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如何实现由“大”变“强”?职业与技能教育是不二选择。 纵观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总有些力不从心:大学教育与技能教育投入比例失调;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冷热不均;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
牛踏宇 《中国就业》2023,(11):47-49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指在就业市场中,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和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这一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和教育体系变革的背景下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和影响,尝试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和建议,以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异常之大,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建立健全“坚持市场导向、依托政府力量、扩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这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体质和形势的总体框架。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结构性矛盾下高职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是服务化转型。随着制造与服务融合程度的日益增强,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加大服务中间投入,对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逐步迈上新台阶,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总体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从细分服务业投入结构看,高端生产性服务发展较为滞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投入水平较低。随着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的到来,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新浪潮。应充分发挥服务投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用数字化转型赋能制造业发展,发挥细分服务业不同特性,为两业深度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5.
赵娜 《中国就业》2009,(6):45-47
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上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大学生就业,又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热点。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种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尤其是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得裁员增加、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就业岗位大量流失、用工需求急剧下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就业局势的稳定。当下,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近年来,根据人保部进行的有关统计,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6.
布仁 《中国就业》2009,(8):23-24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供需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是从供需总量上看,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社会所提供的岗位有限,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呼和浩特市的年平均就业率没有超过35%;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就业率仅为23.4%。二是从供需结构上看,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需求岗位不对称,结构性矛盾突出。据呼和浩特市初步统计,用人单位对服务类人员的需求由2006年的16%上升到2008年的25%,  相似文献   

7.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8.
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月18日公布的由中国就业促进会承担的课题报告《关于就业结构性问题的研究》显示:从2001-2012年的12年间,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逐年上升,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但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供求缺口明显加大;在市场就业机会平衡的状况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却反映急需的人力资源缺口填不满;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持续下降。这些现象与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形成背道而驰之势。这表明,就业结构性矛盾正呈日  相似文献   

9.
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就业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落实二十大关于实施就业优选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飞速进步催生的用人需求与重点群体职业能力的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7,(13):1-5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通过对苏州、无锡两地典型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总结提炼企业在科技创新投入、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从而揭示企业的发展轨迹并提炼出其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发现,企业应该重点采取提高对行业前景的关注度和前瞻性,激发创新要素活力,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等策略来实现转型升级。研究结论能够为我国企业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机遇,寻求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11.
声音     
《中国就业》2013,(6):17-17
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9万人,为什么会造成就业压力很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699万名大学生接近今年进入就业市场新生劳动力的一半,但随着经济增速趋缓,就业岗位增幅相对平缓,就业市场压力增加。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需要人才的基层、企业招不到人,招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就业》2009,(6):1-1
随着时间的推移,2009届大学生已经进入毕业离校的倒计时。有关数据表明:2007年,国内新增大学毕业生49527,其中1442万人当年未能实现就业;2008年,新增大学毕业生559万,其中100万人至今未能就业;2009年,国内将又新增611万人。累计往年沉淀未就业大学生,共需就业岗位超800人万个,加上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就当下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而论,其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相似文献   

13.
葛赞 《中国就业》2012,(6):52-53
徐州市地处江苏省的西北部,是一个资源型老工业基地,随着资源的枯竭,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减少,大批的矿井逐步关闭,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就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突出表现为就业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总结归纳了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提出运用市场营销理念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府、学校、企业要切实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等院校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明确在就业市场中的战略定位,在细分市场中确立目标市场,进而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积极改进大学毕业生促销方式,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2013年上半年的就业形势及主要特征,并对下半年的就业形势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且做出预计判断,最后对下半年的就业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短期大学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多年来,日本短期大学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适时的调整,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所需的技术人才,良好的就业率是其吸引生源的秘密武器,也是其经久不衰、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一、河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长,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严峻。据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河北省人数32.5万,截至2010年9月底,河北省就业率达76.72%,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劳动保障》2013,(2):58-59
人社部函[201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福建省公务员局: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各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创新思路和措施,着力拓宽就业渠道、落实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强化宣传培训,千方百计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拓宽就业领域,完善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多形式多渠道就业(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拓展高校  相似文献   

19.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处于一种“漂浮”的状态。据人事部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长了22.2%.毕业生供需比例从2005年的1:0.93下降到2006年的1:0.83。  相似文献   

20.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就业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今后一个时期,这种变化还将继续。我把它归纳为五个转变:供给: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一方面,我们依然面临巨大的劳动力总量压力,至少在"十二五"期间甚至"十三五"还是如此。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对形势发生误判。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确实正在逐步告别无限供给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