):261-262
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体育教师观念的更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效果评价,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世泽 《魅力中国》2013,(5):296-296
小学体育引入体育游戏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体育课的教育性,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发挥体育游戏在课程开始时的兴趣调动和准备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保持和升华作用和在课堂结束时的整理和方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