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1999-2014年重庆制造业产出增长与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在研究期内重庆制造业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线性,且向右下方倾斜,表明现有路径有效。采用STIRPAT模型进一步明确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对制造业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OLS分析,发现人口数量、能源消耗、资本投入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显著,企业规模、第三产业比重影响不显著,为此,应进一步强化和确立能源消费改革机制、产业高端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经历了多年的粗放发展之后,江西省的工业发展也出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省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严重不足;二是环境污染加重;三是环境承载力压力巨大。因此,研究江西省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是十分紧要的任务。研究发现,江西省的工业部门中能源产业、石化产业、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建材产业、采选业是最大的碳排放部门,而产出规模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是影响江西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制造业低碳化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碳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我国传统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多数比例.文章通过发达国家与中国在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比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我国传统制造业低碳化的驱动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参考浙江省市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计算了2005-2015年浙江新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O2排放量,应用LMDI方法和DPSIR框架构建的脱钩努力指数模型分析各因素如何影响新昌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O2排放变化及脱钩状态。研究表明2005-2015年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O2排放量逐年增加,影响其排放的促进因素主要是产业规模效应,排放因子效应较小;而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主要起到阻碍作用;导致新昌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O2排放趋于脱钩的关键因素是能源强度脱钩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选取我国制造业15部门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2002年和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以及3种环境污染物排放数据,全面衡量FDI流入我国制造业对3种污染物排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3种污染物的排放数量逐年降低;(2)FDI主要流入制造业中相对清洁的部门;(3)FDI大量流入的清洁部门通过产业关联导致其他制造业部门污染物排放增加,"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的论断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重新修订;(4)从产业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制造业中相对污染密集的行业其污染排放受到其他行业的需求拉动影响较大,而相对清洁行业对其他行业污染排放的拉动较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全国30个省非动态面板数据,对有效R&D投入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将清洁能源消费结构作为中介变量探究有效R&D投入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有效R&D投入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有效R&D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清洁能源消费结构在有效R&D投入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直接效应为负,起到抑制作用.3.有效R&D投入和广义能源消费结构共同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起到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莉娜 《科技和产业》2023,23(2):157-163
采用多分格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数智化转型指数,对2009—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智化转型进行量化测度,并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数智化转型水平呈增长趋势,但不同类型企业间的数智化发展具有差异性;技术水平、员工人力资本和企业规模有效促进了企业数智化转型,行业竞争程度和政府支持力度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对于东部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规模对数智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一、前言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具有“倒U型”发展趋势[1]。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消费能力逐渐提高,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开始趋于稳定且对我国碳达峰目标达成贡献逐渐下降。但是,当前我国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对碳达峰目标仍具有明显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在这一背景下,需要以居民能源消费结构演变为切入点,基于长期能源消费变化趋势和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分析出居民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对碳达峰意味着什么、存在什么影响、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应对挑战、优化消费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问题,这是现阶段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以1995-2010年按碳排放特征分组的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U型曲线特征,拐点处的经济产出高排放强度行业低于低排放强度行业。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作用大于劳动力总量,科研投入有利于高排放强度行业减排,化石能源结构调整不能促进工业减排。  相似文献   

10.
在保持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如何有效的提高行业效率,已成为制造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本文将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纳入一个完整的理论-实证分析框架,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进行了测算,并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个部分,并对影响因素采用面板模型进行GLS回归。研究结果发现,2000—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1%,从分行业的角度来看,平均增长最快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通过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对TFP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是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TFP影响系数最显著的地区为沿海地区,其次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行业技术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行业开放程度的回归系数为正,人力资本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最后,对提高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采用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技术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展开深入研究,并结合递归分析方法,考察增长-能源-排放关系随时间的演变轨迹。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任何大规模节能减排的措施都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发现,中国存在着由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链,随着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十多亿人口生存、生活、发展的客观需要。不顾中国人口规模庞大等基本国情,一味地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减排责任,将可能延缓乃至阻碍低碳经济在欠发达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城市工业直接排放是城市节能减排的重点与难点,影响城市未来减排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本文以后工业化城市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8年至2017年间其工业二氧化碳直接排放的总量、行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行业排放产业差距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深圳工业直接排放的峰值在2008年或以前年份就已达到,这将为城市总排放尽快达峰和较低排放水平达峰提供重要的基础。其次,深圳工业直接排放的行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制造业直接排放显著下降,行业差距缩小,未来直接排放的减排空间不大,深圳未来应重点加强终端能源消耗的管控和节电管理,控制间接排放的增长。最后,深圳直接排放的能源结构已基本实现向清洁能源转型。  相似文献   

13.
化石能源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造成了重要影响.研究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问题,有助于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政策以及科技发展水平是中国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实现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应提高能源工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实施能源可持续供给计划.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西部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动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关键在于降低能源强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文章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较大,各地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消费结构不同的特点,从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角度出发,通过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拟实现不同地区能源强度改善和能源结构低碳化目标,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利用EKC曲线研究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影响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第一,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根据曲线判定二氧化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N型,证实了吉林省人均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倒N型关系,并存在两个拐点,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第二,选取可能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等都对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吉林省要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实现吉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可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低碳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改变工业品出口结构,实现吉林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等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最有效距离为前沿面顶点的改进非期望SBM模型和GMM动态回归模型,对山东省2005-2015年17地市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工业能源效率整体水平偏低,节能潜力为16%~36%;各地市间工业能源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程度不断缩小,低效率地市不断"追赶"高效率地市;影响因素中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和开放程度对能源效率提升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9~2008年制造业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文章对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行业中研发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贡献率要高于研发人员,并且在新产品产出过程中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特征;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绩效等因素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均没有显著影响,而国有产权比重对技术创新绩效却有显著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日韩1979—202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传统回归、面板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贸易开放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显著促进碳排放,高碳排放区受贸易开放影响较大,低碳排放区受贸易开放影响较小;贸易开放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贸易开放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间接作用于规模效应,从而促进碳排放;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现阶段仍表现为促进作用。中日韩应当加强新能源领域合作,加快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绿色技术转化率,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助推亚太地区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拉美的直接投资带动了中拉经济贸易合作的长足进展。中国企业对拉美直接投资的动因有资源寻求型、市场导向型以及技术和劳动输出型,其中资源寻求型占得比重最大。中国企业拉美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在区位分布上极不均衡。中国企业对拉美直接投资的正面影响因素包括双边贸易、中国从拉美进口、拉美吸收外资的存量和流量;不确定影响因素包括拉美国家的市场规模、政治风险和经济开放程度等。最初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是以资源导向型为主,近几年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也开始不断增加。中国的能源类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海油等都在拉美地区有直接投资项目。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通讯行业及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行业。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方式主要以并购投资和"创建投资"(又称"绿地投资")为主。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的经营状况正在不断改善,今后应更加注意当地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欢 《科技和产业》2011,11(1):49-55,88
以数据包络分析法为理论工具,从生产效率的视角对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7个行业2009年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进行总体评价,并对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进行归类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Tobit模型对工业生产无效率的影响因素予以识别。研究发现:①不同技术水平行业总体上生产效率较低,纯技术无效率是主要根源;②工业生产普遍存在从业人员拥挤和产出不足现象;③行业绩效是影响工业生产无效率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