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四川藏区拥有大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传统节庆旅游资源,节庆旅游已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从四川藏区节庆活动的内涵、节庆旅游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三个方面介绍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指明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从阐释文化、旅游产品与藏区的基本概念入手 ,在分析甘南藏区文化旅游资源突出优势的基础上 ,针对旅游者的行为特征 ,设计了三大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旨在以点带面 ,促进藏区文化旅游由潜在的资源优势向现实的产品优势转化 ,从而推动整个藏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业已进入新的十年,如何在新的十年找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如何让西部地区成为全球投资的黄金洼地?那就必须彰显西部地区丰厚、神奇、神秘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必须彰显西部地区各地的魅力,打造良好的环境,而旅游业这个综合性多功能的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西部十二省,各省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上都有亮点,而四川在藏区发展、灾区重建、老区建设上的成果和魅力尤显突出,本期先从四川入手为您一一展示。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特色与生俱来。三年灾后重建中,旅游业率先恢复,很多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边远山区,将旅游业作为富民惠民的工程来抓,起到了行业引领作用。旅游产业名副其实地成为四川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优势产业、富民产业。今天,曾经的重灾区已经旧貌换新颜,成为四川最美的旅游风景区。游客到四川去,不仅能看到世界闻名的大景区,还能看到最美的藏、羌族村寨、牧民新居,感受他们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4.
陈静  黄萍  贾鸿燕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26-128
四川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而地震灾害对四川的旅游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对灾后四川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探讨了灾害前四川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灾害对四川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灾后四川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主导行为的必要性分析,提出了如何规范灾后四川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2012,(7):166-169
乡村旅游是四川藏区既是“和谐安居”又是“旅游景观”的新型旅游特色产业,同时还能提升农牧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提升藏区居民文明服务意识、人性化服务意识,加强旅游服务知识的培训,提高当地旅游服务能力。毫不夸张地说,发展藏区乡村旅游产业,打造新的生态景观是保持当地居民民风民俗淳朴、富民安康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旅游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每年5月四川开始进入旅游旺季,而地震后的5月,四川旅游出现比淡季还淡的境况,为重振四川旅游业,汶川地震旅游环线提议浮出水面。本文从地震旅游的定义出发,介绍了汶川地震旅游环线的特点、主要旅游景观及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该提议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emma 《中国西部》2012,(7):132-133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拥有魅力无穷且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自然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四川藏区有着不同于中国其它藏区的特点:四川藏区各民族情感交融、文化厚重,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集藏羌文化、游牧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为一体,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特色。四川藏区在良好的本土环境资源上,通过巧妙规划设计、精心建设培育,打造出一批世界级的优季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2012,(7):130-131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四川藏区地域辽阔,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具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拥有众多品位高、吸引力强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其资源特征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自然生态景观组合丰富,品位极高;其二,高山高原冰川温泉众多,特色鲜明;其三,藏羌文化古老悠长,民族风情敦厚多姿;其四,生态环境系统基础良好,生物基因库天然神奇。这样的资源优势,意味着四川藏区打造旅游产品体系的潜力无限。  相似文献   

9.
陈静  黄萍 《改革与战略》2008,24(12):127-129
旅游电子政务是衡量旅游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是提高旅游业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四川省旅游电子政务在全国起步较早,对推动四川旅游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总体看,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建设力度。本文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四川旅游强省战略,提出了加快四川省旅游电子政务建设的构想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四川是一个旅游大省,有着丰富而优质的旅游资源,一直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旅游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长久以来,四川旅游也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形象和口碑。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伴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四川旅游在某些方面也开始落后了,产生了一些差距和不足,进而凸显出一系列的障碍和问题。尤其是汶川大地震之后,大地震给四川的旅游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本文着力于四川旅游业的现状,力图找出四川旅游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营销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给出适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Briefing     
<正>青海玉树将打造环藏区旅游航线为方便入藏游客,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青海玉树将于三年内打造连通西藏拉萨、四川康定、云南香格里拉等地的藏区旅游航线。据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立志介绍,覆盖黄河源、澜沧江源、可可西里等玉树藏族自治州各主要景点的低空航线目前也在积极筹建。低空航线开通后,以往需要3至6小时的行  相似文献   

12.
西部     
《中国西部》2014,(34):26-26
<正>【王东明会见亚太旅游协会主席和联合国旅游秘书长】9月25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在成都会见亚太旅游协会主席斯伯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名誉秘书长弗朗加利及部分嘉宾,欢迎他们前来出席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王东明说,亚太旅游协会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与四川有着良好合作。四川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近年来旅游业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未来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特别是入境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会见中,王东明希望亚太旅游协会和联合国世  相似文献   

13.
棘人 《中国西部》2012,(7):186-191
在四川省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将旅游业作为藏区最具优势和潜力的战略支撑产业来抓。可以说,发展旅游业是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也是藏区富民惠民的一项希望产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康巴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角度考虑还存在许多不足。审时度势剖析原因,制定适宜的对策既有利于丰富和更新康巴藏区旅游业的内容,更有利于为康巴藏区旅游业乃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赵川 《改革与开放》2013,(20):15+17
四川藏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和康定情歌的故乡,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本文立足四川藏区文化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提出了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emma 《中国西部》2012,(7):130-133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四川藏区地域辽阔,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具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拥有众多品位高、吸引力强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其资源特征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自然生态景观组合丰富。品位极高;其二。高山高原冰川温泉众多,特色鲜明;其三,藏羌文化古老悠长,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四川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省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民俗文化精彩纷呈,但同时也存在体育旅游的劣势与不足。文章认为,四川体育旅游要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把握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带来的体育旅游机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发展战略,这将对四川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四川藏区国土面积辽阔,县域经济在区域开发中处于十分关键的环节。研究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藏区县域经济的实际出发,培育主导产业是探索藏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本文分析了藏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主导产业理论的特征和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原则,并结合藏区实际提出主导产业的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9.
九年前,台湾中部地区发生了9·21大地震,旅游业受灾严重。经过几年的重建,当年地震灾区的旅游业如今已全面恢复,并新增了一批旅游景观,旅游接待设施也得到了提升,当地民众从旅游发展中进一步获得了收益。本文作者是国内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对台湾9.21大地震灾后旅游业重建的考察思考,也许可以对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四川旅游业恢复振兴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旅游业发展欣欣向荣,据WTO预测,不久的将来休闲产业将取代传统产业跃居世界第一大产业,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应强抓机遇、把握形势,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四川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