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晓航 《产权导刊》2011,(9):73-74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在中国发展至公元8世纪中叶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等县境内的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  相似文献   

2.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始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有所增刻,是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大足石刻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公元9世纪末到13世纪这一时期的中国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大足石刻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它的出现,为中国的石刻艺术增添了光辉的一笔。大足石刻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鼎立而三,与敦煌齐名。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重庆与世界》2016,(9):80-80
<正>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十大文化符号。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群有75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总计10万多躯,铭文  相似文献   

4.
《重庆与世界》2015,(8):56-56
<正>大足以石刻闻名于世,到了大足,不阅尽"五山"石刻,必将终生抱憾。大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毓秀。公元701年,武则天将该年年号定为"大足",谓"大足天下,天下大足"之意。大足石刻拥有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余万字,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着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长达400年历史的人类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于1999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大足石刻分别由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的摩崖  相似文献   

5.
《重庆与世界》2015,(15):54-55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石刻艺术的总称,内含唐宋石刻造像70余处,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正大足石刻被誉为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的发现将中国石窟艺术兴盛的历史延长了400多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9月17日至11月17日,"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4展厅展出。此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近年来首次举办的有关石窟寺世界文化遗产的展览。  相似文献   

7.
正赛尔吉奥·卡洛,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遗产集群主任。自2006年起,他多次来到重庆大足石刻,参与"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保护"项目的调查论证与保护工作。作为大足石刻与意大利进行文物保护合作的亲历者,他也是此次受邀参会的意大利专家之一。《重庆与世界》:您如何评价中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努力?赛尔吉奥·卡洛:中国政府对于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非常重视,同时也进行了巨大投入。就重庆来说,大足石刻研究院在这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无论是耗时8年对大足石刻宝顶千手观音造像的成功修复,还是现在正在进行的对卧佛的保护修复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大足石刻儒、释、道“三教”造像俱佳,有别于前期石窟。以南山石窟为代表的宋代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以石门山石窟为代表的释、道合一造像和以石篆山石窟为代表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极为罕见。尤其是石篆山石窟中以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更可谓凤毛麟角。这些造像生动地表明,宋代时期,“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的“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已经巩固,它为中国宗教史、思想史以及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9.
正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遗产是国际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国和意大利都是文化遗产大国,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文物修复和人才培养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富有成果的合作与交流。借助于两国政府相继签署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相继合作开展了"重庆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和"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保护"两个项目,为实现大足石刻的长远保护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足石刻是中国现有的28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重庆惟一一处荣膺此称号的胜迹。由于它代表了中国晚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和兴起于北魏、衰落于晚唐的北方石刻艺术一脉相承又有自己的超越,其鲜明的世俗化、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窟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大足石刻与云冈、龙门鼎足而三,齐名敦煌,早已蜚声海内外。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以“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佛、道、儒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其造型艺术和宗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等符合世界遗产的三项条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石刻是凝固在石头上的艺术,明艳于现在的历史,存在于漫漫时空的文化,它的价  相似文献   

11.
与文物保护相比,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同等重要。本文以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期间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日客流量数据为依据,对比工作日、双休日和节假日客流量的变化规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工作日的日均客流量为151人,以星期五的客流量偏多、星期一的客流量偏少;双休日的日均客流量为245人,星期六的客流量较星期日多;法定节假日的日均客流量为657人,以春节的客流量最多。本文对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游客管理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重庆与世界》2015,(15):56-56
大足以石刻闻名于世,到了大足,不阅尽“五山”石刻,必将终生抱憾。大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毓秀。公元701年,武则天将该年年号定为“大足”,谓“大足天下,天下大足”之意。大足石刻拥有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余万字,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着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长达400年历史的人类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于1999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13.
大足石刻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项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我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是我国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足石刻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文化遗产科学研究保护”。8月18日—22日,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在重庆隆重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新加坡、荷兰、挪威、韩国、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部分嘉宾济济一堂,就“回顾与展望”、“大足石刻与唐宋石窟”、“密教与大足石刻”、“中国晚期石窟的互动交流”四个主题进  相似文献   

15.
《重庆与世界》2015,(8):54-55
<正>中文名称:大足石刻英文名称:The Dazu Rock Carvings批准时间:1999年12月1日遗产种类:文化遗产遗产遴选标准: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昆熙  猫小喵 《中国西部》2015,(12):74-85
公元892年,在大足北山的山谷中,黎明的寂静被凿石声打破了,随后凿石声越来越密集,此起彼伏在山谷中回荡,由此,这凿石声在大足境内响了近四百年。一千多年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5年4月,杨家骆、马衡、顾颉刚,这些中国最为著名的史学专家,从当时中国的临时首都重庆出发,前往一百六十多公里以外的大足县,考察一个在宝顶山上被当地人称作大佛湾的地方。他们穿过一条淹没在荒草丛中的林荫小道,顺着狭窄湿滑的石梯攀上谷顶,一个奇妙的神话般的世界呈现在他们眼前。一尊尊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摩崖造像带领着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触摸历史的印记。大足石刻,这一座石窟艺术的宝库在乱石杂草和历史的烟尘中淹没了千年之后,抖落历史的尘埃,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2011,(8):13-13
中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国宝”--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18日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8.
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东平作为当时的佛教重镇,其佛教造像以豪迈的时代气魄和绚丽的艺术风格闻名中外,成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在今泰安市的东平县境内,佛教造像密布,主要有司里山摩崖造像、白佛山石窟造像和理明窝石窟造像,堪称山东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9.
萧易  袁蓉荪 《中国西部》2011,(22):28-33
与北方与中原著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比起来,大足石刻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文化内涵。佛教石窟艺术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巴蜀,融入了独特的巴文化之中,诸如牧牛、沽酒、习武、划船、牵马、吹笛、杀猪、宰羊、孝子抬棺等场景的出现,暗示着佛教石窟走向了民间;而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道教、儒教,甚至儒、佛、道"三教合一"造像的出现,又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和谐相处的局面,展现出长江文明在宋代的进一步融合与沉淀。  相似文献   

20.
名人与石刻     
题记:精美辉煌的大足石刻,昔日因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鲜为人知。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大足石刻的重要价值逐渐被世人发现、认可和宣扬。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以来,包括公众媒体在内的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大足石刻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更加广为人知。她以其晚期石窟艺术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地方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吸引着中外名人、专家学者和游人。大足石刻现已接待逾千万人次的国内游客及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宾朋,其中不乏国家元首和重要人士。来到大足石刻的参观者无不为中华民族的这座艺术宫殿所倾倒,无不为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折服,赞美之辞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