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纵观近十年,中国与全球经济共同走过金融危机,逐步迈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出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等八大特征;宏观经济政策也随之发生一定变化:从"双防"到"四万亿"强刺激,从强刺激到定向调控,从微刺激再到供给侧改革;从过度强调有效需求不足和危机管理向强调潜在供给能力下降和结构性改革,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帮助我们首先从金融危机中走出,也越来越呈现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特点:"三位一体"调控模式更加强化,调控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调控手段的泛化,在一定程度过多干预常态,同时也成为宏观经济波动的根源之一等等。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不断降低,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短期目标与改革长期目标的协调、正确认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确认识培育、建立中国优势产业体系的长期性等六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代经济》2013,(7):72
伴随着中国经济"半年报"的出炉,决策层"要让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表述频繁见诸于报端。"上、下限"对于中国经济有着怎样的深意,转型期新一届政府有没有增长"底线",如何理解中央稳增长的决心?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对于下一阶段宏观调控工作至关重要。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尽管经济增速稍缓,但一系列数据显示,目前的中国经济仍处在平稳运行的通道中。李克强总理在7月16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表示,从国内外实践看,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  相似文献   

3.
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既有有利条件和继续向好的趋向,也有突出矛盾和不利趋势。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货币金融形势日趋向好,但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在总体上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做出一些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要在控物价中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财政政策要继续稳增长、调结构、保供给、促创新;稳健货币政策要以控物价为重点,兼顾稳增长。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宏观背景下,预计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宏观经济将面临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在中央提出"新常态"的判断后,我国将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在设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将进一步淡化经济增长速度,换之以弹性目标和发展区间进行管理,采取预调、微调等宏观调控手段予以应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实现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其政策要点在于:短期内通过稳增长为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打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长期内围绕促进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特征是内外部经济失衡,宏观经济调控出现了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的政策冲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性的或体制性的内在根源,又有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的因素.解决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当前,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首要问题,也是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在性质上,本轮通货膨胀属于多种因素重叠的复合式通胀。输入性通胀、货币性通胀、结构性通胀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明显的表现,但全面通胀尚未形成,整体宏观经济仍处于上升期。面对这一形势,宏观调控框架转向"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稳健货币政策和以供给管理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成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新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层声音     
成思危:加强及改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八大建议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就进一步加强及改善宏观调控提出以下8项建议:一是在宏观调控中既要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又要爱护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在近期的宏观调控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新建的项目;三是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能耗且生产能力增长过快的项目;要在规模经济及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四是即使是继续建设的好项目,也要注意通过复查加强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同时还要注意尽量节约用地,特别是少占用基本农田;五是设立负责全面策划和统筹协调的总体…  相似文献   

8.
凯恩斯主义的实质是需求不足理论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主张。我国政府运用其理论和政策坚持扩大内需方针、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是它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但随之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失业严重,通货紧缩,积累性财政赤字、国债等,却成为我们亟待解决、非解决不可的问题。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积极财政政策应逐步淡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开始唱主角,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外需,变需求管理为供给管理,使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并不断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9.
宋则 《全国商情》2012,(2):13-14
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仍然要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随后,李克强出席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强调:"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同时,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发展必须转方式,而转方式最大的瓶颈制约在体制机制障碍,有效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宏观经济反映在总量上的矛盾,实际上是由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工具,不仅要实现总量平衡,更多地应考虑如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只是单纯地采取总量调控的措施,政策效果不会理想。因此,政府中长期调控目标应是优化经济结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和转型下的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从而引发政府作用转变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职能上;同时中国经济转型也将导致政府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模式。在这样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下,中国政府管制体制的改革必须具有前瞻性,以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工业化政府管制模式的履辙。  相似文献   

12.
转轨以来中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扩张.这是因为经济非国有化改革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是一种增量式改革.这种改革在体制内利益未受影响的条件下,实现了帕雷托式的增长.然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比改善.究其原因,一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一般都过分强调以利润为中心,忽略环境成本,并且由于融资困难等因素导致了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弱化;二是中国引进的外资不仅在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扩散效应上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日益增加的加工贸易通过转移定价方式使中国经济不能充分享有出口增长带来的利润贡献.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针对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问题的现状、特点、产生原因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今后应努力采取各种措施,适当降低劳动力参与率,同时统筹考虑失业、社会保障等各种问题,以求更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金融、财政、消费、投资以及进出口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并预测了2006年的经济走向。2006年货币政策仍然会继续强调“稳健”,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将重点向解决民生和“三农”问题以及刺激消费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倾斜;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2%左右;投资结构和领域将发生改变,增长速度将会有所下降;出口将从超常规增长期向平稳增长期转变。2006年,中国经济将保持8.8%~9%左右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信用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以安徽省为例,探析信用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效应.研究总结区域信用活动的特征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从扩大信用活动总量、加强宏观信用管理、提升微观信用管理水平等方面,指出提升安徽省信用活动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应将其纳入宏观框架,形成城市化问题研究的宏观视野。在这一框架下统筹研究城市就业机会、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涉及的"三农"层面等问题,有助于对宏观经济问题之间相互关联的认识,从而增强对城市化现象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将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纳入信贷政策宏观调控框架,系统探讨信贷政策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信贷政策在治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后,密集出台的信贷政策明显抑制了商业银行"脱实向虚"的行为,并使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机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的,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通过分组检验观察到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及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银行面对"脱实向虚"信贷政策时表现更为积极。商业银行基于政策导向、风险权衡等要求,通过其信贷资源配置管理实现了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能力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较高及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经济结构失范等特殊情况时,采取信贷政策这种结构调控手段,有助于经济快速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路径上来。  相似文献   

18.
将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纳入信贷政策宏观调控框架,系统探讨信贷政策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信贷政策在治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后,密集出台的信贷政策明显抑制了商业银行"脱实向虚"的行为,并使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机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的,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通过分组检验观察到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及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银行面对"脱实向虚"信贷政策时表现更为积极。商业银行基于政策导向、风险权衡等要求,通过其信贷资源配置管理实现了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能力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较高及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经济结构失范等特殊情况时,采取信贷政策这种结构调控手段,有助于经济快速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路径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