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业产业化将会引致大量的金融需求,在财政资金有限情况下,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助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及其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加强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杨艳 《经济研究导刊》2014,(22):113-114
由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不稳定;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收购旺季资金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尤其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价和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严重缺位、财政投入不足,财政支农相对不足;资金使用分散,合力不够、资金需求主体金融知识贫乏等等原因,农业产业化深化受阻。根据国内外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经验启示,提出一些深化农业产业化研究建议: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财税支持补贴机制;构建完善的间接融资体系;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当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方面还存在农业的内在特性影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企业自身存在不足影响到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影响到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等难题,可以通过创新金融部门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内生力、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专业化的担保服务等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分析江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围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的政策要求,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强信贷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必须改变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格局。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使农产品进入市场,要通过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途径,解决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的问题,从而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衔接起来,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增长方式的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金融角度探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政策的引导积极促进了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文章从发挥农业政策绩效的视角,提出了制订科学发展规划、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议,以推动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能够顺利的融资对这些企业再生产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河南省大用公司的创新"五合一"模式为典例的介绍,提出了对金融支持下的农业产业化应完善正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建立风险防范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农业产业化离不开金融信贷的资金支持,人们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研究经历了从单因素到多因素再到系统研究的过程,研究方法上则从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开始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探讨金融体系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迟克幸  牟建阳 《经济师》1999,(12):34-35
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把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摆在重要位置,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又提出了《关于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金融部门要“支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支持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成为基层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基层金融部门在构筑“大农业”上,如何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从资金的投向、投量上引导农民走产业化之路,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农村、农民的经济活动也大都是盲目被动的运作,还没有形成较为规范的产业化形式。这为金融部门支持…  相似文献   

10.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农村金融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是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张俊领 《经济经纬》2004,3(2):121-12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的农民问题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内容和特点,是正确解决农民问题的前提。目前,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2.
胡玥 《经济问题》2012,(1):73-77
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山西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山西农业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现代化程度两两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显示短期因素对山西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农业现代化与财政支农的长期均衡关系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财政支农在长期会对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产生影响,而农业现代化则促进了山西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也会对财政支农支出产生影响,财政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13.
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运用经济转型以来的实际数据,对我国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78-2002年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的增加并没有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农业投资的增加才能够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这一结果说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向农业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高科技产业关系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都急需要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投入不足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和制约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性因素,要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大发展,必须构建发达健全的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财政供养率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我国理论界有许多人通过古今财政供养情况对比认为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太多 ,财政供养率高 ,并因此把行政机构和人员精简作为我国行政改革的首要对策。本文则在对我国古今和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相关数据的深入考究后提出了不同见解。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我国的财政供养率作了尝试定位 ,并在财政供养分析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哲辩思考。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下,投资巨大,市场存在供应不足的缺陷,这些“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农业领域进行财政支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业财政支持的现状进行了探讨,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农业财政支持总量不足、支持结构不合理、支持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宏观层面上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郭军 《经济经纬》2004,(3):106-109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还在于农业发展自身 ,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当前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应着眼于促使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化解农业经济风险、扩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度 ,增加农业人力资源及其利用率 ,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和调动社会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诸方面 ,切切实实地增加农民收入。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从发展方向、发展政策、发展制度、发展组织措施上引导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求高效发展农业经济 ,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VAR模型,利用Johansen协整理论、脉冲响应分析、预测方差分解分析等技术分析了1986-2013年铜陵市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显示:铜陵市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发展水平对来自城镇化水平的随机扰动具有正的效应,城镇化水平对来自工业化水平的随机扰动也具有正的效应,且这种效应均是开始不断增强,随后逐渐减弱;反之城镇化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金融发展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过去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更多地注重于从农村内部去考虑。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原则,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概括起来三句话: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当前我国"三农"所面临的问题,如果局限在农村内部做文章,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必须把"三农"问题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用城乡统筹的眼光去解决。  相似文献   

20.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配合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配合运用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认为财政支持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金融支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通过两者的有效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配合运用的几种具体方式,主要包括:财政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公共产品时应利用金融的方式和手段,发挥财政支持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引导作用,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相配合来共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农业政策性金融是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